艾米麗·史密斯
高中課堂上,一名教授自然科學的老師解釋說:“生命的進程就像燃燒,只是一個不斷氧化的過程罷了。”話音未落,一名男學生立刻從椅子上站起來反駁道:“先生,倘若生命果真如此,那么,生命的意義何在?” 這是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jīng)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年少時親身經(jīng)歷的場景。幾十年后,當他以119104號囚犯的身份幸運地走出納粹集中營時,才頓悟到生命的意義。
1942年9月,著名猶太精神病學和神經(jīng)學專家維克多·弗蘭克連同妻子和病人一起,被納粹逮捕并押送至集中營。3年后,當他從集中營中被解救出來時,當年有孕在身的妻子和其他大部分家人早已不在人世。1946年,他用了9天時間寫下了在集中營中的經(jīng)歷并出版成書,書名為《活出生命的意義》。199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和每月一讀俱樂部將《活出生命的意義》列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本書之一。這本書在世界范圍內(nèi)已發(fā)行數(shù)百萬本。
可在二十幾年后的今天,這本書的精華部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對苦難價值的體會、對超越自我之責任的承擔,似乎都與我們現(xiàn)在的文化格格不入。與其思考生命的意義,我們現(xiàn)在更樂于追求個體的幸福。幸福的生活和有意義的生活有何區(qū)別呢?
幸福是什么?
研究者們發(fā)現(xiàn),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感覺良好。具體地說,那些感到幸福的人覺得生活是安逸的,他們身體健康,能夠買到自己需要的東西。當你囊中羞澀,你會感到生活缺少意義,幸福感下降。金錢對人的幸福感有著重大的影響。而幸福的生活又可被定義為少有壓力和煩惱的生活。
心理學家給出了進一步的解釋:幸福就是滿足欲望。如果你產(chǎn)生了一種欲望或需求,比如你感到了饑餓,你吃了食物,填補了饑餓感,于是你感到幸福。人們感到幸福,換句話說,就是欲望得到了滿足。研究者還指出:人并不是唯一會感到幸福的物種。動物也有欲望和需求,當它們的欲望得到滿足時,它們也會感到幸福。
在被關押期間,弗蘭克生活在最駭人的環(huán)境中,“在這里,從一個人最寶貴的生命到一件最微不足道的物品,一切都可以被輕易奪走。”可以說是不幸到了極點。那么,物質極大豐富的現(xiàn)代人是不是活得很幸福呢?以美國為例,根據(jù)蓋洛普公司2013年的報告,美國人的幸福指數(shù)達到了四年來的最高紀錄,近60%的美國人感到幸福,沒有太多的壓力和煩惱。正如弗蘭克在書中所寫:“與歐洲文化不同,美國文化的一大特征是,每個人都被不斷催促著去追求幸福。但是,幸福是可遇不可求的?!?/p>
在研究者看來,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有一個顯著的特點——自私。只追求幸福的生活通常意味著相對淺薄、利己甚至自私的生活。在這種生活中,一個人的各種欲望和需求總是能被輕易滿足,總是逃避困難和負擔,他會只想“得到”,卻不知“給予”。而極具諷刺意味的是,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反而感到不幸福。正如弗蘭克所說的那樣,對幸福的過度追求,反而阻撓了幸福的降臨。
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說:“幸福只會伴隨著某些東西款款而來,一個人必須要有一個‘變得幸福的理由?!痹诠P者看來,這個理由指的就是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在集中營中擔任醫(yī)生。在書中,他提到了集中營中兩名想要自殺的囚犯。就像集中營里的其他人一樣,這兩人早已心灰意冷,生無所戀。弗蘭克寫道:“在這兩個案例中,我需要讓他們意識到,他們?nèi)员荒承┤似谕麄內(nèi)杂幸粋€值得等待的未來。他們中有一人是孩子的父親,他的孩子已經(jīng)在國外生活。而另一人是一名科學家,他還有一套叢書需要完成。當一個人明白他無可取代之時,就會意識到自己身處于世所背負的責任。當一個人意識到了他需要承受來自他人的溫情,需要完成未盡的事業(yè),他就永遠不會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已經(jīng)知道了自己生存的意義,所以他能坦然面對前方的任何挑戰(zhàn)?!北M管遭受不幸會使你的幸福感降低,但這卻會使你感到生活的意義。如同弗蘭克在他的書中寫道的:“如果生命有著它的意義,那么所經(jīng)歷的痛苦也一定是有意義的?!?/p>
研究已經(jīng)證明,有追求和充滿意義的生活方式會全面提升一個人的幸福水平和生活滿意度,促進身心健康,提升自尊,減少憂郁。在幸福的生活中,“得到”更多;而在充滿意義的生活中,“給予”更多。換句話說,當那些一味追求幸福的人正在忙不迭地滿足自己無窮無盡的欲望之時,那些追求生命意義的人早已超越了自我,更愿意伸出雙手去幫助那些有需要的人。
從追求幸福到追求生命的意義
弗蘭克被送至集中營前的一段經(jīng)歷,恰當?shù)卦忈屃俗非笠饬x的生活和追求幸福的生活是多么地不同。
在被送入集中營前,弗蘭克已經(jīng)在世界精神病研究領域卓有建樹。1941年,他的理論在國際上引起了廣泛關注,他成功申請到前往美國的簽證。當他的事業(yè)冉冉升起之時,納粹的陰影開始籠罩他的家庭。起初,納粹的目標是猶太老人。弗蘭克知道納粹把父母帶走只是時間問題。他也知道,一旦這樣,他有責任陪著他們一起進入集中營,幫助治療他們在集中營里產(chǎn)生的心理創(chuàng)傷??闪硪环矫?,他又想逃往安全的美國,繼續(xù)發(fā)展自己的事業(yè)。
弗蘭克心煩意亂,取舍兩難,他舉步前往維也納圣史蒂芬大教堂整理思路,祈盼上帝的啟示。當他回家時,上帝的啟示終于降臨。他一進門就發(fā)現(xiàn)桌上躺著一塊大理石。父親告訴他,這塊石頭來自于附近一所被納粹拆毀的猶太教堂的廢墟。大理石上記著十誡中的一條片段——孝敬父母。于是,弗蘭克作出了決定,無論美國有多么安全,對他的事業(yè)多么有益,他都要留在維也納。他把個人的追求放在了一邊,服務家庭,在進入集中營后,服務那些被關押的囚犯們。
追求幸福并不能將人從動物中區(qū)分出來,這只是生物的本能而已。人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對意義的追求。用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的話說,追求有意義的生活,就是“用你的全部力量和才能去效忠和服務一個超越自身的東西”, 比如給其他人買禮物、照顧孩子、提出見解……那些生活更有意義的人經(jīng)常會主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即使他們明知這是以自身的幸福作為代價。
弗蘭克從他早年的經(jīng)歷和被關集中營時經(jīng)受的非人折磨中學到了很多智慧,他寫道:“人生在世,總會向某個方向前進,這個方向也許指向某個人,也許指向某件物,但一個人的行動更多地是為了別人,而不是為了自己。也許是為了追尋某種意義,也許是為了遇見某個人。一個人愈忘我——為了所愛之人、所愛之物燃燒自己——那個人才愈加是一個真正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