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永杰
艾麗絲·沃克是美國當代文壇杰出的黑人女性作家。她出版了大量描寫黑人婦女為爭取政治、經濟、性別和種族平等而斗爭的小說。艾麗絲·沃克1944年2月9日出生于南方佐治亞州的一個佃農家庭,父母的祖先是奴隸和印度安人,艾麗絲是家里八個孩子中最小的一個。1961年艾麗絲獲獎學金入亞特蘭大的斯帕爾曼大學學習,正趕上美國民權運動的高漲時期,她即投身于這場爭取種族平等的政治運動。1962年,艾麗絲·沃克被邀請到馬丁,路德,金的家里做客。1963年艾麗絲到華盛頓參加了那次著名的游行,與萬千黑人一同聆聽馬丁,路德,金《我有一個夢想》的講演。1965年艾麗絲大學畢業(yè)后回到了當時是民權運動中心的南方老家繼續(xù)參加爭取黑人選舉權的運動。馬丁,路德,金領導的民權運動對艾麗絲的婦女主義思想的形成及其創(chuàng)作有很大的影響。1972年艾麗絲到威爾斯利大學任教,開設了“婦女文學”課程,這是美國大學最早開設的女性研究課程。艾麗絲給學生介紹了大量黑人女作家,尤其是在此過程中發(fā)掘并整理了黑人女性文學先行者佐拉,尼爾,赫斯頓(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的材料。艾麗絲此時還擔任了《女士》雜志的編輯,但仍堅持寫作。1973年、1976年艾麗絲先后出版了小說集《愛與煩惱》和長篇小說《梅麗迪恩》。艾麗絲隨后辭去工作開始專職寫作。1982年是艾麗絲·沃克的事業(yè)巔峰期,她發(fā)表了小說《紫色》(The Color Purple)?!蹲仙?983年一舉拿下代表美國文學最高榮譽的三大獎:普利策獎、美國國家圖書獎、全國書評家協(xié)會獎。1985年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將其拍成電影,當電影在艾麗絲的家鄉(xiāng)上演時,艾麗絲受到了家鄉(xiāng)人的盛大歡迎?!蹲仙窂拇顺蔀槊绹髮W中黑人文學與婦女文學的必讀作品。
《紫色》這部作品反映了女主人公西莉在白人和黑人男性雙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以及隨著她的女性意識的覺醒并奮起反抗,追求平等、自由權利的故事。全書由94封書信構成。包括主人公西莉寫給上帝的信、西莉寫給她妹妹耐蒂的信(被退回)、耐蒂寫給西莉的信、西莉所愛的女人莎格給西莉的信。故事的背景是艾麗絲·沃克所熟悉的美國南方佐治亞鄉(xiāng)村,故事大約發(fā)生在20世紀初。14歲的黑人女孩兒西莉被繼父強奸,生下的兩個孩子也被繼父送走,后來西莉的媽媽死了,繼父再婚。西莉被嫁給一個已有四個孩子的鰥夫艾伯特先生,妹妹耐蒂被迫逃走,輾轉到非洲。西莉受到艾伯特先生的百般虐待,但后來在妹妹耐蒂、繼子哈普的妻子索菲婭以及艾伯特先生的情人莎格的愛與幫助下,逐漸轉變?yōu)橐粋€有獨立個性的人。在這部張揚女性主義的作品中,沃克塑造出了幾個色彩鮮明、個性迥異的女性形象。
耐蒂是西莉的妹妹,西莉和耐蒂的手足之情構成了小說的主要內容,在西莉的生活中耐蒂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西莉的覺醒過程中,耐蒂起到一個伙伴和引導者的作用。耐蒂聰明、漂亮、善良并受過教育。在她們童年時代,彼此是對方的依靠和活下去的理由。她們一起玩耍、唱歌、跳舞,是西莉倍受折磨的悲慘生活中不多的亮色。耐蒂教西莉認字,彼此無話不談,西莉出嫁后,耐蒂為了逃脫繼父的蹂躪和凌辱遠走非洲,她們經常用書信聯(lián)系,可以說在西莉不幸的婚姻和悲慘的生活中,只有耐蒂的來信才能給她帶來安慰,才能減輕她的苦難。耐蒂鼓勵她勇敢地活下去,告訴她一切苦難都會過去。
索菲婭是西莉的繼子哈普的妻子,她是一個強悍、獨立并充滿反抗精神的女性。她敢于挑戰(zhàn)白人和黑人男性的特權。因為拒絕給鎮(zhèn)長家做女傭,她被毒打并關進監(jiān)獄長達十二年之久,受盡屈辱和虐待,但她并沒有屈從于專制與壓迫,依然拒絕成為性別和種族主義壓迫的犧牲品。在西莉的眼里,索菲婭是一個英雄,一個行為榜樣。沃克曾說過:索菲婭的名字是以智慧女神的名字命名的,因為是智慧女神,因為是智慧,不管多么痛苦,都會捍衛(wèi)自我;不管舌頭被束縛多長時間,卻依然有自己的笑聲和話語。
莎格是《紫色》中一位非常引人注目的新女性形象。她與艾伯特先生既相愛又相對,這使莎格的個性更為獨立。她曾愛戀過艾伯特,為了主宰自己的愛情和生活,莎格不惜未婚先孕,但艾伯特性格軟弱,不敢違抗父命而另娶他人,她沒有吵鬧、糾纏,不顧所謂的面子,繼續(xù)與他同居,結果遭到社會的唾棄;家人不喜歡她的性格,趕她出門,于是她毫不猶豫地離家而去。特立獨行的莎格可以說是女性反家庭行為模式的典范,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精神上,她不需要依賴于任何男人。她那種從不循規(guī)蹈矩的性格,是對她所處的那個典型環(huán)境的一種反叛,有著一定的積極意義。
艾麗絲·沃克是位女性主義者。為了區(qū)別于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feminism)理論,沃克于1983年在《尋找母親的花園——女性主義散文》中提出了當代重要的女性主義批評理論,即婦女主義(womanism)。根據(jù)艾麗絲沃克(1988)的解釋,婦女主義者指的是黑人女性主義者或者有色人種的女性主義者。她們是熱愛其他女人的女人;喜歡或偏愛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變化和女人的力量;她們以整個人類(包括男人和女人)的生存和完整為己任。通過沃克對女性主義的解釋,我們可以看出:她理念中的女性主義詮釋了一種理想的女性生存狀態(tài),傳遞了黑人女性的生存智慧。這種智慧,由早期奴隸制時期沉淀下來,從祖母到母親,從母親到女兒,并在種族歧視和性別歧視的雙重壓迫中得以延續(xù)。
艾麗絲·沃克在當時社會中對只注重性別歧視,而忽略階級、種族問題的傳統(tǒng)女性主義提出質疑,闡明其作為黑人女性的意識觀念。沃克的婦女主義既反對種族歧視,又反對性別歧視,具有雙重功能和目的,較傳統(tǒng)的女性主義復雜而深廣。沃克自己用三言兩語比喻得恰如其分:“婦女主義者之于女性主義者,有如紫色之于淡紫色。”
在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女權運動開始出現(xiàn)分裂,激進的女權主義者排斥一切男性,主張以同性戀來解決婦女問題,但另外一些女權主義者則迅速而清醒地意識到婦女樹立新的自我來改變她們的社會形象與地位的必要性。黑人與女性作家的雙重身份,使艾麗絲,沃克和其他黑人女作家一樣,既要表現(xiàn)一個白人中心社會中的黑人意識,又要表現(xiàn)一個男性中心社會中女性意識的覺醒。艾麗絲·沃克的可貴之處在于她在處理黑人男女之間的矛盾沖突時,深刻地剖析了他們的思想意識和心理狀態(tài),塑造出的黑人形象既有普遍共性又富有獨特個性,并從不把黑人理想化,而是站在一種超越種族的高度。她描寫的黑人男人充滿在白人社會的價值標準與理想幻滅的扭曲下失去理性、絕望、痛苦的個性,而他們的絕望與憤怒往往會轉化為對婦女的殘酷粗暴。艾麗絲·沃克鼓勵女性通過爭取自由平等的斗爭和尋求真正的自我而獲得獨立和充分的人性?;蛟S《紫色》可能讓女性更能認同之處也在于它所表達出來的、女性特有的與“上帝”(上帝其實是一個不確定也無需確定的對象)對話的愿望,尤其是在發(fā)現(xiàn)與男性的對話的不可能實現(xiàn)之后。
艾麗絲·沃克的小說《紫色》是一部優(yōu)秀的張揚黑人女性主義的代表作。充分展現(xiàn)了黑人女性深受性別和種族雙重壓迫的政治狀況和生活境遇,以及對這種雙重壓迫的反抗和對完善自我及完美生活的渴望與追求,深刻反映了作者的婦女主義思想?!蹲仙愤€深刻地揭示了婦女主義思想的內涵和對黑人婦女求解放、求平等的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