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勤灌新水。初春魚池的水深應控制在0.7米左右,使水溫能較快地升高,促使魚類吃食早。開春后要勤灌水,對保水力差的池塘,在加注新水時一次加水不要太多,以防水溫驟降。如遇連續(xù)低溫陰雨天氣,要適當增加水深,以防池塘水溫變化過大。
二、施足基肥。初春當池塘水溫穩(wěn)定在8~10℃時,即開始追施肥料,以培養(yǎng)水中天然餌料。施肥數(shù)量,應根據(jù)水體肥瘦及肥料質量來決定,一般每667平方米(1畝)水面施人糞尿75公斤左右,或畜糞130公斤左右。若用化肥,應按氮、磷、鉀之比為l∶l∶0.5的比例施用,追施時,先要將肥料粉碎兌水后全池潑勻,每667平方米水面總用量為3公斤,每次追施間隔5天為佳。
三、投放魚種。根據(jù)當?shù)仞D料和水質條件,確定主養(yǎng)品種。放養(yǎng)量應依據(jù)池塘條件和飼養(yǎng)管理水平確定,精養(yǎng)魚塘一般每667平方米投放1500~2000尾,粗養(yǎng)魚塘每667平方米放養(yǎng)500~1000尾。為提高單位面積產(chǎn)量,應實行多品種、多規(guī)格的魚種合理混養(yǎng)。
四、改善水質。春季氣溫不穩(wěn)定,雨量增多,易導致池塘內的藻類大量死亡,致使水色變黑,水體溶氧量降低,造成全塘魚浮頭,甚至死亡。遇到上述情況,應及時注入新水,每667平方米用7~10公斤生石灰稀釋后的澄清液全塘潑灑,以殺菌消毒、凝集懸浮物和適當平衡酸堿性,改善水質。
五、培育親魚。①管好水質。親魚池要適時注水,3月以后,鰱魚、鳙魚池每隔5~10天注水1次,青魚、草魚池每隔2~3天注水1次。②投喂飼料。早期宜投喂一定數(shù)量的谷芽、麥芽、豆餅等飼料,以促進親魚性腺的發(fā)育;中后期草魚親魚池以投喂黑麥草為主,青魚親魚池以投喂鮮活螺、蜆為主,鰱魚、鳙魚親魚池以投喂餅類、麩皮為主。
六、消毒防病。①魚體的消毒。常用消毒藥液為5%鹽水,對魚體進行藥浴,常見藥浴時間為每次5~10分鐘。②飼料的消毒。從野外天然水中撈取的水蚤、浮萍等,在投喂前要進行消毒。常用1%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分鐘或2%漂白粉溶液浸洗10分鐘,在用水沖洗后再投喂。
七、早喂飼料。當水溫上升到8℃以上時,養(yǎng)殖魚類就開始攝食生長。這時就應投喂米糠、菜餅等,或投喂顆粒飼料。投餌要堅持定時、定質、定量、定位的原則,每次投喂量應為魚體重的1%~1.5%。以后隨著水溫升高逐漸增加投餌數(shù)量,每天改為投喂2次,同時,對主養(yǎng)草魚的池塘應投喂適量的水草,投喂量應以投后2小時吃完為佳。
八、防治病害。在魚類越冬期間魚類的致病菌也長時間處于慢速繁殖狀態(tài),入春后隨著水溫回升魚類致病菌的繁殖速度加快,數(shù)量陡增,致病力增強,危害增加,再加上越冬后魚體體質下降,致使水霉病、爛鰓病、小瓜蟲病等魚病發(fā)生增多,應加強觀察和預防??擅扛?5天左右,向魚塘均勻潑灑0.15~0.3毫克/升的強效菌消毒,或0.2毫克/升晶體敵百蟲,或0.7毫克/升(硫酸銅∶硫酸亞鐵=5∶2)水溶液,或50毫克/升的生石灰水溶液,或1毫克/升的漂白粉水溶液全池交替潑灑1次,若發(fā)現(xiàn)魚類患病應及時診斷治療。
(江西省上猶縣水產(chǎn)技術推廣站 張相洋 郵編:34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