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
學會分析錯誤是學習能力的一種體現(xiàn),通過一系列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析錯的能力,從而提升學習效率。
現(xiàn)象一:(在教室)
某老師:“同學們,我們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呢……”幾天之后,錯誤依舊。
現(xiàn)象二:(在辦公室)
教師甲:這批學生怎么搞的?講了幾遍了,還是不會!
教師乙:我當時還讓全班學生質疑,學生都說沒問題,可練習時卻錯得千奇百怪。
每個人錯誤的情況可能不同,再講一遍,也只是一種再重復,學生錯誤的癥結并沒有解開。實際上,只要學生經過思考,其錯誤中總會包含某種合理的成分,有的甚至隱藏著一種超常的思維,巧妙地、有步驟地引導學生學會分析錯誤資源,對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大有益處。帶著這樣的想法,我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
一、初析:敷衍了事
例1:學生解題:1/3×1/4÷1/3×1/4=1。學生析錯:粗心、題目沒看清符號。類似這樣的分析更多的是一種應付,沒有真正地進行反思,反映出學生的析錯能力很低,還不能找出自己錯誤的原因,對學習的內容一知半解,是最低層次的析錯。
二、再析:找準錯因
面對學生分析問題的現(xiàn)狀,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1.認識錯誤
(1)人人都會出錯。好多學生一旦出現(xiàn)錯誤,常常會低頭不語,仿佛做了什么錯事一樣。我會告訴學生失敗是成功之母,沒有人能不犯錯,他們擁有出錯的“權利”。
(2)說說自己的錯誤。既然人人都會出錯,不妨來先來說說,自己在解題時哪個地方出錯了,哪個環(huán)節(jié)沒有考慮到,是審題的問題,還是思路出現(xiàn)問題等。
(3)說說他人的錯誤。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析錯能力之后,教師就要不斷加強練習,創(chuàng)造機會讓學生析錯。如,黑板上學生的練習,由學生來評講。同桌互批作業(yè)時,不僅要求打對和錯,還要求給同桌指出錯誤的地方,原因是什么。
2.處理錯誤
(1)分時段多種形式處理錯題??刹扇≌n內與課外、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家長與學生、單獨處理等形式處理錯題。
(2)及時剖析與長效反思相結合。有些錯誤需要及時剖析,這樣學生印象深刻,適合班級錯誤率較高、難度較大的題型。有些容易遺忘的內容,有些不良的學習習慣則需要長效反思。
(3)個別指導與集中析錯相結合。每個人的特點不同,遇到的問題也不同,我讓學生準備錯題集,經常翻閱,學生受益匪淺,我會定期抽出一定時間,給學生質疑的機會。
(4)記憶錯誤與整理錯誤相結合。有些內容很容易錯,不易分辨,我不僅要求學生訂正錯題,還要求學生寫出自己錯誤的原因。開始學生很不適應,但慢工出細活,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分析錯誤的能力提高很快。
例2:求陰影部分的周長。
學生1解題:3.14×20=62.8(厘米)
學生析錯:我在計算周長時少算了2個20厘米,正方形左右兩條邊也應加上去。
學生2解題:3.14×20=62.8(厘米)62.8+20×4=142.8(厘米)
學生析錯:我在計算周長時多算了2個20厘米,上下兩條邊和陰影部分的周長沒有關系。
例3:一個三位小數(shù)保留兩位小數(shù)后是10.00,這個兩位小數(shù)最大是( ),最小是( )。
學生解題:最大10.49,最小9.50。
講解:原來這個小數(shù)可能比10.00大,也可能比它小,即采用“四舍”或“五入”法保留為10.0,分兩種情況分析,“四舍”——10.04,“五入”——9.95。
學生析錯:我認為10.00等于10,約等于10.00也就是約等于10,10.49的近似數(shù)是10。
反思:學生的分析使我眼前一亮,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也讓我更準確地找到了學生錯誤的根源。
三、深析:觸類旁通
學生對于每個問題錯誤原因的分析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但是往往停留在就題論題的階段,缺乏舉一反三的能力,常常需要再次講解。我開始嘗試引導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以點帶面,促進學生學習能力不斷提高。
面對例2學生的錯誤分析,我追問:通過這一題,你能說說求陰影部分周長時,我們要注意什么嗎?
生1:計算陰影部分周長應計算圍成陰影部分的四周所有線段的總長,不能多算,也不能少算。
生2:我發(fā)現(xiàn)緊貼著陰影部分的線就算,其余不算。
生3:可以假設陰影部分是一個水池,每條線就是池壁,如果某條線去掉后,水會流走,那么這條線就一定要算,否則就不算。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重復,學生通過析錯,找到的是一類問題的解決方法,從中學會了觀察、比較,學會了總結與反思,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學生學得輕松,老師教得愜意。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