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探討大學生生活壓力及應對策略與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研究以某高校466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以生活壓力事件量表,壓力應對策略量表及抑郁情緒量表進行測量,采用典型相關、多元回歸分析等進行數(shù)據分析。
[關鍵詞] 抑郁情緒;生活壓力; 應對策略
近年來多數(shù)研究都著重在生活壓力與抑郁情緒之間的關系上,但是有時處于同一壓力環(huán)境中的人群卻表現(xiàn)出不同的情緒即行為反應,有研究認為情緒與壓力應對策略是一種動態(tài)交互影響的過程,人們通過對壓力事件的認知評估從而產生不同的情緒體驗,應對策略在人們體驗壓力的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所以筆者想通過此研究來分析這三者之間的關系。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采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對某高校一到三年級的466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男生230人,女生236人。
2、方法
1.生活壓力評定
研究所用生活壓力事件量表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大學生實際情況編制而成,共30題,五個維度:學業(yè)發(fā)展、校園氛圍、人際關系、家庭、異性交往,內部一致性信度在.79到.85之間,得分越高即壓力越大。
2.壓力應對策略評定
以Folkman及Lazarus的壓力應對策略理論為基礎,編制出大學生壓力應對策略量表,四個維度:問題解決、情緒應對、尋求支持、轉移注意,內部一致性信度依次從.78到.83,被試某一維度得分越高,表明其越常用該方式來應對壓力。
3.抑郁情緒評定
研究采用的抑郁情緒量表是在前人研究基礎上,結合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制而成,共24題,四個維度:情緒抑郁,認知抑郁,生理抑郁,行為抑郁,各分量表%Z值在.80到.88之間,總量表%Z值為.95。
4.數(shù)據處理 均采用SPSS10.0軟件分析。
二、結果
1、生活壓力與抑郁情緒的典型相關
共有二個典型相關系數(shù),為%j1=.70、%j2=.32,表明生活壓力的五個維度主要是通過這兩個典型因素影響抑郁情緒,可以解釋抑郁情緒總變異量的31.56%。
以結構系數(shù)0.4為判斷標準,學業(yè)發(fā)展、校園氛圍、人際關系及家庭均通過第一個典型因素影響抑郁情緒的各個方面,%p1值依次為.80、.57、.92、.50,而校園氛圍,家庭和異性交往則通過第二個典型因素影響生理抑郁(%`2=-.61),%p2值依次為-.59、-.46、-.62。
2、應對策略與抑郁情緒的典型相關
有一個典型相關系數(shù)%j1=.51,表明應對策略的四個維度主要是通過這個典型因素影響抑郁情緒,可以解釋抑郁情緒總變異量的18.13%。
以結構系數(shù)0.4為判斷標準,只有情緒應對(%p1=.89)通過典型因素影響抑郁情緒四個維度,分別為情緒抑郁(%`1=.92),認知抑郁(%`1=.90),生理抑郁(%`1=.77),行為抑郁(%`1=.85)。
3、大學生生活壓力、應對策略對抑郁情緒的預測
將生活壓力、應對策略各維度為預測變量,整體抑郁情緒為目標變量,進行逐步多遠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人際關系、情緒應對、家庭、學業(yè)發(fā)展共可以解釋抑郁情緒變異量的48%,其中人際關系影響力最大,為31.9%,這可以用Erickson的發(fā)展理論中的“角色扮演”及“自我認同”來解釋。
表1 逐步多遠回歸分析摘要表(N=466)
*p<.05, **p<.01 截距=.201
三、討論和建議
結合表1和生活壓力與抑郁情緒的典型相關分析數(shù)據,可發(fā)現(xiàn)大學生的壓力主要來自學業(yè)發(fā)展和人際關系兩方面,即對未來的迷茫和希望獲得周圍人認同會給大學生帶來很大壓力,筆者認為學校的心理咨詢輔導應該側重于這兩個方面,加強學生的生涯規(guī)劃輔導,讓學生對未來有更清楚的認識,同時培養(yǎng)他們正確的人際認知觀念,加強學生的人際交往技巧,幫助他們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從而減輕壓力。
結合表1和應對策略與抑郁情緒的典型相關分析數(shù)據,可發(fā)現(xiàn)應對策略影響抑郁情緒的主要原因是情緒應對策略,大學生面對壓力時,常常只是直接以情緒來反應,即在情緒層面上處理壓力問題,這往往導致他們會更容易體驗到抑郁情緒,進而出現(xiàn)各種抑郁癥狀。所以,對學校的心理工作者來說,應該教育學生更有效的壓力應對策略,盡量少以情緒方式來處理壓力或挫折,以免落入情緒的惡性循環(huán)。
參考文獻:
[1]郭楠.大學生心理壓力和應對方式研究述評[J].醫(yī)學教育探索.2006(04)
[2]馬麗麗.基于高校大學生抑郁癥的若干思考[J].科教文匯(中旬刊).2007(11)
[3]唐全騰.國中生生活壓力、壓力因應及憂郁情緒之相關研究[D].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咨商學系碩士論文,2009.
[4]張建衛(wèi),劉玉新,金盛華.大學生壓力與應對方式特點的實證研究[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1)
[5]楊美榮,王騰宵,李建明.大學生抑郁情緒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01).
作者簡介:林琳(1985—),女,學歷:碩士。漢族,現(xiàn)任職于漢口學院,職稱:助教。研究方向: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