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
蘇軾一生與佛教結(jié)緣頗深,交往的僧朋禪友較多,蜀地僧禪是他特別用心的方外之友,過從甚密者不乏其人。例如,他與成都寶月大師惟簡的交往長達四十年,不管得意還是失意,都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
其間,既有老鄉(xiāng)見面而格外親近的深悠鄉(xiāng)情,也有道相同則相與為樂的佛禪因緣。
文長老,名及,四川眉山人,同蘇軾是老鄉(xiāng),為浙江嘉興本覺寺方丈。崇禎《嘉興縣志·詞翰》載:“詩僧在宋有文及,字本心,蜀眉州人,而住持本覺寺,蘇文忠三度過訪,互相唱和?!碧K軾與文長老的交往,時間不算長,次數(shù)不算多,見載于文獻者,不過三年三訪而已。然而,蘇軾三訪文長老所題贈的三首詩,卻以悠悠鄉(xiāng)情與佛禪意蘊的交織融合而感動眾多僧俗,頗受后世好評。這三首詩不僅在宋代十分發(fā)達的佛教詩歌中占有一席之位,而且僧俗二人的交往還成為文壇與叢林共為流傳的一段佳話。
蘇軾題文長老第一詩作于熙寧五年(1072年),其時蘇軾任杭州通判。這年十二月,蘇軾先到湖州,再由湖州到秀州,“至報本禪院,晤鄉(xiāng)僧文及,題詩。”[1]所題之詩為《秀州報本禪院鄉(xiāng)僧文長老方丈》:
萬里家山一夢中,吳音漸已變兒童。
每逢蜀叟談終日,便覺峨眉翠掃空。
師已忘言真得道,我余搜句百無功。
明年采藥天臺去,更欲題詩滿江東。[2]
此詩前四句抒發(fā)鄉(xiāng)情,雖家山遠隔,鄉(xiāng)音漸改,但老鄉(xiāng)見面,格外親熱,整天都在談論故鄉(xiāng)的秀山麗水。后四句,蘇軾在鄉(xiāng)僧面前坦露心情。他贊賞文長老忘言得道,佛禪修為達到高水平。忘言(無言),乃佛教得道的最高境界。《維摩詰經(jīng)》載,文殊師利問怎樣才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居士默然無言,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盵3]同時,蘇軾感慨自己外任杭州以來,除了搜句作詩之外,尚無任何政功可言;采藥天臺、題詩江東,則透露了他無意于為政的心跡。詩歌圍繞鄉(xiāng)情主題,或敘家山之思,或抒同鄉(xiāng)情誼,既有對文及出家為僧而大有作為的羨賞,也有對自己入世為官而一無所成的無奈。全詩情真意切,韻味悠長,故方東樹《昭昧詹言》評論說:“著意鄉(xiāng)情,詞意真切,而造語倜儻奇警,令人吟詠不盡?!盵3]
題文長老第二詩作于熙寧六年,即一年之后,蘇軾受命往常州、潤州、蘇州、秀州賑濟饑民,聽說文長老抱病退院,遂連夜趕往探望,于是題詩《夜至永樂文長老院,文時臥病退院》:
夜聞巴叟臥荒村,來打三更月下門。
往事過年如昨日,此身未死得重論。
老非懷土情相得,病不開堂道益尊。
惟有孤棲舊時鶴,舉頭見客似長言。
雖然已是三更夜半,但一聽文長老病臥荒村,便及時登門訪慰,可見他對鄉(xiāng)僧文長老的關切。蘇軾還想起去年相逢而言談終日的往事,感嘆時光飛逝,世事變遷無常,所幸自己未死,方得重論舊情。王文誥《蘇文忠公詩編著集成》評“往事”句說:“此句明言上年過此,而今則已病,正言其速也?!蓖瑫r還指出,查慎行之注“強欲以兩十年作來去論,故失之于詩者多也?!苯又?,蘇詩申說兩人交情之深厚,同懷故土的鄉(xiāng)情牽系在這里自不待言,共好佛道的情投意合也是他們深交的重要因緣。下句是寬慰之詞,言文長老雖然臥病退院,不能開堂說法,但其高深的道行卻越發(fā)受人尊重。最后兩句以舊時鶴之孤棲、舉頭、見客、長言,寓托出文長老孤寂、病重、無法言談的悲涼晚景,就連作者于此情此景中難以道來的惻隱、傷痛,也寓含其中了。紀昀評《蘇文忠公詩集》,用“通體深穩(wěn)”四字來作評價,是頗得此詩大旨要義的。
第三詩作于熙寧七年,也就是又過一年,蘇軾賑饑事畢返杭,第三次過訪永樂本覺寺,這時文長老已逝寂,遂作《過永樂文長老已卒》:
初驚鶴瘦不可識,旋覺云歸無處尋。
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
存亡慣見渾無淚,鄉(xiāng)井難忘尚有心。
欲向錢塘訪圓澤,葛洪川畔待秋深。
相連續(xù)的三個年頭,蘇軾三次過訪文長老,并三次為之題詩。因這次過訪時文長老已去世,故此詩實際上是一首悼亡之作,且有總述前二詩的意味。“初驚鶴瘦”,以鶴喻人,言上兩次與文長老會面,初見是老,再見則病,且病瘦而不可認識,故以一“驚”字貫之,寫出詩人的真實感受?!靶X云歸”,以“云歸”代指死亡,切合出家人閑云野鶴、無處尋覓的生平經(jīng)歷?!靶保羌菜僦?,這也是詩人的切膚感覺。因為在蘇軾看來,鄉(xiāng)僧文長老的病故實在是太快了。“三過門間老病死,一彈指頃去來今”是后人推舉有加的巧對,“三過門間”與“一彈指頃”形成對偶,老、病、死“三苦”與去、來、今“三生”又構成絕對,文辭對仗工巧,全以佛禪義理入詩。佛禪義理充溢字里行間,卻能貼合實情而全無隔礙,凸現(xiàn)出蘇軾在詩歌經(jīng)營和佛禪修養(yǎng)方面的高超水平。
“三過門間”是寫實,而在這實情之中,寓含著變遷迅疾的佛禪意蘊。在世俗之人的眼中,寺院還是那座寺院,從外相上看似乎沒有什么變化。然而物是人非,寺院中長老已走過老、病、死的苦痛歷程。佛家以生、老、病、死為四苦。王文誥說:“句謂初過而老,再過而病,三過而死,合下句讀之,正言其速,不可以十七八年首尾論也”。生命的遷變是如此迅疾而無情,令人難免生發(fā)出幾許哀傷。但是,放開眼界,從宇宙范圍來作性空慧觀,所謂去、來、今三生的遷變,亦不過是彈指間的事。因此,生命的存與亡,萬物的成與毀,種種遷變無時不發(fā)生,處處都存在,早已司空見慣,是不足為怪、不必傷感流淚的。清《御選唐宋詩醇》評價說:“寄感嘆于解脫,挽長老合作如是詩?!盵5]
蘇軾諳熟大乘佛典,對《維摩經(jīng)》“是身如浮云,須臾變滅”,《楞嚴經(jīng)》“我觀現(xiàn)前,念念遷謝,新新不住”所講說的變滅無常之理有深入了解;對《金剛經(jīng)》六如之喻(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揭示的生滅遷化,無剎那留住的義理更是了然于心。這便使得蘇詩的哲理化水平呈現(xiàn)出別樣風貌。就這首詩而言,老病死是一生的變遷,去來今乃三生的流化——在簡明的表達中,既有莊子的放曠灑脫,更有佛家的了悟參透。當然,蘇軾畢竟是俗人,世俗之想在所難免,因此他還是有掛礙于心際者,這便是詩人與文長老的那份“鄉(xiāng)井難忘”的真情。
最后兩句化用唐代李源與僧圓澤交往的事典,以寄托對文長老的思念。蘇軾有刪改唐人袁郊《甘澤傳》而作的《僧圓澤傳》詳載此事,其略云:李源與僧圓澤過從甚密,后圓澤因托胎王氏婦人而亡,死前約托生后再見。十三年后,李源赴約,聞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不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6]李源與僧圓澤二人終得見面。蘇詩以前代僧俗來生交往的奇異故事作結(jié),實有自己與文長老前緣未盡而再續(xù)后緣的言外之意,悠深的同鄉(xiāng)僧友之情自然也寓含其中了。
簡言之,蘇軾題文長老三詩,以鄉(xiāng)情為主線而佛禪意蘊漫衍其間,兩者的契合融入,對接無痕,使詩歌具有“意沉著而語流美”(趙克宜語)的優(yōu)長。至于后世因蘇軾三次過訪文長老而修建的三過堂,已然成為嘉禾名勝,不但延展了一段僧俗交好的叢林佳話,更是彰顯了名人佳作的文化價值。
注釋:
[1]孔凡禮《蘇軾年譜》,中華書局1998年版。
[2]《蘇軾詩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2年版。
[3]《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臺灣佛陀教育基金會1990年版。
[4]方東樹《昭昧詹言》,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5]曾棗莊《蘇詩匯評》,四川文藝出版社2000年版。
[6]《蘇軾文集》(孔凡禮點校),中華書局1986年版。
作者:西南民族大學(成都)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