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教
《巧對錄》(清梁章鉅、梁恭辰輯錄,岳麓書社1991版)有許多離合字形的巧對(舊稱“拆字”)。梁恭辰曰:“予謂拆字必須天造地設,不可遷就。”
此言有理。析字即分解合體字,是文字游戲的一種?!墩f文解字》段注:“析言之,獨體為文,合體為字。”因此,從另一角度講,也可稱為“合文組字”。姑名之曰“離合格”,因其具備各種手法,盡技巧之能事,用于對聯(lián),也可提高表現(xiàn)力度。
對聯(lián)本身講究對仗工穩(wěn)和平仄協(xié)調(diào),還要使用“離合格”,其難度倍增,因而更能展示作者駕馭語言文字的技巧,歷來受到文人的重視,時有推薦評解,散見歷代筆記和詩聯(lián)著述中。
借鑒前人“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的說法,集中力量研究“離合格”手法,或許可以盡快掌握這種屬對技巧的卯竅。謹錄讀諸聯(lián)書所見“離合格”聯(lián)句實例,逐一評介如下:
阮元
伊尹[1]
梁章鉅云:“今人以阮蕓臺師姓名(阮元)與‘伊尹作對,不但偏旁正同,并有雙聲(疊韻)之巧矣。吾師亦甚喜之?!?/p>
按,陸以湉《冷廬雜識》載:“儀征阮文達公在翰苑時,仁宗因燕見,命以其名(阮元)屬對,公即對曰‘伊尹。對語不難,難在敏捷,非有夙慧者不能?!眱烧f均錄以待考。
“元、尹”各是“阮、伊”的一部分,不宜稱為“偏旁”。類似名字有“陳東”(“聶耳”近似)。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邊明[2]
傳說這是金章宗完顏璟出句,昭容李師兒對句。合二“人”加在“土”上,組成“坐”字,聯(lián)面切合當時二人并肩齊坐的實際情景。合一“月”于“日”邊,組成“明”字,文從字順;古代習慣以日象征君主,月象征后妃,李師兒對句,不失身份,切合順承君主意旨和享受榮華富貴的心思。聯(lián)語對仗工整,聲律協(xié)調(diào),難能可貴,堪稱典范。
閒看門中月
思耕心上田[3]
梁氏曰:“余聞史望之(致儼)前輩亦九歲應縣試,邑侯試之對,云;‘閒看門中月。史應聲云:‘思耕心上田。后史位登正卿,壽逾八秩,何以早慧者又能永年乎?然‘思耕心上田五字極有理致,可稱名對,且已為福壽之征矣。
“閒”是“閑”的繁體,可拆成“門(門)”中之“月”,配以“閑看”顯得悠閑?!八肌辈鸪伞靶摹鄙现疤铩薄9耪Z云“但存方寸地, 留與子孫耕”,意在強調(diào)為人務須勤耕心田,保持心地善良。
鴻是江邊鳥
蠶為天下蟲[4]
楊一清任翰林時以“蠶”字對某學士的“鴻”字出句,都是簡單明白地拆字,不附帶其他修辭手段。簡明扼要,一個簡單句,實話實說。從文字史料證明,明代已經(jīng)有“蠶”的簡化字“蠶”了。
夕夕多良會
人人從夜遊[5]
方、陳、梁三人夜飲唱酬之作,“夕夕多”與“人人從”,由分而合,掌握重文特點。“從”是古文本字,以后繁化為“從”最后簡化為“從”,其實是一種返本現(xiàn)象。
少水沙即露
是土堤方成[6]
上下聯(lián)分別構成敘事的條件關系復句,各說一個事實。同樣文字分合,但隱藏性強,不露斧鑿痕跡。文字簡練,形象鮮明,結構相應,對仗工整。應該算是經(jīng)過提煉的排聯(lián)巧對。
羊大斯為美
山高故曰嵩[7]
《說文》:“美,甘也。從羊,從大。羊在六畜主給膳也。美與善同意?!弊ⅲ骸把虼髣t美,故從大?!薄墩撜Z·里仁》:“里仁為美?!鄙下?lián)充分利用現(xiàn)成的詞語,只增添了一個“斯”字,以為指代;以此祝賀羊年美好,含義十分明顯。下聯(lián)手法相同,所據(jù)是《說文》:“嵩,中岳嵩,高山也。從山、高,指事?!薄栋谆⑼ā罚骸爸性廓毤痈咦帧V醒朐谒姆街?,可高,故曰嵩高?!蓖瑯?,贊美大業(yè)輝煌,而且盡量使用現(xiàn)成詞語。分析句式結構,全句都是主謂賓結構,而且都以主謂結構(析開的兩個文)作主語,以名詞(合成的字)作賓語。平仄平平仄與平平仄仄平,交替對仗,聲律協(xié)調(diào)。
下聯(lián)還有幾種對法:“竹高可作篙”,結構合格,但“篙”讀音與“高”同,只在方言中讀如“豪”?!鞍僳淌际枪保墩f文》:“公,平分也。從八,從厶。八猶背也?!薄俄n非子》:“自營為厶,背私為公?!币馑继睾?,聲律協(xié)調(diào),可惜“八厶”是動賓結構,與出句“羊大”(主謂結構)不相應,對仗欠穩(wěn)妥。 “禾千實有年”,《說文》:“年,谷熟也。從禾,千聲?!薄豆攘粋鳌罚骸拔骞冉允炷擞心辍!比绻尅扒А睘椤岸唷保部梢詷嫵芍髦^結構,與出句對仗。但是必須把“有年”當作動賓結構看待。各有短長,未為盡善。
脫去凡心一點
了卻俗身半邊[8]
周伯義題僧人幾谷聯(lián)文,說出家人脫去凡心,了卻俗身,切合僧人身份。巧在拆字:脫“凡”心一“點”,去“俗”身半邊,宛若射虎,自然利落,不留刀斧之痕。
另有“鳳棲禾下鳥飛去,馬臥蘆邊草不生”,上聯(lián)借破體“鳳”字(“幾”中有“鳥”),“鳥飛去”,余“幾”;“棲”于“禾”下,則合成“禿”字。下聯(lián)以“馬”“臥蘆邊”,“蘆”的“草”又“不生”,那便是“驢”。也就是拿“禿驢”這倆字罵和尚。
陳亞有心終是惡
蔡襄無口便成衰[9]
蔡襄就“亞”字添“口”是“惡”,嘲謔取樂。陳亞將其名“襄”字去“口”成“衰”回應。
拆破磊文三石獨
分開出字兩山單[10]
《八閩志》記載,宋代翁點在莆田廣華寺讀書,夜醉擊鐘,有人呵之,問以出句,翁點為之足對。其人頷之曰“正郎”,語迄不見。故事有趣,帶有神秘色彩。試與電視劇中屢屢借用的“拆破磊橋三個石/分開出路兩重山”比較,后者單單析字,前者卻巧嵌花名。(“石獨、山單,皆閩中花名?!甭?lián)中讀為“石—獨”“山—單”,視同主謂結構。)
此木為柴山山出
因火成煙夕夕多[11]
接連分合“柴、出,煙、多”四個字,“出”字從俗解。比起前聯(lián)來,“此木為柴、因火成煙”平仄協(xié)調(diào)方面還有些問題,似乎此乃民間傳說之未經(jīng)加工者。
妙人兒倪家少女
故言者諸子古文[12]
梁恭辰曰:有句云“妙人兒倪家少女”,時對者寂然。予亦思之日久,無以應之。后聞內(nèi)侄楊竹孫云:有對以“故言者,諸子古文”,亦足見巧思矣,但語義不甚類耳。
上聯(lián)就“妙人兒”生發(fā),合“人兒”為“倪”,離“妙”為“少女”,行文不露斧鑿痕。下聯(lián)“故言者”是主題語,“言者”合為“諸”,“故”離為“古文”。相當工巧,較諸后人所對“大言者諸葛一人”和“搞長弓,張府高才”,究其語義雅致、字形結構,自見優(yōu)劣!
阿兄門外邀雙月
小妹窗前捉半風[13]
隱喻手法,用之得當:“雙月”合為“朋”,“半風”剩下“虱”。風趣!但將這個民間傳說,強加在蘇東坡、佛印、秦少游、蘇小妹身上,“窗前捉虱”不合情理,不成體統(tǒng)。識者不應以訛傳訛。
墻上竹枝書個個
盒中棗子叱來來[14]
梁章鉅引阮云臺云:乾隆五十六年,余以大考第一,升少詹事,例應觴客,因邀同衙坊局諸君在一枝軒看菊,坐中文遠皋庶子舉一句云:“墻上竹枝書個個?!闭堉T公對之。余應聲云:“盒中棗子叱來來?!睂m庶初不以為工,遲日檢《漢書》,知為東方朔故實,乃極口稱之。
《夢溪筆談》曰:古文自變隸,其法已錯亂,后轉為楷字,愈益訛舛,殆不可考。如漢武帝以隱語召東方朔云:“先生來來?!苯庠疲骸皝韥?,棗也?!卑础皸棥弊謴摹皷c”,音刺。不從“來”。此或是后人所傳,非當時語。
德定圃人旁呆立
沈云椒衣里藏刀[14]
此聯(lián)諷刺的對象是清朝乾隆四十六年會試主考官尚書德保(又字定圃)和兵部侍郎沈初(號云椒)。析“?!睘椤叭伺源袅ⅰ保云渖蒲b胡涂,渾若天成。析“初”為“衣里藏刀”,言其手段高明,善于掩飾。巧借文字游戲,點出姓氏名字,揭發(fā)他們納賄賂,賣關節(jié)的罪行,手法高明。
謝金圃抽身便討
吳香亭倒口成吞[15]
不第士人造蜚語以刺正副主考,蓋先以拆字:“謝”抽“身”為“討”,再顛倒部件:“吳”倒“口”成“吞”,暗寓貪污受賄,自飽中囊。又,同時揭發(fā)同考官謝墉和吳玉綸的一聯(lián):“謝金圃抽身便討,吳玉綸倒口就吞”,如法炮制,就“謝”字做文章:“抽身”是方式,言其表現(xiàn);“討”是析除后的剩余部分,道其目的。就“吳”字做文章: “倒口”是手段,“吞”是結果。“討”是不擇手段地索取,“倒口”是饕餮兇相的暴露,形象鮮明,犀利辛辣,毫不牽強附會。又,諷刺主考官吳省欽聯(lián)曰“少目焉能判文字,欠金豈可望功名”, 橫披“口大欺天”。皆拆字離合手法。沈括曰:按字書,“吳”字本從口、從夬,音捩。非“天”字也。此固近世謬從楷法言之。
用人多開支必大
著力少質(zhì)量不佳[16]
少成試作謎語對聯(lián)(謎底:侈、劣),搞文字游戲,意在雙關,既可言“用人-多”,又可解為“用-人多”,暗示謎底。這類結構是超出近體詩節(jié)奏的“折腰格”,即3-4句式;也可以理解為兩個分句壓縮為一句,與“正七字(4-3)”句式有區(qū)別。
凍雨灑窗,東兩點,西三點
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16]
客人出句“東兩點,西三點”就字形分解,分別照應“東、西”二字。蔣燾對句以“七刀、八刀”分別照應“切、分”二字。相當工巧,但“上、下”似乎多余。一說“橫七刀、豎八刀”,似更合乎“切、分”二字之形。
鉏麑觸槐,甘作木邊之鬼
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17]
排聯(lián)并非演說歷史,作者用意固在展示文字分合技巧,所用鉏麑、豫讓兩個故事僅僅是“槐、炭”的引子。
奴手為挐,以後莫挐奴手
人言是信,從今休信人言[18]
“挐”是“拿”的異體字,有意選來分合的。第二分句顛倒詞序,先合后分,仍是合分文字手法。另一聯(lián)“人曾作僧,人弗可以成佛;女卑是婢,女又可以為奴”,整體看來分合文字有一定技巧,但是因文害意,思想性太差?!芭挚梢詾榕钡南彝庖?,使有道德修養(yǎng)的讀者不能接受?!翱梢浴倍譄o謂重復,反而成為次要的缺點了。
學正不正,諸生皆以為歪
相公言公,百姓自然無訟[例17]
傳說學正(學官)與秀才爭產(chǎn),訟之官,官出句,秀才為對。就離合文字而論,的確經(jīng)得起推敲。反復使用“正、公”,自是強調(diào),并有所指;最后落腳在“不正”即“為歪”,“言公”則“無訟”。句式揀選也注意合格。較前面幾副合情合理。
地中取土,加三點以成池
囚內(nèi)出人,進一王而得國[18]
傳說明代寧王朱宸濠視察園中鑿池出句,拆“地”去“土”,加“三點(水)”,成“池”,即景生情,也顯示才華。一被囚儒生對句,請求出“人”于“囚”,“王”再進于“囗”,便可“得國”,意在篡權的寧王大悅,遂釋之。但“囚內(nèi)進王”畢竟是大忌諱,儒生獲釋立即逃亡??赡芏家虿鹱值萌ぃ僮魉囆g加工,把故事編圓范了事。
或入園中,拖出老袁還我國
余行道上,不堪回首問前途[19]
對上面這副諷刺袁世凱的對聯(lián),研究其離合手法,可見“囚內(nèi)出人”的影響所及,即以其格而用之,以“或”替“袁”,易“園(園)”成“國(國)”;以“余”代“首”,變“道”成“途”,適成新聯(lián)。
因火成煙,若不撇開終是苦
欲心為慾,各宜捺住早成名[20]
“因火成煙”簡繁體皆同,若用異體之“煙”,則不合文意。“若”與“苦”僅僅一撇之差。妙哉奇思!“欲心為慾”也是組合字?,F(xiàn)簡化不分“欲、慾”。若不還原,難以體味?!案鳌币晦嚅L,“名”則捺住而成,借以說明必須捺住“欲心(慾)”,從而節(jié)欲成名。
喬車二幕友,各乘半轎而行
盧馬兩書生,共引一驢而走[21]
說者固持此為實事,其實即排聯(lián)者就“轎、驢”二字編出離合字形的笑話,只求編得熱鬧,甚至不顧對句有辱人之意,謔而近虐,未免庸俗??v然對仗工整(作為特例,允許重復使用“而”字),聲律協(xié)調(diào),也難譽為上乘。
李陽生,指李樹為姓,生而知之
馬援死,以馬革裹屍,死得其所[22]
宋代學士院壁間題出句,借故事運用關鍵字“生”:“生”出于“姓”,兩次重出,成為絕對。楊大年(億)學士以馬援為對,同樣拆字:“死”由“屍(尸)”出,前后重現(xiàn)?!袄?、馬”反復?!吧薄八赖闷渌本鶠槌烧Z借用,天衣無縫。
千里為重,重水重山重慶府
一人為大,大邦大國大明君[23]
傳說朱元璋出句先拆“重”為“千里”,再三次用“重”字,說的是監(jiān)生籍貫。監(jiān)生對句也拆“大”為“一人”,同樣反復三用“大”字,贊揚的是皇帝(他是否有所察覺,咱們不知道),很合太祖的口味。
棗棘為薪,截斷劈開為四束
閶門起屋,以多補少作雙間[24]
“棗”的繁體是“棗”,與“棘”,共四個“朿”(俗誤認為“束”)?!伴嫛倍嘁弧叭铡?,移之于“門”中,便構成兩個“間”。陸浚明以絕妙奇思,構成如此排聯(lián)(仿弈棋擬定的“排局”說法),應當許為傳世佳聯(lián)、精思典范。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頭面
魑魅魍魎,四小鬼各自肚腸[24]
《古今譚槩》:唐皋(《堅瓠集》作“唐守之”)以翰林使朝鮮。其主出對曰:“(略)”。皋即應對曰:“略”。此聯(lián)被附會為李鴻章對伊藤博文出句,殊為荒唐。
馮二馬,馴三馬,馮馴五馬諸侯
伊有人,尹無人,伊尹一人元宰[25]
客人以馮知府姓名出句,按民間俗寫拆字,解“冫(冰)、川”為“二(點)、三(豎)”?!拔羼R”典出太守,且與知府姓名巧合,難度特大。童子對句更絕,就“伊尹”的“單人旁”生發(fā),“有、無”綰合“一人”,也有雙重意思。且不論其敏捷文思,單其見解和表達能力已遠超出句者矣。
氷冷酒 一點兩點三點
丁香花 百頭千頭萬頭
據(jù)陸以湉《冷廬雜識》載,是弘歷出句,彭元瑞對句,又附會為紀曉嵐或蘇小妹所對,皆妄言叵信。注意:必須用異體的“氷”,才符合“一點”的要求。必須用繁體“萬”,才看得出“花”是“萬頭”。
動動千里,重金鐘,行多重,重重著力
紛紛八刀,分米粉,剖數(shù)分,分分成絲[26]
迪臣出句,關鍵字是“重”,“動”之繁體為“動”,暗拆其內(nèi)含之“重”字。前“重”讀去聲,音眾?!爸亟稹焙蠟椤扮姟保斌w是“鍾”。后三個“重”讀平聲,音崇。梁恭辰對句,“紛”中含“分”,前“分”讀平聲,音芬?!胺置住焙蠟椤胺邸?,后三個“分”字,讀去聲,音份。對者自評:“一聯(lián)二十八字,均有關合,唯四字泛設。”故知此聯(lián)卯竅多多,必須綰合嚴密,對句絲絲入扣,難能可貴。
析字是充分利用漢字部件組合方式靈活多變的特點、遣詞造句的技巧,使用得當,可以添益文采,增加情趣,所以許多人喜歡它,在許多場合使用它。惟其頗饒逸趣,所以析字為文的方法值得研究借鑒。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成都)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