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壯
中國古代的印章發(fā)展到隋唐時期,形成了與秦漢印迥異的“隋唐體系”。
由于紙的普遍使用,這一時期的印章,以印于紙上的鈐朱方式而有別于傳統(tǒng)的封泥方式?!胺饽唷保ㄒ喾Q“泥封”)是作為象征、憑信而出現(xiàn)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的。隋唐以前,書寫用紙尚未普遍使用,往來信函大多寫于竹、木簡上。這些竹、木簡積聚成文,世稱“簡牘”。為防私拆,常于往來簡牘、物件的結(jié)扎處系以軟泥,并置于木槽中,再加蓋印章。軟泥干后堅硬不易損壞,“封泥”由此形成并得以傳世。因此,雖然封泥不是印章,卻是同一時代印風的忠實印記。
隋官印在形制、印篆、稱謂、管理方式等方面都有異于漢以來的官印。此時的官印,稱“印”不稱“章”,方形,銅質(zhì),尺寸約在5.3cm~5.6cm之間。印篆為陽文篆書,以便蘸印色蓋于紙上(鈐朱);而且不由職官們各自攜帶,而是由專職部門或?qū)H斯芾?。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的隋官印印文均為官署名。
唐初的印制承傳隋制。至武則天延載元年(公元694年),武后因惡“璽”“死”諧音,將“傳國璽”之外的其余八璽全部重新鐫刻,改稱“寶”。中宗即位(公元705年)后,又改稱“璽”。唐玄宗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又將“璽”復(fù)稱為“寶”。不僅如此,唐玉璽的尺寸還在隋玉璽之上進一步加大。但是,唐官印稱謂仍沿隋制,稱“印”。不足四字的官署印加“之”字,稱“之印”;足四字者,或加“之”字,或不加。其鐫刻方式有鑄造、刻鑿、焊接三種工藝。焊接的方法是用小銅條繞做印文,直接焊于印面——這種工藝首見并流行于唐代,亦稱“條帶印”“蟠條印”。此外,唐代還出現(xiàn)了專門用于貯藏官印的印盒。這些不同的特征,既是對隋官印的繼承,也是對隋官印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唐代的官印印文較為疏朗,多屈曲盤繞,與隋朝的官印屬同一印系。
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公私圖籍、書畫鑒藏用印。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第三《敘古今公私印記》記載有“‘貞‘觀”“開元”“翰林之印”“弘文之印”“元和之印”“彭城侯書畫印”“鄴侯圖書刻章”“永存珍秘”“周昉”“褚氏書印”等諸多公私鑒藏印記。這些鑒藏印,有的至今依然可以在存世的法書名畫中見到,對古代書畫的鑒定具有重大意義。
隋唐官印印式的轉(zhuǎn)換是緣于紙的普遍使用,由此帶來印章尺寸的變化和使用功能的轉(zhuǎn)變。但是,隋唐私印及公私鑒藏用印并不與官印的變化同步。唐代的私印依舊沿用秦漢以來的白文印傳統(tǒng),而且還出現(xiàn)了文人使用的“齋堂館閣印”。
宋初玉璽的材質(zhì)雖沿襲傳統(tǒng)的玉質(zhì),尺寸也與唐寶相仿,但鈕式已從傳統(tǒng)的螭虎鈕改為盤龍鈕。這一變化,影響了宋以后歷代玉璽的鈕式。
宋官印以印面尺寸、材質(zhì)、稱謂來體現(xiàn)職官秩級的差別。北宋秩級較高的官印一般用銅質(zhì),根據(jù)秩級高低分涂金與否,至少分有六個等級;印鈕為橛鈕。木印用于秩級較低的職官。又有稱印為“記”“朱記”者,給京城及外處職司及諸軍將、校等使用?!坝洝薄爸煊洝币话懵猿书L方,印面邊長合今制5cm~6cm左右。
宋官印鐫鑄部門設(shè)有專門篆寫印文的篆文官,又采用“疊篆”這種隋唐以來開始用于官印的印篆,易于調(diào)整印面的分朱布白。由此,宋官印的印篆整體上較隋唐官印來得整飭茂密,筆畫以圓轉(zhuǎn)盤曲為主。同時,由于采用鑄造的工藝,印篆的筆畫較多粘連,字口較深,這一特征往往成為鑒定宋印的依據(jù)。兩宋官印的印篆總體看較為統(tǒng)一,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多粘連勾接,印篆雖整飭工致,但印文重疊密布。相較之下,北宋官印的印篆較為整飭茂密,南宋官印的印篆相對疏朗支離。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隋唐的轉(zhuǎn)換和準備,宋代的文人雅士開始參與篆寫印文,制作字號印、齋堂館閣印和閑章。他們將這些印章用于書畫作品之中,并因同詩書畫相結(jié)合而流行起來。此后,詩書畫印的結(jié)合,成為傳統(tǒng)中國書畫約定俗成的表現(xiàn)形式。 (圖例請參閱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