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俊峰 陳之瑋
架設橋梁,是他的工作。
讓天塹變成通途,是他的夢想。
他就是2012年“中華技能大獎”獲得者、中交二航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架橋隊副隊長孫家林。
與起重機一見鐘情
1980年,16歲的孫家林進入二航局第二工程公司,當了一名起重機操作手。
行走在縱橫交錯的鋼筋混凝土上,傾聽著工地上機器的轟鳴,目睹同事們操縱著各種起重設備,孫家林感到熱血沸騰。
一踏上工作崗位,孫家林就喜歡上了起重工作——這些在外人看來枯燥的起重工作,他卻“一見鐘情”。
從此,這個“菜鳥”將“勤奮”當成座右銘,天天纏著師傅問這問那,學習起重機操作技術。
“這小子踏實肯干,又肯學,將來一定會有出息?!睅煾到筛中蕾p孫家林。
可不久,這個讓他欣賞的弟子卻捅了婁子。
一次,孫家林操縱起重機起吊一件機械裝備時,因操作失誤導致裝備突然脫落。
“這是哪個教你的?像你這樣能學得出來嗎?”江成根有點恨鐵不成鋼。
自信滿滿的孫家林愣住了。從此,他記住了機械操作行業(yè)的一條鐵律:不論手藝高低,一次馬虎大意就可能鑄成大錯。
打那以后,孫家林的座右銘里多了“仔細”二字。
幾年間,憑借“勤奮”和“仔細”,孫家林的操作技術突飛猛進。他如饑似渴地學習,即使走南闖北,他的行李里總會放著一摞書,一有空閑就拿出來看。他不僅干得比別人多,而且每次上機都要求自己比別人更認真仔細。
埋頭創(chuàng)新,“土專家”名聲大噪
1996年,浙江甌江大橋工程(現更名為溫州大橋)現場。
孫家林戴著安全帽,蹲在工地旁的石墩上,一會兒看看不遠處還沒有完工的橋,一會兒又用木棍在地上劃著圖形,眉毛擰成了疙瘩。
由于當時中交二航局沒有架橋機,公司只能租用架橋機,或直接將架設工作分包給其他單位。
但這次,因為價格方面的問題,公司既租不起設備,也無法將工程外包。
眼看工期就要被耽擱了,孫家林急得茶不思、飯不想。
“要是我們自己有一臺架橋機就好了。”有了這個念頭,孫家林顧不上休息,一會跑工地,一會畫圖紙……憑著豐富的經驗和一股刻苦鉆研的勁頭,他通過自行設計,硬是拼裝出了中交二航局的第一臺架橋機!
當這臺架橋機完成了30噸砼空心板的安裝任務后,工地沸騰了,孫家林疲倦的臉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
“起重工孫家林為公司節(jié)省成本80多萬元!”消息在公司迅速流傳,孫家林一鳴驚人。
初戰(zhàn)告捷,孫家林增添了自信。從此,他對鉆研各種新的起重、架梁工藝更加起勁。
1999年初,浙江金麗溫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展開,該工程不僅高架橋多,而且架橋的難度大、任務重、工期緊,困難重重。
作為現場工長的孫家林,用萬能桿件拼裝了50噸龍門吊機,同時拼裝出兩臺架橋機,將重達50噸、長20米的砼箱梁安裝到位。
為解決場地狹窄、橋梁曲線大的難題,孫家林還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出輪胎式運梁平臺和裝載機動力牽引運梁工藝,不僅比傳統(tǒng)工藝節(jié)省資金50余萬元,而且讓工程竣工時間提前了兩個多月。
這一系列創(chuàng)新,讓“土專家”孫家林名聲大噪。
“土洋結合”,征服大海
2005年,位于江蘇東南部、連接南通和蘇州兩市的蘇通長江大橋施工現場。皮膚曬得黝黑的孫家林佇立海邊,望著廣闊的海面陷入沉思。
在他面前,是世界第一跨度斜拉橋的建設任務,此項目要求在40—60米高的橋墩上進行水上施工作業(yè),施工難度很大。等待他們的,是架設跨海大橋的世界一流技術難關。
“我一定要征服這片大海!”孫家林暗下決心。
巨型架橋機的安裝,是項目部面臨的一大難點。
拿到蘇通長江大橋架橋機的圖紙,架橋隊的每一位隊員都不由得捏了一把汗——大橋的零部件有上千個,最小的一個也重達26噸,且組裝極為復雜。
架橋隊技術員史紹明心里直打鼓。
“要么不干,干就要干好!”孫家林對史紹明說。說完,他就抱著資料細細研究起來。
一連幾天,孫家林幾乎都是抱著資料睡覺。幾天下來,他對每一個零部件和每一個安裝環(huán)節(jié)都了然于胸。
經過一番苦戰(zhàn),架橋隊成功拼裝好了“巨無霸”架橋機。
光有架橋機還不行,接下來,架橋隊進入最為關鍵的架梁施工階段,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容閃失。
“怎么吊裝呢?”面對寬闊的大海,隊友們拿不定主意。
“我們來個‘土洋結合。”孫家林決定迎難而上,結合架橋機主桁架的特點與現場實際,因地制宜地設計出多鐘吊裝方案,通過設置專用吊具、軟繩捆綁、鋼絲繩捆綁等“土方法”,優(yōu)質、高效地破解了當時業(yè)界公認的世界級難題,令大橋按時、順利完工,并且創(chuàng)造了“最深基礎、最高橋塔、最長拉索、最大主跨”四項世界紀錄。最終,蘇通大橋工程榮獲2010年度“土木工程杰出成就獎”,為二航局打造了一張閃亮的名片。
一連串大戰(zhàn)下來,“土專家”的技術逐漸爐火純青。
言傳身教,“土專家”勇奪“中華技能大獎”
孫家林出名了。但他仍然時常想起師傅當年的教誨:任何時候都不能馬虎大意。
2010年,直接連接江蘇與上海的首座特大型長江大橋崇啟大橋建設現場,孫家林正在進行安全檢查。
“孫隊長,托架的支墊強度不夠,箱梁有點下墜傾斜?!表椖坎抗ぷ魅藛T汪德元匯報說。
“掛了多少梁了?”
“一共14匹梁,已經掛了一半。”
“卸下來,重新掛。”孫家林不容置疑地說。
“用不著吧?直接將下墜部分重新頂起來,再新加入鋼支墊塞實塞緊就行了,一般都是這么做的?!庇胁糠謫T工不理解,認為是多此一舉。
“不行,隨著梁的增多,橋梁重量就會增加,可能帶來安全隱患?!睂O家林堅持說。
“可這要耽誤工期呀。”
“安全最重要。”孫家林強調說,“不能為了趕進度而無視安全隱患!”
在孫家林的堅持下,隊員們重新進行了安裝。
“師傅的嚴謹作風讓我們獲益匪淺?!睂O家林的徒弟汪德元如今在斯里蘭卡項目部工作。對師傅的教導,他感受頗深:“因為海外項目的監(jiān)理要求都特別嚴格,在技術規(guī)范上不容許哪怕一丁點的誤差。而我早就對這種嚴要求、高標準習以為常,所以工作起來得心應手?!?/p>
2012年12月8日,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等十部委在北京隆重召開第十一屆高技能人才表彰大會,孫家林被授予“中華技能大獎”榮譽稱號,成為首位榮膺此項大獎的中國交通建設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