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鳳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有效方法的探究課題中,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及實驗具體情況,通過一年的研究與實驗,探索出一條適應新課程課堂,適合學生實際發(fā)展的生活——數學——生活教學模式,探究出數學問題生活化、習題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一、數學問題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1.建立學習小組。
根據學生的綜合能力劃分學習小組。在實驗初期,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存在著許多問題:個別學生說自己的看法,無論對錯都不接受別人的見解;個別學生只聽不說,別人說什么是什么,沒有自己的見解。針對上述情況,我先明確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我提出的問題進行交流,由組長主持,人人發(fā)言。
實驗中期,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鍛煉,已經能夠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合作探究,但還是存在依賴老師提出問題的狀況。為此,我在交流時先讓各組提問,然后綜合各組所提問題,再明確所要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的目標。
實驗末期,學生在學習小組中根據需要選擇合作伙伴,合作交流有明確的目的和計劃,合作時注重伙伴間的取長補短,在組內能主動進行交流合作。
2.三分鐘閱讀活動。
許多人都認為閱讀是語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對于數學教學沒有作用。其實閱讀在數學教學中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每節(jié)課給學生三分鐘仔細讀幾遍復習題和例題,重在分析、推理和抽象概括。
實驗初期,我在閱讀之前根據本課的內容提出幾個相應的問題,讓學生根據問題結合主題圖進行閱讀,然后在組內進行討論交流、合作探究,從而找出復習題與例題之間的關系,本課內容與生活實際的關系。學生通過閱讀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就會側重自己不懂的問題去聽或是把自己看懂的問題講解出來。
實驗中期,我適當地把課前三分鐘閱讀放在課下,作為每天預習的內容,利用課上三分鐘先在組內交流討論,然后提出組內意見,在課上分析解決。本階段實驗仍側重于學生自己不懂的問題先聽或是把自己看懂的問題講解出來。兩項內容可在課堂上綜合進行,一個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由多個看懂的同學來講解,最后達成共識。由于預習放在了課前,走出了課堂,學生探究實際生活與教學內容的緊密聯(lián)系有了更寬更廣的空間,學生探究的結果也就更有深度和廣度。
3.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資料。
教師要引導學生注重在日常生活中積累資料,只要是與數學關系密切的事物,無論與教材有無關系,都可以收集起來。把收集資料當成一種興趣,而不單單是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使學生逐漸養(yǎng)成細心觀察的習慣,同時強化建立、聯(lián)系、歸納、整理等過程能力和發(fā)現(xiàn)問題、尋找規(guī)律等建模能力。
二、數學習題生活化的有效方法
1.改變例題和練習的呈現(xiàn)方式。
通過生活——數學——生活的實踐過程,將現(xiàn)行教材中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還原為取之于學生生活實際、并具有一定現(xiàn)實意義的數學問題,把學生生活與數學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例如進行計算類練習時,我利用學生好動及好勝的心理特點,組織“奪紅旗”“智力闖關”“魔法寶盒”“擊鼓傳花”等喜聞樂見的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在探究圖形類習題時,我主要采用實踐操作、動手演示的方法。首先探究生活中的原型,如把生活中的太陽光、手電筒的光、汽車大燈射出的光看成是射線的原型;把電動伸縮門、樓梯扶手看成平行四邊型的原型;把黑板、墻壁、門窗看成是長方形的原型等等,讓學生建立起數學在生活中有非常重要地位的意識。而在完成統(tǒng)計類習題時,我常常利用學生身邊的事物體驗,如學生喜歡看的電視節(jié)目、喜歡吃的水果蔬菜、學生每天測量的體溫,上學路程和時間等內容來豐富統(tǒng)計類習題。這樣不但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促進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
2.充分發(fā)揮游戲、學具、社會活動的作用。
實驗初期,由師生合作收集和整理資料,討論設計聯(lián)系生活實際的游戲及實踐活動,在游戲和活動中充分發(fā)揮學具的作用,學生通過活動初步體會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應用意識和創(chuàng)新意識。
實驗中期,學生參與游戲和實踐活動的準備設計工作,教師引導學生收集和整理資料,引導學生討論并設計實踐活動,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樂趣。
實驗末期,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準備設計工作,讓學生探究數學源于生活,應用與生活的過程,把數學知識自覺的應用于生活中。
通過以上兩種方法,培養(yǎng)學生熟練運用表達、合作、交流、模仿、實驗、聯(lián)系等能力,使學生具有靈活的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尋找規(guī)律等建模能力。
本課題的研究,改變了數學課堂枯燥乏味的狀態(tài),增強了數學課堂的趣味性,為數學和生活架起一座橋梁,為學生建立數學概念,體會數學與生活的關系,培養(yǎng)數學學習能力奠定了基礎。更重要的是通過研究與實驗,為學生終身學習打下了基礎,為今后的數學教學提供了良好的方法和途徑。
(責任編輯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