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
數學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將學生作為主體進行教學,才有可能真正調動學生的數學學習的積極性,真正發(fā)展數學能力。因此,教師要以生為本,以學定教,找準新知和學生已有的知識點的鏈接點。
一、數學課堂游戲化
生本教育下的小學數學更要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雖然小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于游戲的渴望會逐漸減弱。但是不管是哪一個年齡段的小學生,對于數學課堂上的游戲都會樂此不疲。因此,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將數學課堂游戲化,會真正將學生引入數學的課堂情境中。
【案例】蘇教版一年級“20以內加減法”。
師:孩子們,我們今天玩一個“快樂的湊15點”的游戲。游戲規(guī)則是這樣的:我們每4人為一個小組,每人準備0—9數卡一副,四副數卡洗勻。以組長負責發(fā)數卡,組長給每人發(fā)一張數卡,先問第一人還要不要再發(fā),再問第二人、第三人和自己。如果誰手上的數卡點數之和是15,誰就贏,如果4個人手上的數卡點數都超過15或比15小時,最接近15者為贏。贏了的同學可以得到一顆紅星。想不想玩?
生:想!
師:現在由我來發(fā)數卡,由第一組同學和老師配合,看看第一組同學哪位同學能取得最后的勝利。(第一組同學上臺,師發(fā)數卡給第一組同學??梢钥闯鰜恚瑢W們在計算時都非常認真,對是否確認繼續(xù)需要再發(fā)也都要琢磨一會兒。教師示范后,各小組開始自由進行游戲)。
生:(游戲結束后)老師,我認為這個游戲還可以兩個人玩,我沒有玩夠,下課后我要跟我同桌接著玩。
在生本的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知識層次適當將各種各樣的游戲引入課堂,既可避免教師一個例題、一個知識點去講解后做大量的枯燥練習,還能讓學生在游戲中快樂地學習,有效打造高效課堂。
二、教學過程自主化
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只有通過自己的思維完成的數學認知才能真正完成知識的建構過程。教師一方面要以生活的經驗創(chuàng)設情境提高學生的思維力和創(chuàng)新力,另一方面要在教學過程中組織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經歷學習過程。
【案例】蘇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20以內進位加法”。
師:剛才我們已經通過游戲感受到了20以內加法的計算方法?,F在我們每一個學生都來當一當小老師,把自己的20以內進位加法的例子展示給大家,并說說自己的想法和方法。
生1:我展示的是8+7=15的例子。我認為8從7里拿2,變成10,7拿走2還剩5,所以得15。
生2:老師,關于他的例子我還可以這樣想:7從8里拿3,變成了10,8拿走了3還剩下5,所以得15。
生3:我展示的是9+2=11的例子。因為9+1=10,所以9+2=11。
學生親歷了數學知識的建構,通過自己的思考方式進行計算,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正確解題,課堂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中生機盎然。因此,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參與,教師的教學才會有落腳點。而學生只有在討論交流中多向參與,充分表現,才能真正提升數學思維能力。
三、思維訓練常態(tài)化
要想創(chuàng)建以生為本的小學數學高效課堂,就要針對學生的思維層次,將數學思維的訓練常態(tài)化。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力。教師要充分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的智力因素,設計合理的數學思維過程,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層次的思維以及動手操作,獲得基本的思維方法的訓練。同時,教師要能夠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的知識以及數學思維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案例】蘇教版五年級數學“梯形的面積公式”。
師:(出示梯形圖)梯形的面積應該如何計算呢?同桌商量一下。
(組內交流)
生1:我們想到用轉化的方法來尋找梯形的面積。我們首先猜想梯形是由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平行四邊形拼成的。因此,我們通過動手操作完成了驗證。然后我們先求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再求出三角形的面積,從而得到了梯形的面積。
生2:我們小組采用了剪移接。我們將梯形剪切為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后,將三角形移接到平行四邊形的缺角的部分,合成一個長方形,從而求出梯形的面積。
師:同學們的想法都不錯,我們再思考一下,還有沒有更簡單的求梯形的面積的方法。
在師生的共同合作下,得出了梯形的面積公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思維訓練變成常態(tài)化,讓學生能夠自主解決數學問題,從而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有效地完成了新舊知識的銜接,給學生留下了廣闊的探索空間。
總之,以生為本,才能以學定教,才能將小學數學的教學植根在學生思維的土壤上,讓學生不但學會數學,而且學會如何學習數學。教師要引導學生自覺遷移,并利用數學知識有效地解決生活問題,從而有效地創(chuàng)建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