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小娥
細節(jié)決定成敗。如果把課堂教學細節(jié)比作一粒粒珍珠,那么每顆珍珠都能磨得光彩奪目,串成一條華麗高貴的項鏈。我們知道,每節(jié)課都是由一個個不同的細節(jié)構成的,不同的教學場景和教學片斷組成了完整的教學過程。在教學過程中,不同的教學細節(jié)是推動教學現場發(fā)展和其進程,提升課堂品質的原動力。
一、創(chuàng)設情境,此時無聲勝有聲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手語具有指示、象形、象征、情意等多種功能,它和其他非言語行為一樣,不僅可以補充、強化語言信息,還可以替代語言信息,甚至有時還能起到語言信息之外的作用。一位教師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時,上課伊始,他面向學生高舉右手,一言不發(fā)。學生覺得奇怪,個個都注視著他。稍停,只見他用手掌面去摸摸黑板面、講桌面和課本面,接著就直接引入了新課的學習。這樣的手語既設疑又激趣,學生對面積的大小有更深刻的理解,比用語言直接講解效果更好。
二、各抒己見,在辯論中找出真相
問題是學生學習數學的起點。在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出不同的問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動力,特別是一些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的問題,更能誘發(fā)學生去思考、爭論。量子物理學家尼爾斯·波爾說過:“當我們遇到自相矛盾的問題時,真是太棒了!因為我們就有希望獲得一些進展了?!毕旅婵纯匆还?jié)精彩的教學實錄。
師:我們以前學過的圖形有哪些?同學們知道這些圖形中有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嗎?現在拆開發(fā)給你們的信封,取出里面的表格和圖形,自己動手折折,并根據要求在表格里填空。(學生完成后,對三角形的匯報結果出現了不同的意見:一部分學生認為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另一部分學生認為不是)
師:到底哪方是正確的呢?我們來個辯論賽吧。假定“是的”為正方,“否的”為反方。請雙方代表說明各自的理由。
生1:我們經過對折比較后,發(fā)現折痕兩邊能完全重合,這無疑說明三角形一定是軸對稱圖形。
生2:我們折來折去,發(fā)現根本就不重合,這說明三角形絕對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3:兩個三角形不一樣!一個是等腰三角形,一個不是等腰三角形。
師:說得真好!
通過操作,學生明白了信封中的三角形是不一樣的。教師特意在信封中放進了不同形狀的三角形,巧妙設置了一個自相矛盾的陷阱。在辯論中,正反雙方情緒高昂,針鋒相對。通過辯論,學生就能發(fā)現問題,解決矛盾,對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三、就地取材,學生自己也是一種教材
現代課程觀認為,教材不是唯一的課程資源,教師和學生的生活世界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
一位教師在概括出5的乘法口訣后,有意設計了如下問題:“誰能找出身邊與5有關的事例?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并能用5的乘法口訣來解決問題?”
生1:一只手有5個手指,我有一雙手,共有多少個手指?二五一十,我有10個手指。
生2:一件衣服有 5個紐扣,做 4 件這樣的衣服一共需要多少個紐扣?四五二十,共需要20個紐扣。
生3:我們班后面的黑板上寫有一首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每行5個字,共有多少個字?四五二十,共有20個字。
教師按捺不住激動的心情,雙手豎起大拇指,并讓全班學生給予他們熱烈的掌聲。
此案例中,教師精心設計幾處“有意識”的活動,讓學生充分查找和利用身邊的潛在資源,使學生在看得見、摸得著的學習活動中提高了興趣,增強了能力。
四、一波三折,讓學生在“上當”中“上心”
“角的度量”這節(jié)課中數學概念較多。量角對于四年級學生而言,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師設計了這樣的練習:猜一猜下面的角會是多少度?
(1)角的一條邊指向右邊的 20 度、50 度、70 度,另一條邊不給出。學生猜測20 度、50 度、70 度后,如果教師出示另一邊條恰好正對著零刻度線,學生的猜測無疑是正確的。
(2)角的一條邊指著 40 度,另一條邊不給學生知道。學生猜測 40度后,教師再出示另一條邊(指向反方向), 學生連喊上當。
(3)角的一條邊指著 60度,另一條邊暫不給出。學生思考后猜測:這個角既可以是60度,也可以是 120 度。教師再次出示角的另一條邊不是指向零刻度線。學生連呼上當。
(4)角的一條邊指著70度,另一邊條暫不給出。學生搶著回答:如果另一條邊對著零刻度線,這個角就是 70 度或110 度;如果另一條邊沒對著零刻度線,則無法知道角的度數。教師出示另一條邊,正對著 10 度刻度線。學生先是直呼“無法測量”,繼而紛紛舉手,“應該是 60度”……
問題的設計引發(fā)了學生的積極思考,設計的內容直指本課所學的新知,即如何準確地用量角器測量角的度數。學生在猜測中思維不斷發(fā)展,知識結構不斷調整,最終在思維的碰撞中突破教學難點。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進一步得到提升。
教學細節(jié)不大,可以說只是構成教學行為外顯的最小單位;教學細節(jié)不小,它能折射出教師的教學理念、教育智慧和教育情懷。作為教師,我們不僅要關注教學細節(jié),而且要通過推敲、研磨教學細節(jié),打造高效的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