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學義
摘 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對十七大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的繼承和深化,體現了我們黨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也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客觀需要。立德樹人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不能浮在半空,而必須與現代的專業(yè)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納入辦學的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
關鍵詞:高等教育 立德樹人
黨的十八大對我國教育工作作出了重大部署,提出了明確要求,確立了發(fā)展目標。就高等教育而言,在發(fā)展目標上,就是要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發(fā)展路徑上,就是要走內涵式發(fā)展道路,切實提高教育質量,尤其是人才培養(yǎng)質量,讓每一名學生都能成為有用之才,有用武之地。黨的十八大報告首次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明確提出,繼承并深化了十七大提出的“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教育理念,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這一指導思想,牢牢抓住了教育的本質要求,明確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為今后的教育改革發(fā)展指明了鮮明的方向。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體現了對教育本質的深刻洞察
大學的根本宗旨在于人才培養(yǎng),學生是大學存在的第一理由。而所謂人才,首先是成人,其后才是成才?!冬F代漢語大辭典》中對“教育”是這樣解釋的:“培養(yǎng)新生一代準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笨梢?,教育的終極目的,無非是讓人成為一個大寫的人,一個社會中的人。而“大學”之大,首先在于其是“成人之道”?!洞髮W》開頭第一句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边@里的“大學”與“小學”相對應?!靶W”主要是學習文法句讀、音律訓詁,這是掌握本民族語言的基本功。而“大學”則是一種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是人真正的安身立命之本,所以才稱其為“大”。正如孟子所說:“先立乎其大者,則小者弗能奪也?!睆倪@個意義上講,“大學”培養(yǎng)的正是“大人”。所謂“大人”,就是指成年之人,可以在社會上立足,因此需要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而這些,又必須通過“大學”來實現。否則,沒有社會知識的學習,沒有社會規(guī)范的洗禮,人是不能稱之為一個大寫的“人”的。正是基于這個意義,德國著名哲學家康德在《論教育》中說:“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人只有通過同樣受到教育的人才能被教育?!盵1]
教育并非狹隘地向受教育者兜售知識,學習也不僅僅是出于功利目的擴充自己的認知范圍,而是一個立德樹人、持續(xù)修身、融入社會、順應主流價值的過程。教育教育,以育為本。而“立德”恰恰是育人的根本和主要內容。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痹谶@里,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和塑造(傳道)被置于了傳授知識(授業(yè))和解答疑難(解惑)的優(yōu)先地位。通識教育的先行者夸美紐斯(Jan Amos Comenius)也說:“教育的目的并非是一種只著眼于人自身或者教育自身的樹人教育,而是為了使人變得具有積極主動地將現存世界推進到某一世人藉此方能獲得一切可能性境地的能力?!盵2] 從西方詞源學的角度看,“university (大學) ”這個單詞是由“universal (普遍全面) ”演化而來,暗示大學教育的目標應當著眼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和綜合素質的均衡提高。正如馬克思所說:“教育不僅僅是一種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fā)展的人的唯一方法?!盵3]愛因斯坦也曾針對現代教育說:“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照我的見解,即使對技術學校來說,這也是正確的。”[4]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的時代背景下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宋代思想家司馬光曾精辟地總結過“德”與“才”之間的辯證關系:德者,才之帥也;才者,德之資也。 這一觀點對今天的教育事業(yè)仍有借鑒意義。我們所開創(chuàng)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需要的是德才兼?zhèn)?、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德”無“才”和有“才”無“德”都是不可取的。甚至,后者比前者更糟糕,因為一旦失去了正確的方向和有效的束縛,人所謂的“才能”就會成為危害社會的力量。而且,才能越大,對社會的危害越大。愛因斯坦就曾經將沒有道德約束的才能比喻為“精神病人手中的利斧”。人的智力行為是 “價值中立”的,對其進行束縛和引導的不可能是智力行為本身,而只能是以“立德”為主要內容的思想教育。就高等教育而言,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即使擁有了精湛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如果不能擁有高尚的品格、遠大的理想和端正的操守,也不能說是成功的教育。早在1980年,鄧小平同志在評價清華大學育人經驗時說:“清華大學的經驗,應當引起全國注意,又紅又專,那個紅是絕對不能丟的?!盵5]在這里,顧名思義,“紅”就是政治成熟,“?!奔粗笜I(yè)務熟練,二者缺一不可。
今天,“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必須解決好的根本問題。習近平同志曾多次強調,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是否合格,首要的是要看思想政治上是否合格。當今世界風云變幻,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矛盾錯綜復雜,各式各樣的價值觀念,對高校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青年學生又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刻,“立德樹人”更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這就要求我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教育全過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為教育核心價值觀的重中之重,把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重要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實現專業(yè)教育與思想教育的結合,切實增強育人實效
立德樹人,作為一種教育理念,不能浮在空中,停留在頭腦里,而必須與現代的專業(yè)教育和人才培養(yǎng)相結合,納入辦學的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近年來,北京外國語大學不斷挖掘專業(yè)教育中的德育資源,有步驟、分層次地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使之內化為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外化為他們的自覺行動。
1.專業(yè)學習與素質提高相結合。外語類院校的畢業(yè)生多從事外交、外貿等涉外工作。他們的政治立場是否堅定,理想信念是否遠大,是非觀念是否明晰,專業(yè)水平是否過硬,將直接關涉國家形象和民族利益。對此,學校適時成立了外交官俱樂部,并通過邀請外交官俱樂部成員作專題報告、召開座談會等形式,用老前輩在外交一線表現的民族立場、堅定信念與靈活機智的鮮活事例去熏陶和感染學生。為了開展好每一期講座、每一次座談會,外交官俱樂部提出了“五個一”目標,即“圍繞一個主題、講述一個典型(人物、故事或歷史細節(jié))、營造一個氛圍、達到一次震撼、受到一次啟迪”。受邀大使校友用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大學生們上了一場場語言生動、內容豐富的國情、校情教育課,激發(fā)了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的理想信念。
2.志愿服務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發(fā)揮自身的外語學科優(yōu)勢,為國家和社會服務,是學校的優(yōu)良傳統。自2006年以來,學校針對農村地區(qū)、偏遠地區(qū)和少數民族地區(qū)英語基礎教育薄弱的現狀,開展了以中小學英語師資培訓、支教幫扶等教育扶貧為主要內容的“歆語工程”,并將其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通過“歆語工程”,大學生以志愿者的身份深入革命老區(qū)、貧困山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感性且直觀地認識了國情、民情、社情,不僅磨煉了堅強的意志品格,而且還培養(yǎng)了關心民生疾苦的憂患意識和關注國家民族發(fā)展的問題意識,增強了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許多學生多次參與“歆語工程”支教項目,畢業(yè)后自愿報名到西部和基層地區(qū)參加志愿服務,繼續(xù)為推動教育事業(yè)發(fā)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3.個人價值與社會責任相結合。奧運會期間,學校的志愿者們熱情周到、體貼入微,真心奉獻、友愛互助,為外國朋友提供優(yōu)質服務,向全世界展現了中國志愿者的風采,為祖國贏得了榮譽。后奧運時代,學校以奧運會遺產轉化成果——北京多語言服務中心為載體,不斷創(chuàng)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和形式,引導大學生在為北京建設世界城市作貢獻的過程中受教育、長才干。在這一過程中,既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服務中看到“成就”,更讓其體會到“成就感”;既讓他們獲得大學生身份的自我認同,更讓其實現理想信念的升華。比如,通過舉辦“做文明有禮北京人,為建設世界城市作貢獻”“首都高校服務世界城市建設論壇”等活動,不斷引導大學生暢想世界城市建設宏偉藍圖,踐行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
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大學,正是培養(yǎng)有志青年的前沿陣地,而非只是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yǎng)的專業(yè)訓練場,更非單純被“就業(yè)率”指揮的職業(yè)培訓所。對此,我們必須有高度的自覺,轉變觀念,并付諸行動,切實將立德樹人視為根本任務,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考文獻:
[1]瞿菊農.康德論教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26.6.
[2]羅比希.哲學與教育——或:哲學還有何用處? [J].現代哲學,2006,01.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趙中立,許良英.紀念愛因斯坦譯文集[C].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79.
[5]“又紅又專”開辟中國特色育才路 [J].中國教育報,2009.09.02.
(作者系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蔡桂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