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瑩
數學閱讀是學生個體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閱讀數學材料、建構數學意義和方法的學習活動,是學生主動獲取信息,汲取知識,發(fā)展數學思維,學習數學語言的重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要求人們不僅需要具備語文和外語的閱讀能力,而且還需要具有一定的數學閱讀能力。
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一種最實際的內部驅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中最現實、最活躍的心理成分。有了興趣,學生就能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進行學習。學習興趣有一個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一般來說是從“有趣”開始,產生“興趣”,然后向“志趣”發(fā)展的。教師對學生自主閱讀數學教材的引導,不妨也可以沿著“要我讀”、“我要讀”、“我會讀”三部曲來進行。
一、要我讀——引導學生在閱讀數學教材時體味“趣味性”
學習素材往往是將學生引入學習的“誘餌”。小學數學教材上,各種素材多以圖片、游戲、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種方式呈現,直觀形象、圖文并茂、生動有趣。要讓學生對數學教材產生“讀”的欲望,教師不妨可以主動從教材挖掘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學生感興趣的,能夠理解的素材作為閱讀初期的學習內容,采用小步子“扶”讀的策略,讓學生體味數學教材內容的趣味。
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教材為我們呈現了一個新的學習之窗,那就是“你知道嗎”。這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內容涉及多個方面:古代數學知識、自然科學、環(huán)境保護等等。這么好的教學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例如,教授除法 “三位數除以兩位數”(五入調商)時,讓學生閱讀書后的 “你知道嗎”,通過閱讀使他們明白“同頭無除商八九,除數折半商四五”這兩種試商方法,再嘗試應用這兩種方法,體會試商方法的多樣化與合理性,從而靈活地試商。另外,可利用數學閱讀活動課的時間,指導學生讀一些數學歷史故事、數學家的故事,激發(fā)學生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可謂一舉多得。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們都習慣了“聽中學”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他們只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坐著聽,這樣上課很容易走神。為此,教師可以有意選擇閱讀材料,布置閱讀提綱,讓學生按提綱要求閱讀,有了提綱,學生在閱讀教材中才會伴隨著大腦的思考,保持強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針對教材內容,教師還可以適當補充一些與現實生活相關的有意義、有趣味的背景資料或引申材料,從而增強閱讀內容的趣味性、實用性。在具體的閱讀活動中,及時進行總結、評價,讓學生從中體會閱讀后的成就感,增強閱讀的主動性。
二、我要讀——引導學生在閱讀數學教材時體驗“實用性”
人的興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興趣也是以需要為基礎的,雖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會產生興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興趣。學生的學習興趣正是基于對知識的需要而發(fā)生的。同時,興趣又是通過實踐活動而形成的。人在實踐活動過程中,總是不斷發(fā)現問題并不斷解決問題,也就不斷產生新的需要,因而興趣也就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擴大,不斷地豐富,不斷地形成和發(fā)展起來。因此,學習興趣總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礎上發(fā)生,并通過學習的實踐活動逐步地形成和發(fā)展。它既是過去學習的產物,也是促進今后學習的手段。
例如:在教學“利息”一課時,創(chuàng)設這樣的問題:“同學們,誰愿意幫老師算一下,1000元錢存入銀行,存一年,到期后我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存五年呢?”該問題引起了學生的極大興趣,很多學生說愿意,他們還不知道利息的計算方法,學生躍躍欲試,但無從下手,接著教師讓學生閱讀“利息的計算”一節(jié),學生在數學教材的指導下,利用利息公式,幫老師解決了這個實際問題。學生也由此感受到數學教材的實用性特點,逐步產生向課本要解題方法的興趣。
數學教材中概念、性質、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操作步驟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點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嚴密性和邏輯性。要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教材的實用性,還依靠平時數學課堂上老師要恰當地分析教材,恰到好處地在重、難點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點拔,使學生真正地吃透教材。
三、我會讀——引導學生在閱讀數學教材時學會“自我提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源頭。要求學生學會在閱讀中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質疑能使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逐漸提高,思維逐漸嚴謹縝密。數學教材的自主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不妨可以從讓學生學會“自我提問”做起。提問的內容因閱讀的素材內容不同,如概念、例題等可有所區(qū)別,但是圍繞閱讀素材展開思考是不變的主旨。
例如:教學“求最大公因數”,學生閱讀課題后,教師就讓學生質疑。學生提出:“什么叫公因數?”“怎樣求公因數?”“用什么方法求最大公因數?”等問題。經過學生提問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在自己提出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自覺主動地閱讀課本,尋求方法。又如在教學“平行線”時,在學生閱讀了平行線的定義后,引導學生質疑:“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內?”“不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會出現什么情況?”久而久之,學生在閱讀時就會抓住關鍵,多問為什么,從而使學生具備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
經常訓練學生在閱讀時的“自我提問,對形成學生較強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學生注意閱讀數學教材上的每句話,結合自己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認真體會其中隱含的數學規(guī)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過程。
數學閱讀不同于語文和外語的閱讀,講究閱讀速度,每分鐘達到多少字、詞,它重在分析、思考、體會,短短一面的教材有時甚至要安排十分鐘以上的閱讀時間。安排閱讀前一定要估算好時間,在既定目標的狀態(tài)下,留給學生分析思考的余地,保證大多數學生通過閱讀能理解并記憶主要內容,而且能夠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唯有讀與思結合,閱讀才是有價值的閱讀。
【作者單位:蘇州市新莊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