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彩珍
吳文化是千百年來華夏文化在江南水鄉(xiāng)孕育的一朵奇葩。作為蘇州市“吳文化”研究基地的跨塘實驗小學,近年來十分注重品牌特色文化教育。學校依托課題引領,以濃郁的吳文化校園環(huán)境布置為烘托,以開發(fā)吳文化校本課程為主渠道,以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平臺,科學拓展育人視角,把吳文化中的育人元素有效融入學校教育,在傳承和發(fā)展古老文化藝術的活動中, 豐富了學校的特色內涵,提升了學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水平。
一、校園環(huán)境熏陶——感悟悠悠文化內涵
本著“弘揚吳文化優(yōu)秀傳統(tǒng),提升學校特色品質”的科學教育理念,我們對于校園環(huán)境進行了科學的規(guī)劃、設計、打造。如今,踏進跨小似乎步入了蘇州園林和古吳軒書齋。
校門口象征著積極進取,永無止境的豆豆雕塑翩翩起舞;大廳里象征著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的兩本石頭大書;吳文化長廊上宮燈搖曳,掛簾、欄桿具有蘇州園林風格,豆園中錯落有致、別具一格的花木布局,梅園、桂園的鵝卵石小路蜿蜒曲折,生態(tài)園池水蕩漾,竹園曲徑通幽,一個個休憩的亭子和長凳都讓人感受到了玲瓏剔透的吳文化書香特色。
“硬環(huán)境”亮眼,“軟環(huán)境”更勝一籌。細看學校的每一面墻壁、每個角落都在向學生傳達出“吳文化”的教育信息。在學校的走廊墻壁、立柱等處,你可以看到蘇州的人文歷史和風情、現(xiàn)代社會文化的發(fā)展成就、學校積淀的吳文化底蘊和師生活動的成果等;在每個班級的吳文化專版上,你能看到學生平時收集到的有關吳文化的一些小知識和圖片;學校的專題網(wǎng)站上,是對校本教材中的相關知識點的拓展延伸……吳韻書香為育人營造了濃濃氛圍。
二、開發(fā)校本課程——吸納博大文化精髓
吳文化博大精深,是學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源泉。如何挖掘適合小學生的學習內容?如何構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吳文化知識體系?如何在各學科教學中實施滲透?課題研究中,這些問題就擺在我們面前。
近年來,學校借助蘇州職業(yè)大學吳文化研究所等高校的外力,開發(fā)、修訂、出版了融合了吳文化精髓的校本教材《吳文化一百課》,并結合課程資源,根據(jù)各年級段的學習內容,編寫了相關的課程標準及實施方案。利用晨會、班隊、品生品社,系統(tǒng)地進行《吳文化一百課》的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還通過整合課程資源,將吳文化知識傳播融合在語文、美術、音樂、勞技等課程學習活動中,開展跨領域學習,拓寬學習空間。此外,學校從江蘇昆劇團、蘇州評彈博物館、蘇州群藝館等單位聘請了著名的專業(yè)人士來校執(zhí)教,昆曲、評彈、國畫、桃花塢木刻年畫等一些吳文化光彩奪目的碩果相繼進入跨小的課堂。評彈藝人的長袍醒木、昆劇中飄逸瀟灑的水袖蘭花指、委婉典雅的民樂曲調、墨香撲鼻的秀美文字、古樸風情的手工藝給孩子們帶來了吳文化的濃濃滋潤,使他們充分感慨生活、成長在這方土地上的幸福和自豪。
實踐告訴我們,只有科學系統(tǒng)地傳承吳文化,才能真正吸納吳文化的精髓。
三、豐富實踐活動——探尋源源文化奧秘
1、大師引領。為了更好地讓吳文化的種子在全體師生心中生根開花,提高師生的吳文化素養(yǎng),積極探索吳文化教育校本課程實施方案的創(chuàng)新,學校開設了“吳文化大講堂”,有計劃地邀請吳文化的專家蒞校指導。
蘇州職業(yè)大學吳文化研究所所長吳恩培教授的“吳文化的誕生、發(fā)展與蘇州城市精神”告訴我們,鮮活、靈動、溫潤、智慧的“水文化”是吳文化的重要特質,賦予吳地人求變進取的文化秉性。亞太世遺專家的講座讓我們領悟了“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學校將通過英文版《吳文化一百課》,把世界文化遺產(chǎn)教育與吳文化教育相融合。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項目桃花塢木版年畫代表性傳承人房志達老師的“老少同堂話木刻,薪火相傳承非遺”系列活動,證實學校讓吳文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信心……
大師們的吳文化系列講座,讓大家對腳下這塊熱土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時也為大家能更好地學習吳文化、踐行吳文化、弘揚吳文化奠定了基礎。
2、自主探究。感悟“食在蘇州”:黃天源的糕點、松鶴樓的松鼠鱖魚、彩芝齋的糖果、玄妙觀的梅花糕、海棠糕,一家家老字號飲食名店、一道道蘇州名菜、名點,走走看看、說說比比、做做嘗嘗一系列蘇州飲食文化體驗活動,讓孩子們深深感受到生活在蘇州這人間天堂的幸福。
探究蘇州的橋:水是蘇州的命脈,橋是姑蘇的標志。蘇州的每一座古橋,都有著許許多多動人的傳說,有著它獨自的風姿與神韻。橋不僅蘊含著豐富的科學知識,更賦予了厚重的文化元素。我校為期一周的科技節(jié)在讓校園掀起了學科學、用科學熱潮的同時,更讓孩子們深刻領悟了蘇州 “東方威尼斯”美名的蘊意,激起了全體師生對水城姑蘇靈性和魅力的敬嘆和神往。別樣秋游:結合《吳文化100課》古鎮(zhèn)探幽——同里、蘇園十紀——退思園,策劃組織了魚米之鄉(xiāng)、文化古鎮(zhèn)秋季綜合實踐活動。通過從課本走向生活的游覽,讓學生走進園林,走近吳文化,在自主探究中獲取吳文化知識。吳文化一百問:每周的紅領巾廣播中增設了“吳文化一百問”專欄,開播以來成為了跨小少先隊活動的一大亮點。擂臺賽、知識大觀園、演講、辯論……豐富多彩的活動,激發(fā)了學生自主探尋吳文化奧秘的動力。
3、舞臺展示。我們都知道展示的舞臺最精彩,自信的學生最美麗!學校的藝術節(jié)活動中,昆曲、評彈、桃花塢木刻紛紛登場亮相。一曲由學生表演的昆曲《驚夢》《昆韻》讓場內小觀眾喝彩聲不斷;評彈《蘇州的月亮》《太湖美》在小演員們優(yōu)美的的舞姿中被表演得惟妙惟肖;學生們的桃花塢木刻年畫作品雖還稚嫩,但那幽雅古樸的姑蘇韻味已撲面而來……從那一個個與鄉(xiāng)土文化交融滋潤學生心靈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汲取地域文化養(yǎng)料,創(chuàng)新轉化,不僅綻放了古典藝術之花,也已成為學校文化育人的生動記載。
通過多年的實踐和努力,深涵巧秀的吳文化特色教育是跨小師生心中一抹絢麗的色彩。學?!皡俏幕苯逃顒右齺砹烁髀访襟w的爭相報道,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吳文化特色”已成為學校的一張名片。
【作者單位: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塘實驗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