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雪
摘 要:本文通過質性的研究方法,對大學新生及新生班級助理進行訪談,進一步研究發(fā)現,同輩群體對大學新生的影響主要表現在新生個體的自我概念和對社會的認知兩個方面。同輩群體的影響有助于對大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培養(yǎng),能使新生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對大學新生正確人生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有效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同輩群體;大學新生;管理;質性研究
青少年進入大學后,自主自立意識逐漸增強,他們在減少與父母的交流的同時,更多地傾向于與同齡人交往。在同輩的引領或幫助下,他們能更快地適應大學生活。因此,同輩成為大學新生人際交往的主要途徑。特別是在對高校新生的培養(yǎng)研究中我們發(fā)現:同輩群體是大學新生入學后最密切、最直接的微環(huán)境,對大學生培養(yǎng)、管理等具有重要影響。
一、同輩群體和質性研究
(一)同輩群體
同輩群體又稱同輩集團或同齡群體,是指在相同年齡層次上,地位大體相似的人組成的關系親密的群體,其成員一般是在有某些共同經歷、共同情感、共同愛好、共同觀點或共同心理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
新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對家庭的依賴感逐漸降低,同輩群體成為其社會交往的最重要的方面,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一種獨立的價值體系和行為規(guī)范。這種同輩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對于大學新生的自我概念和社會認知都有十分重要的影響。步入大學的第一個學年,是對大學新生培養(yǎng)的黃金時期,對學生培養(yǎng)中的自我效能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在本文中,同輩群體主要是指年齡與地位相仿,并且都面臨由高中生活向大學生活轉變的群體,比如同一學歷、同一專業(yè)、同一學校的大一新生。
(二)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探究,適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這是一種不采用統(tǒng)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方法來獲得研究發(fā)現的任何類型研究。
對于大學新生培養(yǎng)的質性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的內容: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和價值以及自我概念等的自我評價能力;獲得信息的能力;將個人的屬性與社會群體的特點進行匹配的目標篩選能力。
二、同輩對大學新生自我效能的影響
在大學新生的自我效能構成中,了解自己的能力、興趣、需要和價值等的自我評價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方面,也就是大學生活是塑造自我概念的初級階段。大學新生自我概念越清晰,其自我效能感也就越高。在研究同輩群體對大學新生自我效能的影響中我們發(fā)現,新生對自我概念的理解是一個重要的方面。新生自我概念的塑造將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整體自我概念的組成和塑造。因此我們可以說,新生的整體自我概念越清晰,新生的自我概念也會越清晰。
(一)同輩群體成為大學新生了解自我的“中繼者”
在校園這個環(huán)境中,與新生接觸最多的群體就是同輩群體。實際上,同輩群體已經成為大學新生塑造自我概念的最直接的微環(huán)境。自我概念又可以分為個體自我概念和群體自我概念。對于個體自我來說,同輩群體作為最重要的“標桿”,成為評價和引導個體的最重要的主體,為大學新生提供了一個社會團體初期的規(guī)范和價值觀。
(二)同輩群體為大學新生提供了更多的社會認知信息
我們通過訪談了解到,大學新生從同輩群體那里獲得的社會認知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信息
學習信息既包括學科基礎、學科重點,也包括關于專業(yè)學習、考試復習、畢業(yè)要求等的經驗。新生在大學步入了自我學習階段,由于任課教師擺脫了升學的壓力,因此會減少對學生學習內容的刻板性要求,更注重學生的自我塑造及自我培養(yǎng)。因此,培養(yǎng)大學新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成為提高高校學生專業(yè)素質的重要基礎,同輩群體彌補了這一不完全交流信息學習的平臺。
2.交流信息
大學新生獲得信息的多少與新生的自我培養(yǎng)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對于大學新生來講,面對困難時的決策大多來自同輩的幫助。通過同輩群體中某個個體的介紹與推薦,或者從他人那里獲得的交流經驗,或者間接獲取的某些信息,對大學新生來講將是他們未來四年生活的有效指引。大多對學生工作感興趣并且能夠敢于堅持的學生,心目中都有一些同輩的榜樣力量。他們通過交流,從這些同輩群體中獲取信息,并且有效地將自我能力、個性、氣質與生活相結合,更高效地實現對自我塑造及培養(yǎng)的決策。
3.自我規(guī)劃信息
大學新生通常社會經驗缺乏,對自身定位不清晰。許多大學新生喜歡從同輩群體那里獲得有關社會認知的主要信息,并將這些主要信息與同輩提供的學習和交流信息有效結合,實現對于自身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等方面的職業(yè)決策以及職業(yè)定位。
綜上所述,同輩群體之間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彌補個體信息搜集和社會經驗的不足,從而加強個體的社會認知。但是,應該看到,這種小團體內部的信息交流仍然是不充分的,從而導致職業(yè)刻板印象的產生。如大多數學生對于自身規(guī)劃相同、對于自身專業(yè)發(fā)展分析比較單一等,這種印象趨同性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他們接受信息的同質性。
三、同輩群體對大學新生的培養(yǎng)及管理的影響
(一)同輩群體在大學新生認知中占有較強的心理依賴地位
當代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缺乏社會閱歷、生活經驗、成熟的思維方式以及完善的人際關系,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也尚未形成。這樣一個生理和心理的“斷乳期”,使得絕大多數的大學新生在剛入學的一段時間里存在著學習不適應、情緒情感障礙、交往交流困惑、專業(yè)擇業(yè)迷茫等現實問題。
高校漸漸淡化了家長和教師的作用,而同輩群體很好地頂替了這樣的位置。相近的年齡、相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共同的興趣及行為傾向,更增進了同輩群體之間的認同感。群體的價值理念和行為模式將會在平時無形的學習和生活中,直接或間接地相互影響和滲透,因此很多大學新生入學之后很容易被高年級的同學群體影響,并在觀察和模仿中逐漸形成了一個很直接的微環(huán)境。
積極向上的同輩群體為大學新生提供了更好的自我認知環(huán)境;反之,消極的同輩群體將會對新生造成不成熟的思維導向和不良社會傾向。
總的來說,同輩群體通過社會比較和反射性評價對大學新生認知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有的個體為了靠近這個群體的普遍價值取向,會對自己的自我概念進行重整。因此,學校在對新生指導過程中,應更重視同輩群體的影響力并善加利用。
(二)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群體歸屬意識強化了同輩群體對大學新生的影響
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狀態(tài)下,人都會無時無刻地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和制約。懷特說過:“每個人都降生于先于他而存在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當他一來到世界,文化就統(tǒng)治了他,隨著他的成長,文化賦予他語言、習俗、信仰、工具等??傊?,是文化向他提供作為人類一員的行為方式和內容?!痹谌后w社會中,每個人都不可避免地生活在一個群體中,不得不思考個人和群體的思想和行為衍生出來的問題。對于大學新生來講,大學校園既是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又充滿了傳統(tǒng)文化的氣息。特別是對于有主見、愛叛逆的90后大學新生來講,如何更好地處理個人與集體之間的關系是尤為重要的。在同輩群體中的交流能有效地提高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并促使大學生形成以群體為先的道德觀念。同時,大學新生也更容易接受和模仿從同輩群體獲得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同輩群體的存在,使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群體本位、著重強調“族群主義”的人生定位等得到了更好的宣傳和推廣。
(三)構建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同輩群體成為了潛移默化的推動助力
大學生群體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形成和變化,不可避免受地到兩種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一是社會環(huán)境影響,二是校園文化環(huán)境影響。從宏觀角度來看,以社會為環(huán)境的背景下,其所產生的發(fā)展變化具有其特殊的客觀性,因此不可調控。而校園文化背景下的環(huán)境,將會具體很多,同時也較為可控。從大范圍的校容校貌、教學與管理制度到各類道德規(guī)范、行為準則等,可以概括為物質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面。大學新生對于成熟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是十分陌生和新鮮的。筆者通過觀察和研究得出,新生接受新環(huán)境的過程都是通過私下與同輩交流取得的。因此,受過專業(yè)指導和培訓的同輩群體的存在已經在在校園文化環(huán)境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獨具的感染、導向、熏陶和潛移默化功能,發(fā)揮著大學課堂教學所不能起到的作用,無論是對大學生群體還是對大學生個體的影響力都是巨大的。
綜上,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同輩群體將成為高校中不可缺少的群體教育培養(yǎng)團隊,其對新生的培養(yǎng)、管理等具有重要影響,對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活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2](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第11版)[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9.
[3]劉長海,羅怡.關于“伙伴教育”的理論構想[J].江西教育科研,2005,(05).
[4]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10版)[M].李強,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韓)金蘭都.因為痛,所以叫青春[M].金勇,譯.廣西: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
[6]鄭思明,陽志平,程利國.青少年社會網絡結構及其對人際關系的影響[J].當代青年研究,2003,(01).
[7]孫麗芳.同輩群體與當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7,(09).
[8]傅蓉.同輩群體對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影響[J].思想理論教育,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