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霖
趣味,就是能使人感官愉悅,引人入勝的特性。繪畫中的趣味性,是指作品呈現(xiàn)出來的情趣與意味,即觀者理解到的隱藏于作品中的某種情感、內涵。趣味性也可以理解為與“普遍性”相對的東西,它不同尋常,意趣盎然、生機勃勃,常常能吸引觀者的眼球。繪畫趣味性可體現(xiàn)為:一是指主體在創(chuàng)作時,靈感閃現(xiàn)的某種興趣點;二是指觀者從作品中體會出的某種情意趣味!無論哪一種畫種,趣味性對作品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繪畫趣味的培養(yǎng)對設計類學生的必要性
對于設計專業(yè)的學生而言,繪畫的課程少、課時短。但這個階段對于他們今后設計專業(yè)的學習非常重要,屬于基本功訓練階段,如果這段時間沒利用好,基礎打不牢,就像大樓沒打好根基,注定建不高。在這極短的時間里,不但要培養(yǎng)他們一定的造型能力、色彩運用能力;而且,繪畫表現(xiàn)能力的培養(yǎng)和審美水平的提高不容忽視。
通常情況下,在設計類學生的繪畫課堂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普遍不高,基礎繪畫課程走過場時有存在,課后學生反映收獲并不高。其實,學生們經過考前訓練,實際的繪畫水平參差不齊。但總的來說,他們并沒能積極主動地去畫畫:全班幾十人的作品,不管是構圖、造型還是用色都極為相似,就如出自同一個人之手。這些作品看起來像模像樣,有一定的造型能力和色彩表現(xiàn)力,然而毫無生氣。他們看似在專心作畫,實際上被對象所牽制,完全沒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那是假畫畫。針對這種“假畫畫”的現(xiàn)象,作為教師,如果還繼續(xù)沿用考前訓練班的模式,那么這課程跟沒開設是沒什么兩樣的。針對這類情況,筆者認為:有必要通過對學生進行趣味性繪畫的培養(yǎng),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鼓勵他們進行大膽嘗試,走出藝術高考單一、僵化的繪畫模式;消除對繪畫基礎訓練作用的誤解,認識到它對設計專業(yè)學習的重要性。
二、如何培養(yǎng)繪畫趣味
(一)學習借鑒
在生活中,離不開學習借鑒。繪畫的學習也一樣,得向前人吸取經驗,向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學習。在模仿借鑒中逐步積累知識經驗,形成自己的審美趣味和表現(xiàn)情趣。因此,在設計基礎繪畫教學中,要提倡學生多學習借鑒,由此來開闊視野,激發(fā)靈感。
關于繪畫的學習借鑒,其中包含著兩個方面的意義:一方面是優(yōu)秀作品欣賞,通過研究優(yōu)秀的繪畫作品,提高自身的審美能力,開拓思維,增長見識;并且,在賞析的過程中,可以將自己喜歡的技法、用色、肌理等繪畫語言移植到自己的作品當中,提高繪畫表現(xiàn)力。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優(yōu)秀作品進行臨摹,臨摹是對提高繪畫技法、繪畫表現(xiàn)力非常有用的手段;另外,它可讓學生很直觀地體悟畫家的審美趣味和形式語言。
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繪畫趣味性,可以從學習借鑒開始。
(二)主觀能動的作畫心態(tài)
我們知道,藝術是人類情感的符號。繪畫創(chuàng)作應是畫家內心情感的表現(xiàn),而不是被客觀對象所牽制。為此,作畫的心態(tài)對學生的創(chuàng)作起著關鍵作用,引導學生有意識地主觀能動地進行畫畫。對于每一張作業(yè)應以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去做到與眾不同:用心以不同的視角、不同的方法去觀察對象,以尋求不同的表現(xiàn)方式,如注重裝飾性、書寫性或是肌理效果的表現(xiàn)等。如果公式概念化地運用透視、比例、色塊,這樣作畫在某種意義上可以達到一定程度的準確,但那是我們所說的“假畫畫”,難以打動人。
古人說“緣物寄情”、“托物言志”就是借客觀物象以抒情達意。只有把自身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感悟賦予作品之上。才能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我相信,畫畫是視覺的藝術,只有把眼前的事物和心里的感受變成視覺形象才有意義。
(三)尋找形式語言的趣味性
如果說精神內涵是一幅繪畫作品的靈魂,那么形式和語言的物化是情感表達和抒發(fā)的外在表征手段。曾有藝術家認為:藝術就是情感,但如果沒有藝術語言和表現(xiàn)形式的物化,再強烈的情感也是癱瘓的,繪畫的形式與情感是相依相承的。
構建有趣味的形式語言,我們在留心觀察客觀事物的基礎上,主觀地從客觀對象中抽取藝術元素,通過解析、重構,力求從自然形態(tài)升華到藝術形態(tài)。畫家齊白石曾說過:“繪畫妙在似與不似之間”。說明了繪畫的追求并不只是客觀的描述,有趣味的形式更為可貴。一個成功的畫家,都有著相對成熟穩(wěn)定的表現(xiàn)形式和審美取向,這種特有的烙印鑲嵌在畫家的每一幅作品之中,形成畫家獨有的趣味性,構成了其個性所在。如何尋找有意味的形式,我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去嘗試:
1、不同繪畫語言的相互滲透
藝術無界,不管任何形式的繪畫作品,都是相通的。尋找有趣味的繪畫形式,應該進行不同繪畫技法的相互滲透。事實上,國內的許多油畫作品,在很大的程上,有借鑒其它畫種語言樣式的跡象,并創(chuàng)造出很有趣味的形式。如著名畫家吳冠中先生,他不懈地探索東西方繪畫兩種藝術語言的不同美學觀念,在結合油畫和中國畫技法以及繪畫觀念的基礎上,形成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在具象與抽象、意境與意味的默契之間尋求到了一種屬于他的有意味的表現(xiàn)形式;在吸收外來藝術方面,歐洲人也做了很多工作,如浮世繪畫面中大膽的色彩、夸張的造型、平面性、講究韻律和情趣等因素影響著西方許多繪畫大師。因此,不同繪畫語言的相互滲透,有可能形成有趣味的表現(xiàn)形式。
2、綜合材料的廣泛應用
隨著社會的進步,繪畫材料越來越品種繁多,材料語言慢慢成為畫家演繹情感與觀念的主體媒介。藝術家在同一畫面對不同材質的材料交錯使用,其實是想通過不同的材料表現(xiàn)不同的質感,形成鮮明而強烈的視覺形象。畫面中所呈現(xiàn)的肌理效果,往往具有偶然性、抽象性和象征性,可以給觀者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另外,綜合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材料語言除了它的形式意義與物質屬性外,它還是藝術表現(xiàn)中極為重要的精神載體。它是藝術家通過想象,表達真情實感的手段,其實就是畫家想把內心的情感表現(xiàn)得更直觀、更強烈,讓作品更加充滿張力,是為畫家宣泄情感服務的。如奧地利畫家克里姆特就是非常善于運用綜合材料作畫的典范。他的作品之所以如此富麗堂皇,除了在色彩的運用上別出心裁形成鮮明的對比之外,還在作品上鑲嵌著大量的鉑金等金屬,固體的金屬本來就具有較強的反光作用,和畫面中絢麗的色彩相互映襯,巧妙地形成了他那高貴、華麗的藝術趣味。所以,培養(yǎng)學生繪畫形式語言的趣味性,還應引導他們對材料的選擇要多樣化。
有人說美術作品是靠形式來感染人的,所謂內容即題材不是最重要的,形式語言不好就不能感動人,作品也就不能發(fā)揮作用。因此,在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對形式語言的探索,通過繪畫語言的外在表現(xiàn)尋找畫面的趣味性。運用好筆觸、線條、色彩、肌理等繪畫語言,創(chuàng)造出有趣味的形式。
結語
設計專業(yè)的基礎繪畫訓練,應該得到教師和學生的共同重視。俗話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褪亲寣W生感興趣了,才能更為有效地激發(fā)他們參與繪畫活動、主動學習的欲望。多一次大膽嘗試,就會多一份成功體驗;多一種繪畫材料,就會多一種奇思妙想。因此,通過不同形式的繪畫趣味性,引導學生們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去展開思路、大膽自由地創(chuàng)作,從而更好地發(fā)揮他們的繪畫積極性,為專業(yè)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