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來信
看完雜志關于邊疆探茶的文章,感慨頗多。作為日常飲品的茶,竟一次次地充當著民族間溝通的橋梁,促進了民族間的和諧統(tǒng)一,不得不讓人心生敬佩,它所承載的,豈是一個普通的“茶”字能了得?“那一夜,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尖?!眰}央嘉措的詩極美。我想,這么美的詩,它所抒發(fā)的對象也許就是那滿懷慈悲的香茗吧!。
編輯部回復:感謝您對本刊的支持。青海作為茶葉的重要消費區(qū)域,從李唐政權與吐蕃王朝第一次在日月山下互市開始,這里便形成了國家層面的茶葉交易區(qū)域,通過茶來促進民族融合與疆土的開拓。今天,關于茶的故事還在繼續(xù),而未來的故事,需要你我的共同續(xù)寫。
一直都在關注陳郁榕老師關于巖茶的專欄文章。這期的《精工細作出好茶》專業(yè)性很強。這么專業(yè)的文章以對話形式出現(xiàn)在雜志,既新穎,讀起來又一目了然,我非常喜歡。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茶類的相關報道,我會持續(xù)關注的。
編輯部回復:您好,感謝您的來信。在眾多的茶類中,烏龍茶的制作工藝中最為繁復,有著非常高的工序要求,而且每道工序的每個細節(jié)都決定著茶葉品質的好壞與否,稍有不慎,就可能辜負了一枚上等的好茶。它的每一個細節(jié)之操作,都凝聚著茶人多年的心血,期間的辛苦可想而知。作為茶文化傳播者的我們,一直在致力于把茶葉的方方面面展示給讀者,也希望在這一方面的努力能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可。
87期的雜志中,作者對唐、五代越瓷、邢瓷盞托的描述堪稱妙筆生花,讀來讓人仿佛置身于大唐盛世下的文化典藏中。以前較少對茶器的細節(jié)有如此集中地關注過,此次在筆者的引領下,我深刻地感受到細節(jié)中之中底蘊深藏。通過這篇文章,我對邢瓷有了全新的認識,以后會加以學習,并跟你們交流互動。
編輯部回復:您好,感謝您對文章的關注。每一種瓷器都會有其獨到的美,讀者能夠通過文字的描述感受到器物之美讓我們甚感欣慰。每一種器物的誕生都有其相應的歷史背景,也只有通過對歷史背景以及制作細節(jié)方面的了解,才能真正懂得它的藝術價值。當然,真正的美也需要會懂得欣賞的人。感謝讀者愿意成為這樣的有心人,歡迎來信交流。
封面解讀
明·文征明《影翠軒圖》
文征明的繪畫兼善山水、蘭竹、人物、花卉諸科,尤精山水。早年師事沈周,后致力于趙孟猜頫、王蒙、吳鎮(zhèn)三家,自成一格。設色多青綠重彩,問施淺絳,于鮮麗中見清雅。這路細筆山水屬本色畫,具裝飾性、抒情味、稚拙感、利家氣諸特征,也奠定了“吳派”的基本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