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劫
從塞浦路斯到盧森堡,從法國到英國,一場“牛肉變馬肉”的食品質量風波在歐洲發(fā)酵。在受影響國家之一的英國,不少人也是牢騷滿腹。但上年紀的英國人不會那么吃驚,只是感慨世道輪回——早在1948年,他們就曾經(jīng)歷過這樣的“掛牛頭賣馬肉”的荒唐歲月。
戰(zhàn)后英國面臨“吃肉難”
1948年是英國人在“史上最偉大首相”丘吉爾的帶領下,擊敗納粹德國,贏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第三個年頭,但戰(zhàn)勝國的輝煌難以掩飾當時英國人生活的拮據(jù)、寒酸。對普通英國人來說,那個時代就成了一個節(jié)衣縮食的時代,幾乎所有東西要么按配給供應,要么根本買不到。
當時,英國人最頭疼的生活問題之一就是吃肉難。各種肉類當中,英國本土居民最青睞的是牛肉,但市場上根本無法供應足量的新鮮牛肉。同時,即便市面上擺著貨真價實的新鮮牛肉,很多老百姓也囊中羞澀,無力承受吃肉的代價。但就在人們不知不覺間,英國的餐館里、肉鋪上,“新鮮牛肉”突然多了起來,而且價錢也不貴。這些肉究竟是哪里來的呢?英國百代影像資料館日前對外界公布的一段當時拍攝的黑白影像資料清楚地表明,當年英國人嘴里大口嚼著的“牛排”,其實就是“馬排”。
從禁忌到流行
在19世紀,無論是英國人還是歐洲大陸的居民,吃馬肉的現(xiàn)象都很普遍。不過到20世紀30年代前后,吃馬肉在英國就變成了禁忌。
但在1948年,根據(jù)記載,英國人至少屠宰了75萬匹馬,用于全國肉類市場供應,全英國至少有300萬人成了它們的定期消費者。這些馬匹很多都是來自各地的養(yǎng)馬場。
馬匹能夠順利進入屠宰場被宰殺,也是因為那時英國的相關法律已經(jīng)松動,馬匹買賣和民間屠宰合法化。很快,從倫敦到曼徹斯特、約克,英國各地的餐館里掛出“本土現(xiàn)制牛排”的餐牌,吸引食客登門。據(jù)記載,至少有半數(shù)人并不知道自己每周品嘗的“牛排”并非真牛排。和近期在英國以及歐洲其他國家發(fā)現(xiàn)的問題一樣,當年很多馬肉也是被加工廠做成摻雜著各種調配料的“牛肉餡”出售。
大量消費者心知口中嚼的是馬肉,但也沒有怨言。他們覺得能有肉吃就算不錯了。不過,英國人回顧這段歷史時,感慨那是一個令人感到羞恥的時期。除了肉制品本身存在作假問題外,更令人羞愧的是社會對此事件的漠視。
大部分馬肉流入黑市
雖然馬肉屠宰買賣合法,但官方對馬肉價格進行了嚴格限定:一先令一磅。不過不少有黑幫背景的地下非法屠宰場將偷偷從鄉(xiāng)間買到的馬匹屠宰后,以高過市價的標準私下出售。根據(jù)歷史記錄,當時全英國四分之三的馬肉都進入黑市銷售,而市面上只有三分之一的肉鋪堅持官方制定的價格。
英國百代影像資料館的歷史新聞片顯示,當時的多數(shù)地下屠宰場都建在普通民宅里,屠宰地點多是民宅的后花園。至于被剔下來無法賣錢的大塊馬骨干脆就扔進街旁的普通垃圾筒里,引來蠅蟲叮咬,衛(wèi)生狀況之惡劣可以想象。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馬肉當牛肉吃”的現(xiàn)象,最終還是慢慢地被媒體曝光。不少英國人對這種市場行為越來越感到難以容忍,要求采取措施消除這種與英國人習慣不相容的現(xiàn)象,但基于當時的世道艱難,更多英國人選擇了默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