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立芳 戴儉
摘要:清代對王府的建造有嚴格的規(guī)定,但是現(xiàn)存實例中,王府建筑卻各有特色,無論是群體建筑規(guī)模和房屋間數(shù),還是具體的某個單體建筑和院落空間,都體現(xiàn)出很大的差別。原因之一是雖然清王府規(guī)定了主路建筑的規(guī)格,但很多王府在建造時都會根據(jù)實際情況做調整。本文參考相關文獻,對清王府規(guī)制和實際建造后的清王府,做一個對比研究。
關鍵詞:清代;王府規(guī)制;適應性調整
中圖分類號:TU2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6-0071-03
1 清王府規(guī)制
清代對宗室的封爵有嚴格的等級差別,在府第建筑上也有比較嚴格的規(guī)定。在《八旗通志》、《清實錄》、《清會典》等文獻中對各級王宮府邸營造的規(guī)模都作了規(guī)定。根據(jù)“《欽定八旗通志》卷一百十二”記載,“凡王府不遵定制臺基過高及多蓋房屋者俱治罪”因此,為了不受到懲罰,很多王府寧可多處低于規(guī)制也不逾制。
1.1 清入關前的王府規(guī)制
清在入關之前的崇德年間(1636—1643年),對王府的建造制定了相關的規(guī)定。根據(jù)《八旗通志》記載:
諸王府第崇德年間定親王府臺基高一丈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于臺基外綠瓦朱漆兩層樓一座并其余房屋及門俱在平地蓋造樓房大門用平常筒瓦其余用板瓦郡王府臺基高八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于臺基上兩層樓一座正房及內門用綠瓦兩廂房用平常筒瓦俱朱漆余與親王同貝勒府臺基高六尺正房一座廂房二座內門蓋于臺基上用平常筒瓦朱漆余與郡王同貝子府正房廂房俱在平地蓋造大門用朱漆板瓦。
由上可知,清入關前的王府規(guī)制比較簡單,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府制在規(guī)模上差別不大,基本上是一組四合院住宅。
1.2 清入關后的王府規(guī)制
1.2.1 順治九年的規(guī)制
順治九年(1652年),清政府國力漸強,而且漢人的儒家君夫思想進一步被滿族皇室接納,為加強中央集權,強化等級觀念,遏制王公貴族的過度擴張,瞽示正在爭相建造豪宅的王公們注意自己的身份。所以清廷對王府規(guī)制又進行了重新修定。根據(jù)《欽定大清會典則例》:
順治九年題準親王府基高十尺外周圍墻正門廣五間啟門三正殿廣七問前墀周衛(wèi)石闌左右翼樓各廣九間后殿廣五間寢室二重各廣五間后樓一重上下各廣七間自后殿至樓左右均列廣廡正門殿寢均綠色琉璃瓦后樓翼樓旁廡均本色筒瓦正殿上安螭吻壓脊仙人以次凡七種余屋用五種凡有正屋正樓門柱均紅青油飾每門金釘六十有三梁棟貼金繪畫五爪云龍及各色花草正殿中設座高八尺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座基高尺有五寸朱鬂彩繪五色云龍座后屏三開上繪金云龍均五爪雕刻龍首有禁凡旁廡樓屋均丹楹朱戶其府庫倉廩廚廄及祗候各執(zhí)事房屋隨宜建置于左右門柱黑油屋均版瓦世子府制基高八尺正門一重正屋四重正樓一重其間數(shù)修廣及正門金釘正屋壓脊均減親王七分之二梁棟貼金繪畫四爪云蟒各色花卉正屋不設座余與親王府同郡王府制與世子府同貝勒府制基高六尺正門三間啟門一堂屋五重各廣五間均用筒瓦壓脊二獅子海馬門柱紅青油飾梁棟貼金彩畫花草余與郡王府同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房三間啟門一堂屋四重各廣五間脊安望獸余與貝勒府同鎮(zhèn)國公輔國公府制均與貝子府同。
圖1是根據(jù)《大清會典事例》親王府繪制的符合規(guī)定的“標準王府”主路建筑的布局,從圖中我們可以更直觀地了解此時親王府主路建筑的布局及開間等。由順治九年的規(guī)制可見,此時王府的規(guī)制,比崇德年間的規(guī)定要詳細得多,親王、郡王、貝勒府第都可以在臺基上造屋五座,原來規(guī)定貝子府只能在平地建造,現(xiàn)在可以修筑二尺高的臺基。另外對不同等級王府中的彩繪規(guī)格也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
1.2.2 光緒朝的規(guī)制
從康熙朝至乾隆朝,封建社會的宗法禮制和等級制度在王府的建筑上就有了更詳細的體現(xiàn),乾隆時期的府第規(guī)制已趨于完善,清后期光緒年間的規(guī)定最詳盡。
據(jù)光緒朝《大清會典》記載:
凡親王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三尺正殿七間基高四尺五寸翼樓各九間前墀環(huán)護石欄臺基高七尺二寸其上后殿五間基高二尺后寢七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七間基高尺有八寸共屋五重正殿設座基高尺有五寸廣十有一尺修九尺后列屏三高八尺繪金云龍雕龍有禁凡正門殿寢均覆綠琉璃脊安吻獸門柱丹服飾以五采金云龍文禁雕刻龍首壓脊七種門釘縱九橫七樓屋旁廡均用筒瓦其為府庫為倉廩為廄及典司執(zhí)事之屋分列左右皆版瓦黑油門柱。世子府制正門五間啟門三繚以崇垣基高二尺五寸正殿五間基高三尺五寸翼樓各五間前墀環(huán)護石欄臺基高四尺五寸其上后殿五間基高二尺后寢五間基高二尺五寸后樓五間基高一尺四寸共屋五重殿不設屏座梁棟繪金采花卉四爪云蟒金釘壓脊各減親王七之二余與親王府同??ね醺婆c世子府同0貝勒府制基高三尺正門-重啟門-堂屋五重各廣五間筒瓦壓脊五種門柱紅青油漆梁棟貼金采畫花草余與郡王府同0貝子府制基高二尺正門一重堂屋四重各廣五間(脊用望獸)余與貝勒府同0鎮(zhèn)國公輔國公制與貝子府同。
光緒朝《大清會典》中規(guī)定的王府主要建筑的間數(shù)與基高,可用表格簡述如表1。
由表1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光緒朝的規(guī)制中各王公府邸的等級差別。此時對王府建筑的規(guī)制不僅在制度上,對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zhèn)國公、輔國公的住宅進行了詳盡且強迫性的規(guī)定,而且在名稱的表述上也等級分明。親王與郡王的住宅稱王府,貝勒、貝子的住宅只能稱府。府內的建筑,王府中的主要建筑可以稱殿、寢,比如正殿、后殿、后寢,貝勒以下的府內主體建筑只能稱為堂屋。
另外,有些建筑制度會典上沒有規(guī)定,但做為皇帝訓喻,也一直被王府奉行。重要的制度有《大清會典事例-宗人府-儀制》,記錄了乾隆五十七年關于府門前的行馬與拴馬樁制度。
以上就是不同年代的清王府規(guī)制,主要對主路建筑規(guī)定了以下幾個方面:門屋幾重,門殿寢樓的間數(shù),建筑屋頂覆何種瓦件,能否安置吻獸,油漆彩畫的顏色和樣式,壓脊和門釘?shù)臄?shù)量,殿前是否設甬路臺基,各種建筑的基座高度等。另外關于《大清會典》和《大清會典則例》的關系,乾隆皇帝曾說,“夫例可通,典不可變”,“于是區(qū)會典、則例(事例原稱則例)各為之部,而輔以行”。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大清會典》規(guī)定了典章制度,《大清會典則例》記載了王府的沿革和變動情況,這兩個規(guī)定是相輔相成的。
2 實例中清王府的適應性調整
前面講了各個時期的王府規(guī)制。乾隆以后,按《大清會典》和《大清會典事例》所定制度建造的王府被認為是典型的王府。但無論從《乾隆京城全圖》或現(xiàn)存實物來看,沒有一處是完全與規(guī)制相符合的“標準的王府”。僅有個別王府比較符合規(guī)制,“親王府中,按照府制規(guī)定來衡量,裕親王府是最標準的一座親王府?!边@也是和其它親王府相比較而說的?!懊恳蛔醺ㄖ谛藿ㄇ埃家罁?jù)其所在地段進行規(guī)劃,主軸線設在哪里,有幾路建筑,府園設在什么地方等”。因此,由于地理位置、主人喜好等因素,很多王府在建造時都會根據(jù)實際情況來做適應性調整,有些調整是低于規(guī)制的,有的則是逾制的。所以,現(xiàn)實中大部分王府和規(guī)制相比,多少還是有些出入的。
2.1 清王府建筑群總體布局的適應性調整
2.1.1 王府各路建筑的布局
典制對主路以外的房屋并沒有詳細規(guī)定。其實大多數(shù)的王府不止一路建筑。它們之間的位置關系是,主要建筑形成一路,總共分幾路完全因地而定。主路建筑不一定就位于中路或者完全居中。其它幾路建筑的布局形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首先,類似主路即典制模式,這種布局更能體現(xiàn)皇家建筑的氣勢。比如醇親王北府(如圖2)、禮親王府。其次,四合院的組合,這種布局更親近百姓住宅。比如恭親王府、莊親王府。再次,比較自由的布置,比如順承郡王府、克勤郡王府、寧郡王府。有的甚至可以和花園結合起來,自由建造,形成更為輕松愜意的居住環(huán)境,如恒親王府、貝子弘景府將花園和建筑結合起來形成院落。
2.1.2 王府花園的位置
清規(guī)制中沒有關于花園的規(guī)定,現(xiàn)實中,很多清王府都有花園。“花園是王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規(guī)模雖然比不上皇家園林的氣派和規(guī)模,卻濃縮了南北方園林的特點”。而且花園的位置不盡相同。
有的王府花園位于王府最后面。比如恭親王府花園(如圖3)就位于恭親王府的最后面。有的位于王府的東側或者西側,比如醇親王北府,花園單獨位于王府的西面。也有的王府將花園和建筑結合起來,形成王府的東路或西路院落。比如恒親王府和前面提到的禮親王府。也有的王府擇地另建花園。
2.2 清王府單體建筑的適應性調整
清順治和乾隆年間都規(guī)定王府主路上有五進建筑,即正門(也就是府門)、大殿、后殿、后寢與后樓,其中大殿兩側有翼樓。在實例中,這六種建筑分別有不同程度的適應性調整,或低于規(guī)制,或高于規(guī)制。對于其它單體建筑,在此處不再一一列出。
2.2.1 府門
府門也稱宮門,坐北朝南。清規(guī)制中并沒有對府門的附屬建筑做規(guī)定。實際建造時,王府主人根據(jù)位置因素以及自己的喜好進行調整。
首先,府門在形式上一般有三種適應性調整:
2.2.1.1 前庭院。很多王府都有前庭院,院內辟東西兩個角門,叫阿斯門。府門外有一般有石獅子、燈柱、拴馬樁與轄和木。府門南面是一排倒坐房,住兵丁或做回事處。因府門外一般有石獅子,故這個大院又叫獅子院,也有個別王府前庭院沒有石獅子,比如順承郡王府。因阿司門對街,門外還要設下馬樁及行馬,所以王府前庭常常將府前街道截斷,一般王府東西阿斯門白天只開一扇,行人到此要繞行。如地處東城張自忠路東口的和親王府(圖4最右側的王府),西阿司門正對大街,走到這里需繞過王府前庭才能到達東四北大街。豫親王府、裕親王府、恒親王府也有類似情況。也有的王府白天東西阿斯門兩扇全開,容許百姓步行通過,比如順承郡王府,它的東西阿斯門也被稱為穿堂門。
2.2.1.2 影壁。有的王府由于環(huán)境限制或其他原因,沒有大院,大門直接沿街布置。若是這種情況,在府門的對面往往修筑一座巨大的影壁。比如位于新文化街的克勤郡王府對面就有一座起脊式四岔軟心影壁,長達二十二米,還有位于西城大木倉的鄭親王府也在府門對面施影壁,另外循郡王府大門前也有較大影壁一座。
2.2.1.3 二門。從上文所述諸王府規(guī)制中我們可以看出,崇德年間曾規(guī)定設內門。順治以后取消了這個規(guī)定。但北京的許多王府都設有二門。如果親王府(如圖5)、老恭親王府都有二門。
其次,府門在建筑間數(shù)上也有不符合規(guī)制的,如清朝末年的恭親王府,正門三間,比規(guī)定的少了兩間。
2.2.2 正殿
正殿是治事臨政、接見官屬,進行府內最高政治活動的場所。雖然正殿級別這么高,但是有的正殿仍然低于規(guī)制,如恭親王府正殿五間比規(guī)定的少了兩間。道光初年的惠親王府,正殿五間,也比規(guī)定的少了兩間。
2.2.3 翼樓
就翼樓來說,裕親王府是九間,其它比較少見帶有九間翼樓的王府。比如,光緒末年的攝政王府既醇親王北府,正殿兩側的翼樓各只五間,相對于規(guī)制減少了四間。而恭親王府卻沒有翼樓。
2.2.4 后殿
實例中較多王府沒有后殿,比如恭親王府則沒有后殿。有的王府把后殿改為寢門。寢門是前朝后寢的分界線。在形式上,門與兩廡相連,圍成封閉的內寢院。如光緒末年的攝政王府將后殿和寢門合二為一。另外在間數(shù)上,也有不符合規(guī)制的,如醇親王北府后殿三間,比規(guī)定的少了兩間。
2.2.5 后寢
后寢是王公及其主要眷屬生活起居之所,醇親王府寢宮五間,比規(guī)定的少了兩間。又如位于東單北大街路東的怡親王府,后寢五間,這座王府最先是允祥第四子寧郡王弘皎的寧郡王府,同治三年怡親王恢復爵位時,由弘皎的后代襲封,便改稱怡親王府,但從遺存建筑來看,這座后寢并沒有按規(guī)制改建。
2.2.6 后樓
后樓是主路建筑序列的尾聲。在諸多王府中,恭親王府的后罩樓顯得比較特別,高二層,東西橫貫整個府邸,在一層正中設穿堂門,通向府后的花園。主路上其它五個重要的建筑,恭親王府要么沒有,要么問數(shù)低于規(guī)制,但是后罩樓108間的間數(shù)卻遠遠超過了規(guī)定。另外,醇親王府的后樓五間,低于規(guī)制兩間。
3 結語
從清王府的規(guī)制中,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變化,清代對王府的規(guī)定越來越嚴格,乾隆年間的規(guī)制趨于完善,光緒年間的規(guī)制是最詳細的,卻也并不死板。比如兩朝都規(guī)定主路主要建筑的間數(shù),但都沒有規(guī)定開間尺寸,而且王府主人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決定王府建筑布置的疏密程度,所以各個王府依然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建筑體量和空間效果,并非千篇一律。因此,清代雖然有明確的王府規(guī)制,但是由于政治、經(jīng)濟、社會需要和場地的制約,王府的主人可以進行適應性調整,使得王府建筑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可變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