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蔚岡
可能再也沒有比火車票票價更能牽動公眾的神經了。此次鐵道部拆分之后,公眾更是擔心同一個問題。
在討論要不要漲價之前,有必要先分析火車票的定價機理。
根據鐵道部制定的《鐵路客運運價規(guī)則》,目前的鐵路價格是遵循成本定價法。從技術層面而言,成本定價法可以分為平均成本定價法、成本加成定價法、邊際成本定價法等。在客源充足的情況下,平均成本定價法和成本加成定價法能夠確保鐵路客運業(yè)持續(xù)穩(wěn)定的利潤,而且,由于鐵路運輸市場中的運輸成本相對固定,根據這兩種辦法確定的票價也比較穩(wěn)定,非常有利于日常運營管理。這也是目前鐵路票價固定的緣故。
但這兩種定價法的缺點在于,沒有充分考慮目前市場中存在的競爭。在航空市場和公路市場的夾擊下,這兩種定價法可能會因票價過高而喪失市場。
至于邊際成本定價法,在一定運量范圍內,鐵路運輸邊際成本大大低于平均成本,導致票價收入很難彌補投入的固定成本。
我們不妨以2011年6月30日通車運營的京滬高鐵為例進行分析。
京滬之間除了高鐵以外,還有航空。和火車票的固定定價機制不同的是,機票則是采取全價打折制。那么高鐵在定價時,就必須考慮競爭對手的票價而給出一個合適的價格,定出盡可能高而又不影響客流的價格,從而盡快回收投資。
從目前的定價機制來看,火車票價的制定已經非常市場化,即便更名為中國鐵路總公司之后,上漲的空間也非常少,乘客們大可不必為此擔憂。不過,或許有人認為,京滬高鐵的特例并不能夠說明火車票不會漲價——因為其火車票票價已經足夠高,而在那些普通線路上,火車票完全可以以漲價來應對。
或許中國鐵路總公司會在特定線路上以漲價來應對,但在我看來,對于公眾而言,很多線路的漲價并非是壞事。一個簡單的道理是,當火車票價過低時,則可能導致運營公司虧損;而運營公司虧損之后,就會通過向政府申請財政補貼的方式來補貼其虧損。那么,由財政補貼來彌補運營公司虧損是不是好的方式?
有人會說,火車運營具有公益性,因此必須保持低價,讓更多的人能夠負擔得起其票價。但是在筆者看來,低價票的背后可能會讓公眾的利益受損。首先,當運營公司以虧損為由向政府申請財政補貼時,實際上意味著那些沒有乘坐鐵路的人為乘坐鐵路的乘客埋單。為什么一部分人的票價要由另一部分人來負擔?這并不公平。
其次,由于補貼機制不透明,最后很有可能導致運營公司會得到超過其虧損的數額。如何給鐵路公司補貼,這是一個更為頭痛的問題。政府如何來核定成本?在沒有一個公開透明的運營機制前,由于鐵路運營公司與政府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結果往往會是鐵路公司獲得了超過其負擔的補貼。
更為重要的是,虧損補貼機制會有道德風險。既然虧損能夠獲得補貼,那么鐵路運營方就會更加不重視其運營,或者是通過各種盡可能虛高的成本來獲得補貼,最后鐵路會變成一個競次市場,實在不是公眾的福音。
那么,鐵路改革后的火車票到底會如何變化?在我看來,盡管鐵路是壟斷的,但由于航空和公路市場的市場化運營會約束火車票的定價機制,即便想漲價也非常有限,更何況,漲價也并非都是壞事。
(作者為上海金融與法律研究院研究員、執(zhí)行院長)
尚德為何高分低能
尚德電力用11年完成興衰起伏
自2002年第一條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線安裝,到2005年登陸紐交所,再到2013年3月的破產重整,尚德電力用11年時間完成了它的興衰起伏。
一方面,由于固定資產投入巨大,技術更迭迅速,一開始就注定了尚德的發(fā)展軌跡就只能依靠不斷增加投入以獲取規(guī)模效益的粗放增長方式生存;另一方面,作為國家和地方政府的戰(zhàn)略產業(yè),源源不斷的信貸為尚德的粗放增長提供支持的同時,卻沒有為其消費市場投入相對應的資源。相反,作為高科技產業(yè),尚德還不能從技術優(yōu)勢上獲得更多的額外收益,技術投入得不到相應的補償。不斷膨脹的產能與相對有限的國內市場的不協(xié)調所造成的產能過剩,加深了潛在的企業(yè)經營風險。
而以銀行信貸作為杠桿的調節(jié)機制,將政府對新興產業(yè)的扶持問題簡單化了。它不僅背離了新能源產業(yè)發(fā)展的戰(zhàn)略布局,將產業(yè)的發(fā)展簡單地與產能的擴張畫等號,而且為企業(yè)經營主體釋放了錯誤的信號,盲目地擴大產能更放大了潛在的經營風險。
新能源應該立足國家產業(yè)布局,以微觀企業(yè)經營為基礎,以技術和市場支持為重點,才能不斷推動產業(yè)健康發(fā)展。
(作者陳愷單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與公共管理系)
簡政需外部硬約束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陸續(xù)啟動
近日,新一輪大部門制改革后新組建的政府機構紛紛掛牌。與此同時,新一屆國務院第一次常務會議研究推進政府職能轉變的9大類72項任務。這標志著,新一輪“以簡政放權為核心”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已經陸續(xù)啟動。
時至今日,國務院組成部門雖已由100多個減至到了25個,但與“小政府、大社會、大市場”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突出表現(xiàn)在:一是簡政放權的改革成果難以持久鞏固。至2011年底,我國公務員人數已經超過700萬;二是地方政府公司化傾向嚴重,“GDP至上心態(tài)”已為公眾所詬?。蝗切姓徟懊鞣虐挡环拧?,“事后備案比事前審批管得還嚴”,重審批輕監(jiān)管、管理隨意性大等問題突出。
出現(xiàn)上述問題的背后原因是,簡政放權一直缺乏外部硬約束和硬保障。簡政放權,誰主導“簡”?放權給誰?歷史一再證明,部門利益永遠是存在的,只要有正收益,“王熙鳳往往管得比賈母還要緊”。
權衡中國現(xiàn)有體制下,簡政放權比較好的外部約束就是財稅體制改革。預算和支出的透明、細化、可監(jiān)督是關鍵。相較于“事權”而言,財權更易于監(jiān)督。財力受到控制,政府之手想伸長也難。
(作者陳金保為經濟學博士)
調控細則嚴字當頭
首個國五條房產新政細則在廣東落地
3月25日,首個國五條地方細則在廣東落地。有消息透露,北京市的調控細則也將在近日出臺。預計3月底、4月初全國各地將掀起出臺地方細則的高潮。
廣東細則顯示,此輪調控有進一步加碼的趨勢。體現(xiàn)在:其一,明確提出新建商品房的價格控制目標。其二、征收高比例個稅?!胺績r過快上漲的地區(qū)”,出售自有住房按照20%比例繳納個稅。其三、限購范圍擴大。珠海市由原先局部地區(qū)限購擴大到全市。“住房供需矛盾突出、房價上漲壓力較大的城市”,采取限購等措施。
尚未被確認的北京細則,則可能在第二套房信貸門檻、征收20%個稅、戶籍人口購房等方面有新規(guī)定,也比過去本來就已經很嚴厲的的調控政策更嚴厲了。
去年底和今年初,全國部分城市房地產價格短期上漲明顯。從2月份出臺的國五條細則的措施和措辭顯示,中央對此高度關注,絕不會放任房價大幅度上漲。因此,價格控制目標成為直接的調控目標,而且明確規(guī)定是“新建商品住房,不含保障房”的價格,避免一些地方在房地產價格統(tǒng)計方式上做文章。預計接下來各個地方細則,都少不了“價格控制目標”這一條。
此外,將第二套住房首付比例提高至7成,也許門檻增加得并不算多,但如將其和第二套利率增加至基準利率的1.3倍疊加起來,其市場影響力就不可小視了。
(作者楊昱為財經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