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舟洪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行為要依據(jù)學情來定,即“以學定教”。分析學情,依據(jù)學情開展教學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那么,課堂教學中如何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效率呢?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就如何“以學定教”提高歷史與社會課堂效率談幾點看法。
一、依據(jù)學生的生活經歷組織教學內容
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無論確定怎樣的教學內容,都要以學生的具體生活實際為首要考慮因素。
如講七(上)“多種多樣的社區(qū)”時,由于我校學生很多是小島和農村孩子,對城鎮(zhèn)社區(qū)不熟悉,因此,我利用雙休日時間組織一些學生參觀了我校所在城鎮(zhèn)的一個居民小區(qū)。讓學生身臨其境地觀察小區(qū)周邊的環(huán)境、設施等來了解小區(qū),讓社會生活中的活典型通過第一信號系統(tǒng)地印進學生的腦海,從而對社會產生真切的體驗與感悟。學生回來后,我讓他們把所觀察到的內容繪制成一小區(qū)平面圖,并在課堂上讓他們討論,找出農村社區(qū)與城鎮(zhèn)社區(qū)的區(qū)別。這樣,使學生對城鎮(zhèn)社區(qū)的抽象概念形象化,從而形成感性的認識。
二、依據(jù)學生的情感特點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初中生正處于生長發(fā)育階段,興奮性較高,容易激動。依據(jù)這一情感特點,教師應巧妙地創(chuàng)設情景進行教學,這樣就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
如講八(下)“九一八”事變時,可先播放《松花江上》這首歌曲“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xiāng)……”,通過欣賞,讓學生體會這首歌曲創(chuàng)作的歷史背景和時代氣息,并深深感受到當時東北人民對故鄉(xiāng)的眷戀和被迫背井離鄉(xiāng)的悲痛之情,并使之完全沉浸其中,這樣他們很快就進入學習狀態(tài)。通過這一內容的學習,學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對東北三省的淪亡、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依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美化提問語言
眾所周知,初中生正處于“小大人”階段,具有很強的好奇心。結合初中學生的這種心理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盡量用形象、生動、富于啟發(fā)、趣味的提問語言來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其求知的欲望。
如講八(下)《專制帝國》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一個大臣感到很納悶:皇帝明明呆在皇宮里,他怎么會知道我家中的一些瑣事?(昨天是否喝了酒,請了哪些客人,吃了什么菜?)。同學們,你能幫他解答心中的疑惑嗎?或者可以這樣問:皇帝是怎么知道大臣家中的事情?同一問題的不同問法,學生當然喜歡前一種,因為這更適合初中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從而打動學生的心,大大提高了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求知欲望。
四、依據(jù)學生的思維特征選擇教學方式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對于初中學生來說,由于生活閱歷和知識有限,他們看問題仍處在直觀和感性的階段,不能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為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的講授就顯得尤為重要。本人覺得在課堂教學中層層遞進式講授法是一種比較可取的教學方法。因為它可以把學生由一個懸念帶向另一個懸念,緊緊吸引住學生,最后達到教學目的。
以七(上)《多種多樣的社區(qū)》一課為例。(出示魯濱遜圖片)
教師:“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各種各樣的社區(qū)中,沒有一個人可以離開社區(qū)而生活。你們想想一個人可以離開社區(qū)而生活嗎?”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采取了如下三個步驟:
第一步,教師引導,學生描述:不難看出,魯濱遜漂流到荒島后,雖然與世隔絕,但他并沒有被餓死,還很好地活了下來。
第二步,教師進一步引導:為什么魯濱遜在荒島上能活下來呢?原來他是利用帶去的生產工具和一些生存的本領,在島上打魚、種植作物等才生存下來。
第三步,教師繼續(xù)引導、推理:魯濱遜帶去的生產工具是人類生產的,生活經驗包括思維方式,也是從人類社會中學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說,魯濱遜并沒有離開這個社會。狼孩之所以成為狼孩,是因為他一出生就脫離了人類社會。(學生:呵,原來如此。)經過這樣的分析,使一個較難理解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五、依據(jù)學生的知識水平調控提問梯度
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基礎不一樣,所以教師在課堂中的提問,總是要精心設計,緊扣教學主題,竭力點燃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fā)探究欲望。因此設計問題要難易得當,有梯度,使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也能積極思考。
如教八(上)《秦朝》一課時,可設計五個階梯式問題:①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的是哪一個王朝?②秦始皇為維護國家統(tǒng)一采取了哪些措施?③如何評價這些措施?④轟轟烈烈的秦王朝僅僅過了15年就很快滅亡了,原因是什么?⑤如何評價秦始皇?當然,課堂提問要注意輻射面,既要讓成績好的學生發(fā)言,又要讓成績一般、不理想的學生發(fā)言,充分調動他們思考的積極性。
六、依據(jù)學生的思想狀況設計活動形式
由于初中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互動、教學形式的多樣性,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本人在教學中,經常設計應用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如在講授八(上)《農牧文化的交融》這一內容時,有視頻資料(《澶淵之盟》等)、講典故(“杯酒釋兵權”、“靖康之恥”等)、配樂詩朗誦(《滿江紅》、《題臨安邸》)、班級故事會(岳飛“盡忠報國”)、模擬宮廷辯論(假如你是北宋時期的一名大臣,你覺得該盟約簽還是不簽,說出你的理由。把學生分成正、反兩方進行辯論。)、合作探究(如果你是當時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怎樣對自己的轄區(qū)進行有效的管理?以小組合作討論的方式完成)、人物評價(岳飛是抗金英雄還是民族英雄?)等。通過這些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的完美結合,把課堂交給學生,使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七、依據(jù)學生的自我意識進行適時評價
隨著初中生自我意識的提高,他們開始較為強烈地關注自己,希望老師、同伴能接受自己、肯定自己、喜愛自己,以此維護良好的自我形象和尊嚴。
由于不同的智力因素、不同的成長環(huán)境、經歷等,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都會有所不同,歷史與社會教育就是要在尊重學生不同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用以解決現(xiàn)實問題。因此,對于一些學生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方法應該在課堂評價中予以肯定,同時激發(fā)其他同學的思維熱情。
如:本人在講授八(上)“北魏孝文帝改革”時,要求同學們通過學習改革內容后,對其進行評價。同學們紛紛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氣氛非常熱烈。這時有一個平時膽子比較小的學生突然舉起了手,他認為,從內容上看,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全盤漢化,連自己本民族優(yōu)秀的東西都擯棄了,所以不值得肯定。他的話音剛落,幾乎全班的同學都反對,好多同學都笑他,一時間,他孤立無援,呆呆地站在座位上。這時,他的觀點正確與否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幫他擺脫窘境,維護自我形象和尊嚴。于是,我在肯定他的回答(任何民族的文化都有它的優(yōu)劣處)也有一定道理的同時,更強調,在評價北魏孝文帝改革時,要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fā)展。鮮卑族人積極學習和吸收中原漢族地區(qū)先進的文化,大大加速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經過這樣的分析,最后他很高興地接受了其他同學的觀點。在后來的歷史與社會課上,他的舉手更積極了,并且每次回答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上述案例,本人正是恰當、適時地利用了課堂教學評價,不但維護了學生的自尊心,保護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巧妙地維護了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氛圍。
實踐證明:“以學定教”是提高教學有效性的關鍵,體現(xiàn)了“以生為本”的思想。作為歷史與社會教師,在課堂上應融入“以學定教”的理念,提高課堂效率,讓課堂因學生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