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琴
【摘 要】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感情,以達到互相了解的交際工具。人們在勞動、學習、工作等活動中都離不開語言。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也是人的智力發(fā)展的啟蒙期此,從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幼兒正確地掌握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的語言教學觀念,不再注重語音、詞匯、句子的訓練,而是更多的側重于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大量的積極的言語交往。
【關鍵詞】多維教學;幼兒語言
語言是人們用來交流思想感情,以達到互相了解的交際工具。人們在勞動、學習、工作等活動中都離不開語言。幼兒期是語言發(fā)展的一個非常重要和關鍵的時期,也是人的智力發(fā)展的啟蒙期此,從小培養(yǎng)和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讓幼兒正確地掌握語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的語言教學觀念,不再注重語音、詞匯、句子的訓練,而是更多的側重于鼓勵幼兒與幼兒之間、幼兒與成人之間的大量的積極的言語交往。
結合新綱要精神,聯(lián)系我的工作實踐,現(xiàn)針對如何進行多維教學,有效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發(fā)展這一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感受和看法:
一、為幼兒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語言環(huán)境,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
只有讓幼兒多聽、多看、多說才能使幼兒獲得豐富的詞匯,獲得語言練習的機會,從而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能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fā)展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chuàng)造條件,采用直接形象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如給幼兒講“春天”的故事之前,先告訴幼兒:“春天到了,大樹、花草、人、天氣、小動物都有一些變化。”然后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尋找,讓幼兒根據(jù)自己觀察的內容,親身體會,積極發(fā)言。秋天來了,帶幼兒散步時,讓幼兒觀察各種樹木、花的變化。幼兒在尋找過程中發(fā)現(xiàn)好多樹變了樣,“石榴樹的葉子黃了,像一把金色的小扇子”“有的樹葉落下來像小船”、“松樹還是很綠,看上去像一頂尖尖的帽子”、幼兒在觀察議論、想象中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發(fā)展了口語表達能力。冬天,下雪了,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看雪景,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有的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庇械恼f:“像白糖?!庇械恼f:“像厚厚的毯子?!庇變焊鶕?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使幼兒直接感知中發(fā)展了語言能力。
培養(yǎng)幼兒注意傾聽的習慣,這是發(fā)展幼兒語言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fā)展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
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與幼兒接觸的一切時機,進行交談,讓幼兒多說。教師在組織幼兒集體學習時,要注意啟發(fā)幼兒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更要注意給每個幼兒“說”的機會,為幼兒創(chuàng)設一個“說” 的環(huán)境,讓孩子練習“說”,學習“說”,在“說”中學“說”。
二、采取多種方法整合的教學方法和教育方法
按新綱要的主旨,語言教育應是聽、說、讀、寫、觀察、表演、思維、想象、操作等行為的整和,因此在活動時教師應抓住各種契機,挖掘幼兒各方面的潛能,對幼兒的活動表現(xiàn)和教材內容應有一種整體的意識,才能真正培養(yǎng)幼兒語言綜合素養(yǎng)和能力。
這就要求教師在活動的設計中以語言表述為主,引導和支持幼兒在與教師的合作中進行不同側面的觀察和感知,從不同層面的探索活動中應用不同的操作方式進行多元化的合作分享,將整個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讓幼兒在單一的活動中進行綜合性地獲取與提高。 如在故事教學中可采用聽故事,看圖說感受,以圖或文字作記錄,學表演,作游戲的活動并與內容有選擇的、有機的整合于一體,既豐富了活動內容,又引導了不同水平幼兒的表現(xiàn)欲望,同時還提高了幼兒運用語言的能力。
由此題材多樣化的教材通過多元化的整合,結合幼兒自身的生活經(jīng)驗及能力上的差異,將集體教學改為分組結伴,區(qū)角活動、個別交流等方式在不自覺的交流和想象的過程中使每個孩子的語言潛能都在不斷的發(fā)展提高。
此外,教學中還應該特別注重語言教育活動形式的多樣性。在語言教育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中,教師在組織活動時努力幼兒創(chuàng)設具有真實語言運用機會的不同交流情境,使語言教育活動的過程成為教師和幼兒共同建設的積極互動的過程。教師還要十分注意把語言教育活動滲透到各種游戲和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幫助幼兒擴展自己的語言經(jīng)驗。如:春天到了,幼兒園內的各種樹木發(fā)生了變化,在戶外自由活動時,讓孩子們仔細看一看,找一找 幼兒園發(fā)生了什么變化。讓幼兒在觀察中議論、想象,及時地用語言表達出來 ,在觀察過程中,很自然地發(fā)展了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三、合理設計教學過程,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引導
幼兒園的語言教學是引導幼兒在文學作品的學習中豐富詞匯,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礎上,啟發(fā)幼兒的想象力,運用簡單的詞匯、句子,逐步培養(yǎng)他們連貫說話的能力。 如我在教兒歌《誰的家》的教學過程中,我先是很神秘地出示有天空、海洋、草地的背景圖,有意識地啟發(fā)幼兒想象,這是什么樣的天空?是誰的家?幼兒觀察圖片后,很踴躍地說:“這是藍藍的天空,是太陽的家,是飛機的家,也是小鳥的家”等等。我又問:草地好看嗎?用一個好聽的詞來說說看。幼兒議論了一會兒,說:“綠綠的草地”、“美麗的草地”等,我還問:海洋是什么樣的呢?幼兒想的都是藍藍的海洋,于是,我啟發(fā)幼兒想象,海洋為什么是藍藍的呢?幼兒通過這一啟發(fā),想到海洋又深又大,都說用深深的來表示海洋最好了,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由于有目的的引導,幼兒都能用連貫的語言表達了“深深的海洋是魚兒的家”,“深深的海洋是輪船的家”等等。所以幼兒語言能力的表現(xiàn)如何,詞匯運用恰當與否,除具本形象的教具和圖片外,和教師有目的積極地引導有著密切的關系。
四、在日常生活中誘發(fā)幼兒說話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促進語言能力發(fā)展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動中每一個積極因素,鼓勵幼兒親自去看、去聽,激發(fā)幼兒說話的欲望。如下午吃點心時,是用圓形的小糕點,在幼兒認識香噴噴的糕點是圓形的時,我就進行即興提問:什么東西也是圓形的?什么東西是香噴噴的?幼兒紛紛回答出:皮球是圓形的,火車輪子,汽車輪子是圓形的,還有太陽鈕扣等等也是圓形的。說蘋果、蛋糕、香水、雪花膏等是香噴噴的;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話,誘發(fā)幼兒積極發(fā)言。如:“今天下雨,早上你是怎樣進幼兒園的?”“路上的行人看見下雨是用什么雨具去上班、上學的?”這時幼兒一般都會興致勃勃地向你作介紹。又如:忽然下雨,就問小朋友:你是怎么知道下雨的?雨聲怎樣?為什么雨一會又不下了?幼兒在親身觀察、思考后,都能說出春雨的聲音是嘀嗒嘀嗒的,像小鬧鐘走動一樣,有時春雨像灰塵在空中輕輕地飄下來,飄下來,春雨是淅淅瀝歷的,斷斷續(xù)續(xù)的,所以一下就是好幾天等等,由于幼兒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狀、色彩、動態(tài),教師又及時進行啟發(fā)誘發(fā),使幼兒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語言練習機會,從而提高了幼兒的語言水平。
在平時,我經(jīng)常向幼兒介紹一些優(yōu)秀的兒童作品,講一些故事,做一些打電視廣告之類游戲,并嚴格要求幼兒用普通話講述。因為標準的普通話是幼兒語言發(fā)展的基礎,我從小班開始在幼兒日常生活中教幼兒用普通話進行交往,幼兒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的語言意識逐漸增強,產(chǎn)生了比較強烈的表達愿望,思維比過去敏捷了,口語表達能力比以前有了較大的提高。
總之,只要我們轉變教育觀念,從整體角度來探索語言教育的方法和途徑,注重一日活動中的語言教育,挖掘潛力,適當指導,幼兒的語言能力就會得到較為迅速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