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xiàn)代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尊心具有強烈性,而且是敏感的,脆弱的。教師作為教育者與受教育的學生之間在情感交流過程中,應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的人格、正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同時理解尊重學生的思想,心理和生活,平等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強調(diào)“以人為本,尊重學生”地教育理念,才能使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有愉快感,安全感,尊嚴感,學生的潛能和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發(fā)展。
【關(guān)鍵詞】中小學生;教育;心理
隨著時代的急速發(fā)展,知識的汲取越來越為重要,青少年作為祖國的接班人,學好知識技能是今后發(fā)展的基本前提。教師作為傳授知識的教育者,對學生接受教育、掌握知識起著尤其重要的作用。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若方法使用不當或者無視青少年成長中的生理和心理狀況,可能使學生不但不接受教育、學習知識,還適得其反,使學生厭惡教師、厭惡學習。因此教師關(guān)心學生不僅要在學業(yè)上,更要在思想上多與學生溝通,運用現(xiàn)代教育方法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掌握好科學文化知識。
一、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 試行) 》指出:“ 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 勇于提出問題, 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痹凇耙匀藶楸尽钡慕逃砟钕拢耙詫W生為本”為教育實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恢復、樹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樹立民主平等的師生觀,在新課程下, 教學的中心不再是課本, 而是學生, 教師也不再是絕對的權(quán)威,強調(diào)學生的主體作用, 體現(xiàn)知識、能力、智力的協(xié)調(diào)發(fā)展,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盡可能多的用感覺器官去認識事物, 課堂上以訓練為主線,在訓練中掌握技能,在訓練中形成能力,在訓練中發(fā)展智力;讓學生充分掌握自己學習的權(quán)利,鼓勵學生大膽提問,拓展思維能力,提高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下學習新的知識,更好的掌握新知識,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
烏申斯基說過:“在教育中的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因為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人格”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zhì),是一個人的氣質(zhì)、能力、性格等特征的總和。教師對學生有管理教育的權(quán)利,但學生有獨立人格尊嚴,教師在人格上與學生是平等的。根據(jù)“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針對學生的人格尊嚴,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首先應對學生寬容, 其次教師應做到客觀公正看待學生, 再次要求教師以平等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這樣才能更好的促使學生的人格健康發(fā)展。
三、正視學生的個性發(fā)展
個性,在廣義上說,是個人意識傾向和各種穩(wěn)定而獨特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就狹義而言,指個人心理面貌中與共性相對的個別性?,F(xiàn)代教育理念認為,成功的教育者必須深入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在此基礎上因材施教,給他們一個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當今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才,更需要有個性、能創(chuàng)新的人才。如果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無視學生的個性,以同樣的標準,把學生培養(yǎng)成千人一面的社會工具,那我們的教育就是一種失敗。陶行知先生曾告誡我們“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識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我們應該正視學生的個性差異,既要堅持全面發(fā)展,又要讓學生個性得到健康和諧的發(fā)展。
四、了解學生的個體差異
哲學家柏拉圖說過:兩個人不會生活的完全一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然天賦。人類在成長過程中,由于遺傳、后天環(huán)境及所受教育的影響,在心理特征上會表現(xiàn)出與他人相異的特點。如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方式,興趣愛好和發(fā)展?jié)撃?。作為發(fā)展中的學生,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智力、人格、認知方式及性格。作為教師應了解學生個體間的這些差異,而不只是把學習成績的好壞看成是這些差異的表現(xiàn),對學習有困難和有特殊才能的學生,應當鼓勵他們,讓他們形成自己對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并了解乃至鉆研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充分的挖掘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使不同的人在學習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五、注重與學生的情感交流
學校教育不僅是認知的過程, 更是情感交流和體驗過程。在教學工作中,只有當外在的情感觸及到學生內(nèi)在的情感需要時,才能使受教育者處于一種積極的接受狀態(tài),而師生情感的融洽與否是課堂教學成敗的重要條件之一。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溝通,滿足學生被人關(guān)注、愛護、取得成就、自尊心和擺脫過失感等情感需要, 學會尊重和理解學生的情感,從而使教學得以順利進行。
總而言之,正如陶行知所說的:“人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于出頭處謀自由”。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以上方面,理解、關(guān)注、支持和賞識學生,才可以讓學生能夠隨時感受到來自教師內(nèi)心深處的尊重,學生才會有被接納、被信任的感覺。讓學生在被尊重中學會尊重,確立做人的尊嚴與自信;從而達到教育育人的真正目的。
參考文獻:
[1]柳海民,《現(xiàn)代教育原理》,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2年
[2]王青,《教師期望與教育公平》,教育探索,2005年
作者簡介:
李丹,1985年11月,女,漢,江西南昌人,研究生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