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澤
摘 要:中小學語文教學方式過于呆板,以至于學生不能快樂地參與課堂活動,缺乏閱讀和寫作活動,主要原因是目的不明確,沒有圍繞語文教學目標去開展教學活動,語文教學評價方式單一,解決辦法只能是引導學生在課內外大量開展聽說、閱讀和寫作活動。
關鍵詞:目的;活動;評價;導向
語文學科的功能在于讓學生更好地“活”,即會聽、會說、會讀、會寫,“活”出“精、氣、神”來。然而中小學語文教學一直走在一條“死路”上,學生不能快樂地參與課堂活動,不能很好地運用語文知識去閱讀和寫作,“活”得很被動、很無奈、很疲憊。
一、出現(xiàn)以上情況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語文教師對語文學科的基本教學目的不明確
語文教學的基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教學能力”,正如要培養(yǎng)一個建筑師具有建筑能力一樣,只有通過一次次的準備原料,運用規(guī)則和方法加工原料(組合部件)并構成建筑的訓練,才能培養(yǎng)出一個合格的建筑師來。教學生學習和掌握語音與文字(識字寫字)、閱讀(積累詞匯、欣賞、揣摩文章)與表達(說話及練習寫作)的過程恰如進行建筑構建的訓練過程。如果把原料(或者組合性部件)當成成品(建筑物),把建筑構建的訓練過程當成建筑能力本身,即把手段當成目的,就達不到培養(yǎng)“建筑師”的目的。
2.沒有圍繞語文教學的目的去開展教學活動
語文學科是一門實踐性學科,需要實踐,就像為了打贏戰(zhàn)爭而學習戰(zhàn)術一樣,最好是通過戰(zhàn)爭(戰(zhàn)斗、戰(zhàn)役)學戰(zhàn)術。相反,我們重視語文“知識系統(tǒng)的記憶”,脫離實際運用,圍繞相關知識的概念、定義進行著“系統(tǒng)、完整”的講授與操練,缺乏對文章的大批量的閱讀(積累詞匯、欣賞、揣摩文章)與表達練習(說話及練習寫作),把單獨的識字(寫字)、閱讀分開,缺乏教學的“動態(tài)”觀念,缺少動態(tài)的掌握聽、說、讀、寫技能的閱讀(誦讀、欣賞、揣摩文章)、習作(寫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即把教語文教學的手段和過程當作最終的目的,導致教學效果與“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的目的背道而馳。
3.學校對語文教學的評價方式單一
教師和學校都認為如果語文教學不教語文知識,就難以應付各類考試。從小考、中考到高考都不只是寫一篇作文而已。既然要學生具備語文知識又要有讀書和寫作的能力,就干脆去進行“灌輸”,因為教授語文知識便捷而且得分容易。課堂上教師總是講不夠,學生總是不動彈,以至于由原來活潑快樂的狀態(tài)變得越來越沉默寡言、行動遲疑……不敢或者不愿意與同學和教師交流溝通,怕自己說錯、做錯,不僅沒面子,且會得到“二性子”“二愣子”之類貶義的評價。
4.教育部門或行政部門存在評價導向偏差,導致語文教學缺乏真實的生活體驗作鋪墊
班級、學校、家庭或者教育行政部門搞個運動會、才藝比賽活動……有些行政領導就不愿意或者明確反對認為:“學校的任務就是教學,不要搞什么活動,那是形式主義,浪費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p>
二、“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
語文教學要讓學生學得好,用得上,學得愉快,用得痛快,就必須引導學生在課內外大量開展聽說、閱讀和寫作活動。
1.開展聽說活動
課內外開展字詞、句段聽說、聽寫活動,把字詞、句段聽說、聽寫活動成果(書面作品或音像作品)作為評價教師水平和業(yè)績的標準。
2.開展閱讀活動
(1)開展演講、朗讀、吟誦競賽,讓學校呈現(xiàn)出“歌聲、笑聲、書聲,聲聲入耳”的美妙景象。
(2)開展讀一讀、講一講、評一評比賽。引導學生制訂閱讀計劃,閱讀各種類型的讀物,利用圖書館、網(wǎng)絡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資料。閱讀課文、日常的書報雜志、文學作品,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寫)出自己的體驗;“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
(3)定期開展詩(詞)文閱讀、背誦比賽,按照閱讀、背誦的數(shù)量和速度評出閱讀、背誦“周冠軍”“月冠軍”“年冠軍”連同本班語文教師一起進行表彰獎勵。
3.開展寫作活動
(1)進行課文分析寫作比賽。學習敘述、描寫、說明、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和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樣式之后,讓學生運用相應的表達方式和文學樣式去寫作,由班級和學校定期進行評比、表彰。
(2)進行生活觀察式寫作。在學校開展各類活動之后,即讓學生去寫作文,寫感受和認識,由學校按照搜集素材、構思立意、列綱起草、修改加工等環(huán)節(jié)進行評價、評比后進行表彰。
(3)縮寫、擴寫、改寫。在閱讀課文、名著之后,通過寫作去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
(4)開展文學活動。就學校、本地區(qū)和國內外大事、熱點問題通過搜集資料,調查訪問,用文字、圖表、圖畫、照片等加以展示,體驗合作與成功的喜悅。
(作者單位 甘肅省西和縣西峪鄉(xiāng)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