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晶
摘 要:小學階段正處于兒童思想教育的啟蒙時期,因此我們可以說,小學德育是一項奠基性的工程。從根本上講,小學德育教育必須堅持“回歸兒童主體,回歸兒童生活”的基本原則,才能實現德育教育的最終目的。眾所周知,德育的本質意義在于不斷地塑造和完善一個人的道德人格,因此,只要我們遵循了兒童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就可以在小學德育工作中取得實效。
關鍵詞:小學階段;德育教育
小學德育的形式和渠道很多,但主陣地仍然還是在課堂上,課堂教學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對學生進行德育的基本途徑。在課堂中,德育由于結合了學科教學內容,采用的是潛移默化、熏陶感染、點滴浸潤的方式,“潤物細無聲”,學生可以很方便地接受、領悟和內化,并逐漸轉化為自己的行為。
現行的學校德育,教材形式單調,呈現方式簡單、德育課程講的都是好人好事,宣傳的都是真、善、美,回避了生活世界中的矛盾與丑惡現象,其目的就是讓學生無條件接受某種固定的價值、標準或具體的道德規(guī)則和紀律條文,而始終沒有從人的存在、人與道德的本性關聯的角度來認識德育,學生的德育現實多半是“例行公事”。德育目標大而化一,缺乏針對性;教育交流主體單一,缺乏協作力;情感體驗荒蕪,道德實踐匱乏。
學校道德教育只有借助各科教學,才能培育學生形成敏銳的知性與豐富的道德情操。形成深厚的文化能力。沒有這些作為基礎和保證,就不可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判斷、道德態(tài)度、道德行為。智體美等不僅具有同道德教育緊密聯系的可能性,而且應當盡量使這些可能性變成現實性。這并不意味著一切教學都是說教式的教學,各門學科實現本學科固有的教學目標才是重要的。在小學課本中,并沒有明顯的德育教材,但是大量的內容卻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他們均貫穿著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和方法論,教師在備課時,應主要把這些蘊含在科學知識中的德育因素挖掘出來,寓德于教,把德育內容科學地、靈活生動地融匯于教學過程中。其實,在實際的教學課堂上,也經常會出現一些德育教育的契機,教師要善于學會抓住這些契機,及時向學生開展德育教育。要做到這一點,除了必須做有心人之外,還必須要有教育的熱情、廣博的知識與高超的藝術。
德育的內容、方法與評價應該遵循新課程改革中德育課程的理念。糾正德育課程上過于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實際應用的能力,體現認知、情感、和行為的統一。在德育主體上,要改變以往催眠式的重復宣講,教師與學生同為德育課堂的主體,要重視學生的參與,體現師生就目前共同關心問題的交流、對話,增加德育課堂的實效性。 學校不可能也不應該封閉自己,而應放下高高在上的說理者的架子,坦承各種社會矛盾的存在和學校德育的困境。德育的重心應放在當前的社會問題上,學校應以一種開放、誠實的態(tài)度客觀面對各種問題,引導青少年兒童正確認識:當前的社會問題雖然存在,但卻是暫時性的,是發(fā)展中的問題。著力培養(yǎng)中小學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和道德判斷能力。 要充分挖掘優(yōu)秀的教育資源,關鍵在于選擇載體。思品課,是常見的德育載體,但長期以來學生對它有抵觸情緒,它也不是唯一的活動載體,其實各類課堂中讓學生接受德育的載體無所不在。比如,在六年級語文《船長》課堂上,學生們認識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職守的英雄形象,英雄船長哈爾威在危急中沉著冷靜、與輪船共存亡的情景深深打動了學生。
學校道德教育必須同學校環(huán)境的改造聯系起來,努力創(chuàng)造理想的學校文化。學校的“校風”“班風”等就是一種學校文化,是指“在各自的學校里。洋溢著鞏固學校統一、鼓舞學校精神的某種風氣、氛圍”。 校內良好的德育氛圍也是很好的教育資源。學校的小橋流水,假山噴泉,相映成趣;楊柳依依,綠草如茵,鮮花四季開放,特別是金秋季節(jié),丹桂飄香,沁人心脾。清潔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現代的微機房和閱覽室,無不在陶情養(yǎng)性、振奮精神的同時,使學生從心靈深處自覺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園環(huán)境的完美融合。學校開辟了“才藝展示長廊”,發(fā)動學生親自動手寫字、畫畫、刻紙等,參與學校文化氛圍建設,讓他們在各項活動中得到體驗,在享受、體味中接受環(huán)境的各種教育功能的影響。學校還指導學生參與校園“小荷電視臺”節(jié)目錄制播放的全過程,及時報道學校、社會和國家的新人、新事、新面貌,通過正確的輿論導向、政策導向和價值導向,弘揚主旋律,宣傳先進模范人物,正確引導師生的價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園風范和校園精神,達到了育人的效果。形成校風的要素就是學校的辦學精神和歷史傳統,也包括慶典和活動。例如上海師大有“學思節(jié)”,華東師大有“麗娃河節(jié)”。在中學可以開辦廣播站。以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受到良好的德育:也可以每周創(chuàng)辦“彩虹周末”,讓學生盡情地享受自己的知識才華,并從中體會德育意識。
青少年品德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學校德育的問題,對于八小時之外的學生,學校的德育工作往往鞭長莫及,有心無力。學校德育工作做得再好,一旦接觸到校外各種道德問題與道德困境,學校的努力便有付諸東流的可能。其實,無需多言,學生良好品德的培養(yǎng)是一個系統工程,它需要社會、學校、社區(qū)和家庭多個方面共同營造,多位合一,形成合力為青少年德育的培養(yǎng)提供積極的環(huán)境。
在全球化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學校作為我國培養(yǎng)和輸送大量優(yōu)秀人力資源的主要育人基地,更應責無旁貸,這事關我國本世紀的民族夢想,更需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為中小學德育提供和諧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