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倩
在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下,遵循新課程理念,探尋真正適合各個學段學生的教學方式,尊重學生個體發(fā)展是廣大教育工作者探尋的方向。一年級語文學習,作為整個小學教學的基礎,其作用及影響力不言而喻。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關注學生的學段特點和學習起點,充分挖掘固有教材中的可利用資源,采用多種方式和措施,在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加強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扎實訓練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從而幫助學生獲得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新課程標準 語文素養(yǎng) 一年級新生
語文課程標準(2012版)在總體教學目標和學段學習目標的闡述中,都強調(diào)了語文教學應以培養(yǎng)學生的識字寫字、閱讀、表達等綜合能力為重點,即加強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獲得和提升。小學一年級語文是整個小學語文教學甚至是整個小學階段教育的基石,其作用和影響不容忽視。
實際上,作為剛從幼兒園畢業(yè)兩個月的一年級新生來說,周圍的一切變化都顯得有些突然和不知所措。如何在新課程背景下,讓懵懂無知的學生在短短的半年乃至一年的時間內(nèi),在順利適應新的學習生活節(jié)奏的同時打下扎實的語文基本功,獲得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日后語文素養(yǎng)的提升奠定基礎呢?
一、興趣為“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特別是對于一年級新生來說,他們活潑好動,對周圍一切都充滿了好奇,注意力隨時會因為外界的點滴變化而受到干擾。面對新的學習內(nèi)容和學習任務,在識記效果上有意識記并不占優(yōu)的他們,更明顯地受到教學情境的影響,因此,生動有趣的課堂、富有趣味性的課堂語言以及形式多樣的課堂作業(yè),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必要的語文知識點,還能讓學生喜歡語文。縱觀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不乏語言生動內(nèi)容豐富的課文,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充分利用課文資源,運用多種教學方式,用形式多樣、節(jié)奏緊湊、輕松有趣的課堂吸引學生走入語文學習的殿堂。例如,我在教授課文《比尾巴》第一二小節(jié)時,設計讓學生上臺幫助動物“找”尾巴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直觀感受到不同動物尾巴的不同特點。而在教學此課三四小節(jié)時,我改變了教學設計,讓學生扮演小動物公雞、鴨子和孔雀,介紹自己尾巴的特點,這樣便于學生對動物尾巴特點的識記,從而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二、習慣為根
習慣,作為名詞,《現(xiàn)在漢語辭典》中闡述為:在長時期里逐漸養(yǎng)成的、一時不容易改變的行為、傾向或社會風尚??梢姡晳T具有兩個特點,一是需要時間為其滋養(yǎng),二是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學生教育的成功與否,從好習慣是否養(yǎng)成開始。
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在40分鐘的上課時間里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是至關重要的。傳統(tǒng)教學中的“聽”,主要是聽老師講述的內(nèi)容即老師對于課文內(nèi)容的分析,這些枯燥無味的分析很容易引起一年級學生的聽覺疲勞,不利于學生認真聽講習慣的養(yǎng)成。在我的教學過程中,根據(jù)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插入相應的音樂、故事、傳說,等等,不但提高了學生聽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獲得了系統(tǒng)的語感訓練。除此之外,我特別注重學生間的相互傾聽,為此,引入最佳傾聽小組、誰是傾聽小明星等競爭獎勵機制,營造傾聽的氛圍,讓學生在相互學習中相互促進。
寫字,同樣是一年級學生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也特別強調(diào)需要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但對于一年級學生來說,由于受到幼兒園繪畫時錯誤握筆的姿勢、精細動作的發(fā)展和觀察能力局限的影響,一年級學生大都難以寫出工整規(guī)范的漢字,就很容易在寫字上產(chǎn)生挫敗感,所以,我在寫字方面就采取初期手把手指導,多鼓勵,適當降低要求以及評選“小小書法家”等方式,樹立學生“我能寫好規(guī)范漢字”的自信,在自信心的驅(qū)動下養(yǎng)成良好的寫字習慣。
三、訓練有法
如果說,認真聽講和書寫是靠長時間日積月累慢慢養(yǎng)成的話,語文能力基石中的“說”和“讀”就需要一定方法方式的訓練。
讀,就是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理解語言文化,所謂的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當然,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單一的誦讀容易引起一年級學生的厭煩情緒,這就需要根據(jù)課文的內(nèi)容及不同學生的特點,綜合多種誦讀方式例如老師范讀、學生齊讀、小組賽讀,等等,讓學生在愉快的誦讀氛圍中積累語感。讀,在課內(nèi)體現(xiàn)在對課文的誦讀上,課外則要求老師盡量鼓勵學生擴展知識面,多閱讀,堅持“多認少寫、認寫分開、加強寫字、盡早閱讀”的新課程理念。
說,包括看圖說話和口語交際。看圖說話是小學生寫作訓練的入門階段,也是教學的重難點。既然是看圖說話,就需要結(jié)合圖畫的內(nèi)容,進行說話訓練。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先教會學生懂得怎樣按照一定的順序來觀察圖畫,如按照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由遠到近等觀察方法。從圖中所繪分辨出主要人物事物,以及與其相關的時間,綜合這些因素引導學生把每句話說清楚。而在每個語文園地后面都有一個口語交際,教材選取了各個與學生生活相關的主題。例如,《我們的游戲》《這樣做不對》等,意在讓學生充分聯(lián)系生活實例,從自己的身邊事說起,在具體教學過程中,只要學生不離開訓練目標,就應該鼓勵學生自由地說,愉快地闡述和表達。
一年級,對于剛從幼兒園走出來的兒童來說是義務教育學習階段的轉(zhuǎn)折點,一年級的語文教學是整個小學教學階段的基礎。作為小學生啟蒙老師的我們,在深刻理解新課程標準和解讀文本深層次目標的基礎上,以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起點為根本出發(fā)點,加強學生認真聽講、規(guī)范書寫等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扎實訓練“說”“讀”等語文基本能力,從而獲得較好的語文素養(yǎng),為日后的語文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 數(shù)學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7.
\[3\]林崇德.發(fā)展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