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思危
只有下決心經歷陣痛,破除對GDP的崇拜,破除“一切為了增長,增長就是一切”的觀念,才能調整經濟結構,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今年兩會,中國政府繼續(xù)將201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控制為7.5%左右,并強調發(fā)展的協(xié)調性進一步增強,體現(xiàn)了十八大提出的“把推動發(fā)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的要求。
我以為,7.5%目標的確定體現(xiàn)了“經濟增長實實在在、沒有水分”的追求。對GDP的盲目推崇,是調整結構的阻力所在。在一些地方,形勢好不愿調結構,怕影響經濟高速增長;形勢不好不敢調,怕影響就業(yè)和社會穩(wěn)定。轉方式,就要調整結構,淘汰過剩產能,去庫存化,加強社會保障,培植現(xiàn)代服務業(yè)和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等等。這些都會影響GDP的增長,但這是轉型必然帶來的陣痛。只有下決心經歷陣痛,破除對GDP的崇拜,破除“一切為了增長,增長就是一切”的觀念,才能調整經濟結構,實現(xiàn)良性發(fā)展。
追求實實在在的增長,要注意保持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合理的比例,促使二者協(xié)調發(fā)展。虛擬經濟相當于軟件,實體經濟相當于硬件。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產生,又依附于實體經濟,對實體經濟有反作用。為提高我國金融系統(tǒng)的國際競爭力,參與國際金融競爭,需要在保持實體經濟主體地位的同時,適度發(fā)展虛擬經濟,當然,一定要防止虛擬經濟過度膨脹對實體經濟造成的損害。
擠掉經濟增長的水分,要保持投資的合理增長。我國前些年過度依靠投資,造成部分產能過剩、庫存積壓、投資效益降低、環(huán)境問題增多等一系列問題。實體經濟的水分主要產生在投資上,一是破壞性的投資,通常與一些政府官員的腐敗有關,例如“豆腐渣工程”。二是無效的投資,通常與一些政府官員追求政績或決策失誤有關。三是過度超前的基礎設施投資,這類問題也通常與一些政府官員追求政績或決策失誤有關。聽說有上百個城市一擁而上要建地鐵。不是每個城市的交通都適合用地鐵來解決,一些中小城市現(xiàn)階段是否有必要,必須慎重。因為地鐵建成后還需要大量財政補貼來維持其運行。GDP中的水分不僅會浪費社會的財富,阻礙民生的改善,而且會形成一種“投資饑渴癥”,有些地方為爭取投資而不擇手段,更是助長了腐敗的蔓延。
擠掉經濟增長的水分,還要依靠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加強管理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我國目前貧富差距過大,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但縮小貧富差距并不是設法使富人變窮,而是要努力使窮人變富。應當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人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但和發(fā)達國家相比,人均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還有相當大的差距。我國絕不能像一些歐洲國家那樣靠借債來改善民生,也不應當像美國那樣靠濫發(fā)貨幣來刺激經濟。因此,使窮人變富的關鍵,是要通過全體社會成員踏踏實實的辛勤勞動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而政府則應當把這些財富合理地分配給全體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