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越
說起鳳凰嶺,著名的古典園林和明清史地研究專家張寶章先生有說不完的故事。
早在1958年,張寶章先生就與鳳凰嶺結了緣。先生正是從這一年起在北京市海淀區(qū)從事宣傳、文教和政協(xié)工作,曾任海淀區(qū)副區(qū)長和海淀區(qū)政協(xié)主席。而正是這一年,鳳凰嶺山后的北安河路北那一片土地,由昌平劃歸海淀。張寶章先生特地為此來到鳳凰嶺及周邊地區(qū)考察。
來到這片并不出名的青山綠水之間,張寶章先生卻即刻被這野趣天成的風景所吸引:奇峰千姿百態(tài),爭奇斗異,神女峰蕩氣回腸,雄師峰龍盤虎踞;怪石林立,行神兼?zhèn)洌缬裢昧杩?,如石猴戲天,如情侶私語,如仙人足跡;神泉綿甜爽口,元素豐富,加之古松、古柏、古銀杏等各類古木參天,大自然這鬼斧神工般的造詣讓人不禁感嘆!
此后,張寶章先生曾多次到訪鳳凰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先生還到鳳凰嶺中龍泉寺的天王殿住過半年,不僅對這片土地產生了深厚的感情,也深入地了解了當?shù)氐娘L土民情,為其后來對海淀史地民俗文化的研究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老爺山變身鳳凰嶺
鳳凰嶺位于海淀區(qū)聶各莊境內,解放前,當?shù)厝硕冀兴袄蠣斏健?。山上有座龍泉寺,寺里的正殿、配殿中,除供奉有如來佛、彌勒佛、觀音菩薩、地藏菩薩之外,還有一座偏殿名叫“魏老爺?shù)睢保罾锕┓畹纳裣山凶觥拔豪蠣敗?。提起魏老爺?shù)墓适潞蛡髡f,方圓幾十里的老年人們大都能講出一二。
相傳魏老爺是個扛長活的出身,因家境貧寒,他自幼便在山下的一個財主家當長工。這樣一干就是幾十年。魏老爺身高力大,大手大腳,能吃能干。一年夏天,魏老爺給財主家種高粱,足足三十畝地,可他一個人揮大鋤,一會兒便種完了。原來,魏老爺在這塊地里只種了五棵高粱苗——地的四角一角一棵,土地中間一棵。財主知道后,趕到地里一看,氣急敗壞地狠狠說道:“你、你……干脆就給我剩一棵苗子算了!”魏老爺一聽,便抄起鋤頭砍掉四角上的四棵高粱苗。此時,財主已經(jīng)氣得倒在了地上,而魏老爺卻指著地中間那棵高粱苗說:“東家您放心,到時候保證不會給您少打糧食的!”
春去秋來,財主地里魏老爺種下的那棵高粱苗長了足有幾丈高,又粗又壯。只見高粱頭上成熟的大穗子通紅通紅的,遠遠望去,那棵高粱好似一棵參天的大紅樹一般。這天,財主派了派了三掛大車到地里收高梁,只見魏老爺揮起棍子只敲打一下,一掛大車就裝滿了。就這樣,一天過去,也不見高粱粒子少。財主看到后,露出了無盡的貪婪之心。于是他搶過魏老爺手中的木棍,可誰知,高粱粒一顆也不掉了。此后,他不但不對魏老爺心存感激,反而更加薄情。終于,魏老爺離開了財主家,他來到西山上以后就不見了。當?shù)卮迕駛兌紒韺ふ椅豪蠣?,卻怎么也沒能找到,而是在一塊山石上發(fā)現(xiàn)了一雙大鞋。大伙兒都認定魏老爺定是“坐化”了,成了神仙。于是便將魏老爺“坐化”的那座山稱為“老爺山”,并在山上的“龍泉寺”里專門修建了一座“魏老爺?shù)睢薄?/p>
直到1943年,當時的北平國民黨保安團司令田維村來到此地,尋找“吉壤”。他看到左邊的山峰像虎,右邊的河谷似龍,山坡黃土擁聚,若蓮花托舉鳳凰起舞,實乃一處龍鳳呈祥的風水寶地。然而,有位村民卻告訴他,這片山地經(jīng)常有豹子等野獸出沒,巖石下的石匣和山洞都成了豹子的藏身之地,歷來被稱作“豹窩”,是兇險之地。田維村聽后大驚失色,連忙趕回城里同岳父梁百萬商量。梁百萬沉思片刻,提筆在宣紙上書寫了“鳳凰嶺”三個大字,并于1935年夏天,花去一百塊銀元請當?shù)厥程镉绖?、李進旺等人,將其鑿刻在巖石上。據(jù)《北京文物詞典》記載,這三個大字是北京目前發(fā)現(xiàn)的最大摩崖石刻。
田維村曾先后將其岳父母葬于此處?!拔母铩逼陂g,墓穴被盜之一空,衣、發(fā)狼籍穴室。然而,梁百萬當年書寫的“鳳凰嶺”三個蒼勁的大字,卻遺存在峭壁上,成為一道亮麗的人文景觀,為游人津津樂道。
中國歷史文化的活化石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張寶章先生再訪鳳凰嶺,這一次游覽后他寫下一首詩《鳳凰嶺踏青》。詩云:
霞光明,螺黛青,迤邐西山臥長龍。清泉常伴龍泉寺,展翅欲飛鳳凰嶺。潭碧懸飛瀑,塔高響鐸鈴。最是北魏立佛古,石殿千載古修行。
不久后,這首詩被《北京晚報》發(fā)表,鳳凰嶺名聲遠揚,走進了更多人的視野。
直到今天,鳳凰嶺以其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以及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內外的游客。其中佛、道、儒等宗教文化以及古東方養(yǎng)生文化的遺址、遺跡眾多,文化積淀豐厚,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
時間推移,隨著人們對鳳凰嶺自然風景區(qū)內涵及外延的不斷理解,鳳凰嶺自然風景區(qū)的魅力早已超過地域的限制,而擴展到以鳳凰嶺山為原點,半徑可以外延到陽臺山、鷲峰,甚至與香山相連。這綿延數(shù)公里的土地,卻貫穿起中國近千年以來的歷史文明。
在金代,金章宗完顏璟在中都西山一代,選擇山勢高聳,林木蒼翠,有流泉飛瀑,又地僻人稀的山林間修建了八大水院。這八大水院至今都還在,但說法不盡相同。一些學者認為這八大水院中六處水院都在海淀,有四處都在北安河地區(qū)。沿著駐蹕山、金山、陽臺山一字排開,由北向南分別為:
圣水院,現(xiàn)今稱黃普院,位于鳳凰嶺風景區(qū)南側,原為金章宗黃普院舊址;香水院,現(xiàn)今為妙高峰法云寺,俗稱七王墳,墓主人為清道光帝第七子奕繯;金水院,現(xiàn)今為金山金仙庵,又名金山寺;清水院,現(xiàn)今為陽臺山下的大覺寺;潭水院,現(xiàn)今為香山公園香山寺的雙清別墅;泉水院,現(xiàn)今為玉泉山的芙蓉殿;雙水院,現(xiàn)今石景山的雙泉村北,稱為香盤院;靈水院,現(xiàn)今為門頭溝妙峰山仰山的棲隱寺。
從金章宗八大水院,到清朝皇家園林,再到今天這片古代遺址建筑群,近千年的跨度使這一片區(qū)域幾乎成為中國文化歷史的一塊巨大的活化石。張寶章先生認為,保護并開放八大水院,并修復白沙灘的云翔祠堂,進而將地理區(qū)域拓展到植物園東邊的曹雪芹故居和曹雪芹小道,并將諸景觀串聯(lián)起來,不僅能大力發(fā)展旅游事業(yè),其對于古代貴族生活和事業(yè)的研究也將產生重大的貢獻。
中法文化交流的溯源
除了鬼斧神工般的自然景觀和載滿歷史之凝重的人文景觀,以鳳凰嶺為中心的北京西山一代還是中法文化交流的溯源地。
2005年12月,溫家寶總理在法國巴黎綜合理工大學的演講中,追溯了中法文化交流的淵源,尤其提到:“1960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人圣-瓊·佩斯的長篇杰作《遠征》(《阿納巴斯》)就是他在北京西郊的一座道觀中完成的。”
是什么吸引瓊·佩斯前來北京西山呢?這不禁要提到中國教育家李煜瀛先生。
張寶章先生介紹,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的李石曾先生早年曾發(fā)起和組織復發(fā)勤工儉學運動,從而奠定中法文化交流的基礎。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李石曾先生隨清政府駐法公使孫寶琦赴法留學。1912年李石曾和吳稚暉等人在北京創(chuàng)立留法儉學會。到了1917年,李石曾應蔡元培之邀回國擔任北大生物系教授。他一邊教書,一邊繼續(xù)為赴法勤工儉學奔走。他和蔡元培等人在北京建立了華法教育會和留法勤工儉學會。1920年,李石曾在北京創(chuàng)辦中法大學,校址就選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同年,他得到孫中山和廣州政府的經(jīng)濟支持,在法國建立里昂中法大學。
李石曾無形之中在中國與法國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梁,吸引許多法國人。由此一來,瓊·佩斯的到訪就并不偶然。
時光再次溯回,1912年,醫(yī)生貝熙業(yè)來到北京,之后,他來到京西陽臺山鷲峰腳下一個叫做牛鼻子山的地方租了一片土地,并與房主簽訂99年的租期,建造起了這個帶有南歐風格且中西合璧的別墅山莊,以便工作之余來此休息。人稱“貝家花園”。
當時溫泉村西還有一座石橋,因年久失修自然倒塌,行人和來往車輛都難于通行。為了通行方便,貝大夫又出資修建了一座新橋,受到附近各村人們的贊揚,竣工后,在橋欄板刻上了 “貝大夫橋”四字。
當時貝大夫每次從城里來山莊,都會在路過的村中停下,遇到村里有人患病,他就免費診治,診斷后,他還將藥箱中攜帶的藥品送給村民,附近的老百姓親切地稱他居住的山莊為“老貝家”。
貝大夫不畏艱險,把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全心全意支持中國人民的抗日斗爭。他承擔起為共產黨秘密運送藥品的任務,因此他的住所東城大甜水井甲16號(今22-24號)和西山貝家花園就成了平西抗日根據(jù)地與北平城的秘密交通聯(lián)絡站。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之后。在北平燕京大學執(zhí)教的英國林邁可教授(Michael Lindsay)因同情和幫助八路軍而遭到日本軍警的搜捕,逃離燕園,經(jīng)溫泉、黑龍?zhí)毒褪窍鹊竭_貝家花園,然后與八路軍的游擊隊聯(lián)系上,再翻過妙峰山,越過永定河,到達齋堂的馬蘭。在這里見到了領導平西抗日根據(jù)地的聶榮臻、蕭克、呂正操將軍。
在這一片土地上發(fā)生的中法友誼的故事講也講不完,而將這些人物和與其相關的故居、古跡串聯(lián)在一起,正是中法友誼的見證!張寶章先生說:“保護、修復好這些人文景觀,并向世界人民開放,以此來見證中法友誼,為世界和平作出最好的詮釋,這才是這片景區(qū)最大的價值所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