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民忠 梁碧韜
美國的志愿服務事業(yè)在其社會的發(fā)展進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經過百余年的發(fā)展,目前美國志愿服務活動覆蓋廣泛,聯(lián)邦政府、各州政府與高校、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通力合作,配合緊密,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志愿服務的社會文化土壤。志愿服務精神深入人心,志愿者人數眾多,受人尊重,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自覺性較高。與美國相比,我國的志愿服務起步晚,志愿服務理念不夠深入人心,還存在青年學生志愿者服務自覺性不強、志愿服務領域過窄、志愿服務保障機制不夠完善、社會工作機構參與度不夠等一些突出問題。本文旨在從激發(fā)志愿者內驅力的維度,分析美國青年學生的志愿服務機制,以期能夠為我國完善青年學生志愿服務長效工作機制提供有效借鑒。
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現狀
美國的志愿服務歷史悠久,覆蓋全面,參與人數多,為國家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繁榮貢獻了巨大力量,形成了良好的志愿服務傳統(tǒng)和志愿服務文化土壤。美國國家與社區(qū)服務機構(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發(fā)布的《美國志愿服務2012》提到,2011年有6,430萬美國人參與志愿服務,約占總人口的26.8%,服務時間共計79億小時,價值近1,710億美元[1]。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在出席2011年國家志愿者周活動時說:“美國歷史始于志愿服務”,這句話雖帶有明顯的演講風格,卻表明了志愿服務在塑造美國歷史和文化的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聯(lián)邦政府的強力號召和支持下,美國高校為學生提供了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志愿服務選擇,學生對參與志愿服務的自覺性較高,自驅力較強。從1992年開始,每年10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美國全國志愿者活動日,每年均有大量的大學生參與慶祝這個節(jié)日。美國大學生大多將參加志愿者活動作為展示自己才能、擴大社會交際、積累工作經驗、贏得社會尊敬的重要途徑和實現“干自己喜歡干的事情”這一樸素愿望的重要平臺。大學新生在入學時往往會自主選擇參加幾個符合自己興趣特長的志愿服務組織。在參與志愿服務過程中既可以接受專業(yè)性培訓,獲得職業(yè)生涯資歷的積累,也能得到良好的社會認可和榮譽獎勵。
美國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機制分析
1.聯(lián)邦政府的大力支持
自20世紀60年代起,美國聯(lián)邦政府不斷以出資人和主辦者的身份介入志愿服務事業(yè)并大力支持志愿服務事業(yè),發(fā)起主辦或資助了為數眾多的志愿服務計劃,使志愿服務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數十年來,美國多任總統(tǒng)都不遺余力地倡導并身體力行志愿服務,成為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楷模。第35任總統(tǒng)肯尼迪在白宮玫瑰園歡送第一批赴非洲的和平隊(Peace Corps)隊員時,稱贊他們“令所有美國人驕傲”;第40任總統(tǒng)里根曾談到:“(志愿服務計劃)讓政府從許多應該由我們出于內心的善良和鄰里感情而自愿去從事的事情中退出來”[2];1993年,第42任總統(tǒng)克林頓改組了聯(lián)邦志愿服務體系,并親自率領第一批近兩萬名美國志愿隊(AmeriCorps)志愿者履行宣誓程序;2009年上任的第44任總統(tǒng)奧巴馬親自為芝加哥黑人社區(qū)提供法律志愿服務。
目前,按照志愿服務項目主管部門劃分,美國形成了兩大類全國性志愿服務項目:由“國家與社區(qū)服務機構”主辦管理的志愿服務項目以及其他聯(lián)邦政府部門或機構主辦組織的志愿服務項目。其中,有以下3項重點針對青年學生開展的志愿服務項目:一是“全國公民社區(qū)團”(National Civilian Community Corps,簡稱為NCCC),是“美國志愿隊計劃”(AmeriCorps)中的一個全日制子計劃,只招收18歲~24歲的青年志愿者。參加計劃的志愿者必須先在專用營地接受編組和培訓,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派遣到亟需志愿服務的目的地開展服務,如為遭受自然災害的居民修繕住房等。二是學習和服務美國計劃(Learn and Serve America)。這是一個輔助性資助計劃,以提供經費支持為主要方式。為學齡兒童、青少年在各個學習階段的各種與志愿服務相結合的學習活動(Service-learning)提供資助與指導,其宗旨是把公民意識和志愿服務精神教育貫穿于青少年成長的各個階段。該計劃把社區(qū)服務和理論教學結合起來,讓學生志愿者從事能滿足社區(qū)需要的、有組織的志愿服務,通過計劃安排的社區(qū)服務活動與結構化設計的反思過程,既完成被服務者的目標需求,又促進學生志愿者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志愿者的理論技能和公民責任意識[3]。三是“為美國驕傲”計劃(Take Pride in America)。該計劃由聯(lián)邦政府內政部主辦,1985年啟動實施。該計劃以在校青年學生為目標人群,把宣傳、教育、培訓、服務和對大自然之美的享受融為一體,激發(fā)青少年志愿者的工作熱情,在保護美國的文化歷史遺產、野生動物棲息地、國有土地、國家公園和其他自然資源的志愿服務中培養(yǎng)樹立愛國主義情懷。2010年,該項目吸引了30多萬名志愿者參加,開展志愿服務950萬小時,產生經濟效益1.92億美元[4]。
2.高校注重激發(fā)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驅力
高校是青年學生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主要組織載體,美國高校通過宣傳動員、制定出臺全方位激勵措施、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等方式,將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內化為學生實現成長進步的自我需求。20世紀80年代中期,美國共有121所院校聯(lián)合制定協(xié)議,使學生參加志愿活動規(guī)范化和制度化。據全美獨立學校協(xié)會聲稱,其半數以上會員學校提供各種形式的志愿活動,約1/4的會員學校將志愿活動作為學生取得畢業(yè)證書的條件[5]。不少學校還制定了財政計劃和設立專門機構,由專職社會工作人員負責志愿活動的管理,為社區(qū)活動提供學分。以美國著名的綜合性私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為例,從1825年成立學生自治組織(Student Volunteers Council)開始,就一直致力于大學校園和社區(qū)志愿服務。在普林斯頓大學,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價值取向是多元的,強調多樣并存,并把獲得自我成長進步和為社會作貢獻作為志愿服務的主要推動力。學校在招生錄取、獎學金評定中,都注重考察申請人參與志愿服務的經歷;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志愿服務活動成為校園文化活動的核心,是學生豐富人生閱歷、滿足歸屬需求、實現自身價值的有效載體。
3.強調責任與發(fā)展的志愿服務招募、培訓工作機制
美國的大學生志愿服務組織內部規(guī)章制度非常嚴格,堅持突出責任感教育,促進志愿者個人發(fā)展的理念,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的招募、培訓工作機制。在招募時,強調參加志愿者組織的紀律要求,要求志愿者認真對待志愿服務組織和志愿服務工作,要保證能有達到標準的服務時間,并且在自己出現生病等不能履行義務的特殊狀況時,要提前通知志愿服務組織或自己聯(lián)系其他志愿者暫時代替自己履行義務。招募完成后,志愿者要接受系統(tǒng)培訓,主要有通識培訓、技能培訓和理念培訓三種類型,每種類型的培訓在內容上各有側重。志愿服務培訓立足于幫助志愿者獲得更大的發(fā)展與進步,并且這種指導思想貫穿于志愿服務的全過程中。通過培訓,促使志愿者真正成為志愿服務團隊的一部分,更好地掌握服務的基本技能。同時,使志愿者更好地勝任志愿者的角色,增強他們對組織的歸屬感和對公眾的責任心。
4.志愿服務法律體系完善,為志愿服務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政策保障
美國早在1973年就制定了志愿服務法,從聯(lián)邦政府到各州都十分重視志愿服務法制建設,不斷出臺法律措施為志愿服務項目的開展和志愿者的權益保障提供法律依據和支持。目前的志愿者法律法規(guī)主要有:《國內志愿服務修正法》、1990年頒布的《國家和社區(qū)服務法案》、1993年頒布的《全美服務信任法案》、1997年頒布的《志愿者保障法案》,1997年頒布的針對志愿者權益保障的《志愿者保障法案》等。2009年1月,奧巴馬總統(tǒng)就職后,把加強和改善聯(lián)邦志愿服務體系置于優(yōu)先議程中。2009年4月21日,《愛德華·肯尼迪服務美國法》經奧巴馬總統(tǒng)簽字成為聯(lián)邦法律,以方便美國民眾加入志愿服務為目標的全國性志愿服務網絡平臺“the Serve.gov”正式投入運營,法案還明確提出美國志愿隊(AmeriCorps)建設規(guī)劃目標:至2017年志愿者要增至25萬人,同時,聯(lián)邦政府還將建立“社會革新基金”,用于支持創(chuàng)新性強、對社會有益的志愿服務項目[6]?!稅鄣氯A·肯尼迪服務美國法》的頒布標志著美國聯(lián)邦志愿服務計劃及其管理體系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美國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建設的借鑒
1.將服務與學習緊密結合,增強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驅力
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學生是有較強烈的成長成才需求的社會群體,要提升或是激發(fā)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驅力,就要使參與志愿服務內化成為青年學生實現成長成才目標的必然需求。無論是學習和服務美國計劃(Learn and Serve America)還是“為美國驕傲”計劃(Take Pride in America),都強調青年學生在開展志愿服務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志愿者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志愿者的理論技能和公民責任意識。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美國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明確將服務與學習緊密結合的指導思想值得我國借鑒。通過服務與學習的緊密結合,使得志愿服務真正成為青年學生實現自我價值,獲得精神滿足的實踐活動。青年學生通過多種途徑,參加豐富多彩的志愿者服務活動,將自己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把自己的愛與微笑傳達給每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促進了社會的和諧發(fā)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人際關系環(huán)境。與此同時,引導學生將參加志愿服務行動作為一個學習的過程,讓每個學生志愿者可以通過志愿服務來獲得自我實現的崇高精神享受,提高自身思想道德品質和對社會的認知水平,培育了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
2.構建政府大力支持,高校有力推動,社會工作機構積極參與的志愿服務機制
在美國,政府機構、高校和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工作機構在組織青年學生開展志愿服務中通力合作,共同營造了良好的志愿服務文化氛圍,有效影響帶動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志愿服務意識。如學習和服務美國計劃(Learn and Serve America),采取與各州的教育管理機構、志愿服務委員會等公立機構開展合作的方式,并邀請全國性的非營利組織參與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目前,我國高校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主要是在共青團組織的領導下,由各高校學生社團具體實施,一方面,社會力量在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過程中的參與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這種運作機制限制了高校更充分合理地安排使用學校資源開展青年學生志愿服務,使得本就有限的財力、人力、物力投入更加受到制約,導致了志愿服務內容較為單一、可選擇范圍小、學生受鍛煉機會有限,其消極影響就是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不利于志愿服務理念深入人心,不利于青年學生志愿服務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從美國的成功經驗中我們看到,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是一項需要政府機構、高校和非政府組織等社會各方面通力合作、大力支持和參與的事業(yè)。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良好的社會文化土壤和實踐型校園文化氛圍。要讓志愿服務理念深入學生,提升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自主性和榮譽感,需要教育部門、共青團組織、民政部門等政府機構,與高校、非政府組織一同攜手努力,各司其職。政府機構要當好舵手,把握好青年志愿服務發(fā)展的大方向,不斷優(yōu)化志愿服務人力、物力配置;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在校園文化、組織體系、智力資源等方面的優(yōu)勢,建立符合學校校情的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工作機制,與非政府組織更加緊密地開展持續(xù)的、有規(guī)劃的合作,推動大學生參與志愿活動取得“多贏”局面。
3.科學規(guī)劃志愿服務頂層設計,不斷完善工作機制建設
美國大學的志愿服務活動在數十年間逐漸發(fā)展、成熟,到今天已經形成了比較健全的招募機制、培訓機制、評價機制和保障機制。正是由于這些機制的不斷完善,才使得美國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工作不斷發(fā)展進步。提升青年學生參與志愿服務的內驅力,推動志愿服務事業(yè)科學發(fā)展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在頂層設計,政府機構、高校和非政府組織在推動青年學生志愿服務事業(yè)中承擔的角色,以及運行機制方面,美國青年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均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應當融入到我國青年學生志愿服務工作的方方面面之中。在頂層設計方面,要更加注重志愿服務立法建設,對志愿者的合法權益進行保障,更加注重不同機構間的協(xié)調配合,更加重視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工作機構等對青年學生志愿服務的巨大貢獻。通過政策引導不斷優(yōu)化志愿服務資源并將社會資金吸引到志愿服務項目中來,提高志愿服務組織的社會參與度。在運行機制方面,進一步建設完備的招募、培訓和評價機制,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目標,合理設置準入門檻,建設個性化的素質培訓體系,將精神激勵與利益機制相結合,紀念性和榮譽性制度相結合,建設科學全面的評價機制,努力促成大學生志愿者自覺地投身于志愿服務的事業(yè)中,使志愿服務朝著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法制化的方向發(fā)展。
本文系2009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專項任務項目“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長效機制建設研究”的成果
參考文獻:
[1]The Corporation for National and Community Service, Volunteering and Civic Life in America 2012-Key findings on the volunteer participation and civic health of the nation[EB/OL], http://www.volunteeringinamerica.gov/assets/resources/FactSheetFinal.pdf, 2012-12.
[2]Susan J. Ellis and Katherine H.Noyes: By the People[M].San Francisco. Oxford.: Jossey- Bass Publishers, 1990: 285.
[3]黃曉鵬.美國志愿服務觀察及其啟示[J].中國青年研究,2012,(11).
[4]參閱“為美國驕傲”志愿服務計劃官方網站, http://www.takepride.gov/honors2011.cfm.
[5]周文貴.轉變教學觀念,完善教學管理制度,培養(yǎng)高素質公民[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
[6]參閱白宮官方網站, http://www.whitehouse.gov/issues/service.
(作者王民忠系北京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 梁碧韜:北京外國語大學)
[責任編輯:李藝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