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儒家經(jīng)典是儒學的基礎,而被認為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之匯編的《論語》更被視為經(jīng)中之權威。然而《論語》這種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建立起來的。從春秋時期直到明清,《論語》的地位得到逐步的提高,實現(xiàn)了“從經(jīng)書輔翼上升為權威經(jīng)典”的這一轉變。而這一轉變的實現(xiàn),一方面是由于它適應了當時轉型社會所提出的種種要求,另一方面則是通過復雜的政治和文化斗爭來達到的?!墩撜Z》地位的提高,植根于傳統(tǒng)社會,又深刻地影響了傳統(tǒng)社會。本文通過對兩千年來《論語》地位的逐步提升進行研究,以便為儒家思想和傳統(tǒng)社會的互動研究提出一點拋磚之見。
【關鍵詞】《論語》;儒家經(jīng)典;孔子;儒學演變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匯編,“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箴言﹑經(jīng)典語句,“論語”即是論纂(孔子的)語言。全書由孔子門生及再傳弟子集錄整理,是如今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主要資料之一。《論語》涉及哲學、政治、經(jīng)濟,教育、文藝等諸多方面,內容非常豐富。在表達上,《論語》語言精煉而形象生動,是語錄體散文的典范。在編排上,《論語》沒有嚴格的編纂體例,每一條就是一章,集章為篇,篇、章之間并無緊密聯(lián)系,只是大致歸類,并有重復章節(jié)出現(xiàn)。
《論語》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到漢代時,有《魯論》(20篇)、《齊論》(22篇)、《古論》(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西漢末年,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為底本吸收《齊論》部分內容編訂成俗稱《張侯論》的新本子,是為《論語》的第一次改訂。東漢末年,鄭玄混合《張侯論》和《古論》又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釋,這是《論語》的第二次改訂。此后《齊論》和《古論》便逐漸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釋《論語》的版本主要有:三國時魏國何晏《論語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論語義疏》,唐代韓愈和李翱合作的《論語筆解》,宋代邢昺《論語注疏》、朱熹《論語集注》,清代劉寶楠《論語正義》等。今本《論語》就是鄭玄編成的那個本子,共20篇,約1萬2千字。
總體而言,《論語》在后世地位是不斷提升的。北宋宰相趙普便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而南宋朱熹將《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合為“四書”,使之成為儒家經(jīng)典,后世更是推崇到極為重要的地位。然而《論語》在宋以前雖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書,但儒生是沒有把它當做經(jīng)典的。當時儒家崇奉的是《易》、《詩》、《書》、《禮》、《樂》和《春秋》“五經(jīng)”。官方設立“五經(jīng)博士”,儒者傳習也按五經(jīng)分科,《論語》則更多的是作為兒童學習的初級課本。
儒家經(jīng)典是儒學的基礎,而《論語》地位的提升自然與儒學在中國歷朝歷代的政治學術地位的沉浮有關。儒家的核心內容是如何修齊治平,注重禮儀制度和心性理論。自漢武帝至清末,中國統(tǒng)治階級選擇的治國模式是外儒內法而劑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飾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調劑政治。這種治國模式的形成,在秦漢以前經(jīng)歷了較長時期的選擇和探索的過程,最終,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儒學每一次或大或小的轉變,都伴隨著每個時代所尊儒經(jīng)的轉變,《論語》的地位也隨時代而改變。
一、漢代儒學與《論語》
漢初所推行的是黃老之術,實行“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漢景帝時,發(fā)生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此事使當權者認識到需要用儒家的主張建立一套尊卑分明的禮儀制度,因此在漢武帝繼位后董仲舒的建議就得到了支持。這一時期西漢所推行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針。
但《論語》在漢代并不是經(jīng)。班固釋“儒”曰:“儒家者流,蓋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經(jīng)之中,留意于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1]這里仍然只提到六經(jīng),而《論語》仍然不在其中。另外,當時統(tǒng)治者所重視的學科都設立了博士,而《論語》博士的存在只是曇花一現(xiàn),可見《論語》在官方學術體系中是地位不高的。
孔子雖然在漢代已被視為圣人,但是《論語》在漢代還不是經(jīng)。漢代獨尊儒術,卻不能把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的言行集作為經(jīng),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漢代獨尊儒術,尊的主要是“詩書禮樂易”中的術。這就是說,他們認為,孔子所傳的先王之道﹑仁義禮智之說,就是在這些著作里面。《論語》僅僅是對這些著作中某些內容的解說,不能代替這些著作。所以,《論語》與《孝經(jīng)》等同一道在漢代主要是兒童誦習識字的讀本,作為經(jīng)書輔翼,地位并不顯赫。
二、魏晉至中唐儒學與《論語》
漢末魏晉時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轉型時期,儒學“獨尊”的局面被打破,諸子學派在沉寂了數(shù)百年后重新活躍起來。從微觀角度而言,西漢前期董仲舒的儒學是吸收了別家學說重新整合后的新儒學,而漢末魏晉時期這種新儒學則在新的形勢下又進行了一次整合,尤其在政治思想領域,儒學或是進行自我修正,或是汲取別派思想以自我完善,從而更加成熟。
魏晉時期,對《論語》地位發(fā)展有重大影響的就是何晏的《論語集解》?!墩撜Z集解》其實是當時眾儒者的集體著作,它雖成于眾人之手,但何晏在其中起著主要作用。此書保存了大量的古注,增加了豐富的新解釋,其序文不僅探討了《論語》的撰集者、內容、版本和傳授情況,而且歷數(shù)了《論語》研究方法的演變,其注釋中少有玄虛之語。《論語集解》也是我國訓詁史上第一部集解體訓釋專著,它打破了兩漢學界的師法門戶之限,雜糅古今經(jīng)學,吸收了漢魏以來八家學者的優(yōu)秀成果,訓釋簡潔精當不但在后世躋身于《十三經(jīng)注疏》之列,亦破除了兩漢注經(jīng)的煩瑣和陰陽五行之說,給經(jīng)學注入一股清新簡潔之風,致使魏晉經(jīng)學出現(xiàn)“儒道兼綜”思想格局的形成和經(jīng)學的玄學化,可謂影響深遠。同時,它也使《論語》成為名士談資。
但在唐代,《論語》注釋大體呈現(xiàn)出衰落的局面,無論從注釋總量來講還是注釋專著的流傳情況來講,《論語》研究都較前代有所下降。究其原因,是唐代重視佛教和道教思想對儒學的地位有所影響。盛唐時期,儒家雖因官方對儒家經(jīng)典的解釋權的壟斷以及科舉制的推行而表面興盛,但實際上處于一種衰落的狀態(tài)。儒家的衰落可以上溯到唐高宗時期,其時“高宗嗣位,政教漸衰,薄于儒術,尤重文吏,于是醇醲日去,華競日彰,猶火銷膏而莫之覺也?!?[2]整個經(jīng)學呈現(xiàn)衰落局面,《論語》學的衰落就不難理解了。而這期間官方又把三禮三傳并皆入為經(jīng),連同《易》、《詩》、《書》號稱“九經(jīng)”,但《論語》仍未入經(jīng)。
三、晚唐至宋儒學與《論語》
自唐玄宗天寶十四載持續(xù)至唐代宗寶應元年(755—762年)的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動亂爆發(fā)不久,儒家學者就對儒家進行了沉痛的反思。如陸贄﹑梁肅﹑歐陽詹﹑李觀等著名儒者,都提出了改革科舉考試,重整儒家經(jīng)典的舉措。對于《論語》來講,由韓愈和李翱師生合作的《論語筆解》將其帶入“儒經(jīng)新義”改革風潮之中?!墩撜Z筆解》沒有去給以前的注釋作疏,而是直接注解《論語》,并且批評了以往儒家學者的失誤。
更具突破意義的是,唐文宗開成年間在國子學刻石,內容除了“九經(jīng)”之外,還加上了《論語》、《爾雅》、《孝經(jīng)》,史稱十二經(jīng),自晚唐始《論語》首次進入了官方肯定的經(jīng)書之列。《論語》首入經(jīng)之列,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儒學到來。
宋代儒學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理學成了儒學的新形式。理學流派紛紜復雜,北宋中期有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司馬光的朔學,南宋時有朱熹的閩學、陸九淵兄弟的江西之學。
在新的歷史機遇下《論語》的地位開始推向了權威之中。宋初的科舉承唐制,在詩、賦、論、策之外,增加了《論語》十通,后來試經(jīng)義,出題也包括《論語》。南宋末年,朱熹把《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列為“四書”,并抬高至“五經(jīng)”之前。他認為“四書”是儒學的根本,讀通了“四書”就可以無所不曉,朱熹曾如是說:“人若能于《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四書窮究得通透,則經(jīng)傳中折莫甚大事。以其理推之,無有不曉者?!盵3]他如此表彰和推崇“四書”,另一方面也就是對其他儒經(jīng)的貶低。當時又出現(xiàn)了“十三經(jīng)”之說,也把《論語》列入。這就是宋以后《論語》不但成了“經(jīng)”,而且位列“五經(jīng)”之前,乃至今天許多人談起儒家不知有五經(jīng),但知有《論語》的原因。而《論語》占據(jù)學術主流地位之后,它仍然是用來指導兒童學習社會行為規(guī)范,而成年人和兒童同時學習這部典籍,不過學習的方向和深淺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四﹑明清儒學與《論語》
明代朱元璋繼續(xù)把程朱理學定為正統(tǒng)儒學,《四書集注》受到空前未有的重視,八股文的題目皆出自《四書》,并以程朱理學的解釋為準。《論語》而且是經(jīng)過程朱學派注釋的《論語》更是成為每個讀書人判斷是非的標準、考慮問題的出發(fā)點,成為入仕須臾不可離的經(jīng)典。
有清以來,“四書”在學校的教育和科舉考試中仍然處于首推地位。直到清末,有深遠影響的資產(chǎn)階級啟蒙思想家嚴復曾說到:“垂髫童子,目未知菽粟之分,其入學也,必先課之以《學》《庸》《語》《孟》,開宗明義,明德新民,講之既不能通,誦之乃徒強記。如是數(shù)年之后,行將執(zhí)簡操觚,學為經(jīng)義?!?[4]可見其時一代又一代人由幼童開始就必須對“四書”爛熟于胸,否則仕途無望。而在這種極端壓制的文化統(tǒng)治和科舉制度下,被認為直接傳承了孔子道統(tǒng)的《論語》 更視為經(jīng)中之權威。
五﹑近代儒學、現(xiàn)代新儒學與《論語》
歷經(jīng)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 西方列強用洋槍洋炮轟開了中國的大門。面臨著民族危機的中國人,進行了一次次抗爭。而抗爭的屢次失敗,使得一部分人將之歸結為中國文化的失敗。早在清末,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群言交攻孔子的現(xiàn)象。愛新覺羅王朝的覆滅,儒學失去了制度性的保障。之后,袁世凱在企圖復辟帝制時,又以尊崇儒學作為先導,這更加強化了部分知識分子對儒學的惡感?!拔逅摹逼陂g,以訛傳訛的“打倒孔家店”這一口號的廣泛流傳,正反映了部分知識分子對待儒學的態(tài)度。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其價值認同陷入嚴重危機的形勢下,現(xiàn)代新儒學作為一個文化哲學流派出現(xiàn)和形成了。1921年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可視為現(xiàn)代新儒學的奠基之作:“今天的中國, 西學有人提倡, 佛學有人提倡, 只有談到孔子羞澀不能出口……若非我出頭提倡, 可有哪個出頭?”此后,儒學雖然繼續(xù)遭到全面批判,但勢頭有所削弱,同時要求發(fā)揚中國文化傳統(tǒng),建設中國新本位文化的呼聲得到了加強,而南京國民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也對儒學發(fā)展給予了扶持。
1949年解放后,中國大陸對儒學的態(tài)度是有一定政治取向的,其生存和發(fā)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壓制。與此同時,港臺的新儒學也重新遭到自由主義者的攻擊。改革開放以來,由于思想解放政策的貫徹和文化交流的活躍,儒學又從海外回到大陸。在這100多年來儒學的曲折歷程中,儒家學說的變化發(fā)展是比較復雜的,僅僅是現(xiàn)代新儒家,從梁漱溟,熊十力,直到余英時,成中英,林毓生等,就一共有五代。大陸新儒學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后也開始重新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如蔣慶,盛洪,陳來,康曉光等等。而《論語》則是其中的焦點之一。無論是支持或者反對儒學,雙方都從《論語》中尋找支撐自己論點的根據(jù),新儒家則更是通過重新注釋《論語》來進行自己“體圣人之意”的“改制變法”。直到現(xiàn)在,今人仍然在通過學習《論語》來學習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和獲得修身處世的正確方法。
后 論
幾許沉浮,《論語》逐步被推崇為權威經(jīng)典,可以從“半部論語治天下”這一說法的長期流行中清楚地看到?,F(xiàn)今《論語》熱再度升溫,以至于許多人提到孔子及儒學就只是想到《論語》而已。然而《論語》這種崇高的地位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隨著“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建立起來的。從漢代到清末,經(jīng)過長期復雜的演變,《論語》的地位才得到逐步的提升?!墩撜Z》地位的提升,既與社會政治的具體需要緊密相關,同時也和儒學自身的變化及學理的發(fā)展直接關聯(lián)。
當今,如何利用傳統(tǒng)文化精華以促進中華文明的承傳是今人面臨的一個艱巨的任務。而我們研究儒學的角度亦已不同于從前,總的來看,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儒學“和諧思想”研究成果較多,而且多數(shù)論著都從當代中國的現(xiàn)實需要和世界文明發(fā)展潮流的角度進行闡釋,注意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國與外國的對應。不足之處在于,由于有的論者較多地關注現(xiàn)實,因而對于儒學的深層理論分析似仍有所欠缺,特別是哲學詮釋不夠,這會有待學術界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漸克服。
儒學“和諧思想”對世界文明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如今,通過對以儒學為主的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流變的學習研究,將有利于國家和諧社會建設。而在這個過程中,了解我國經(jīng)典之一的《論語》其地位是如何提升的,對于今人適當?shù)剡\用傳統(tǒng)文化應該是有所裨益的。
注釋:
[1]《漢書·藝文志》,志第一,漢書卷三,文藝志,第1728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2]《舊唐書·儒學傳》,列傳第一三九上,舊唐書卷一八九上,儒學卷上·序,第4942頁,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
[3]《朱子語類》,第七冊,第一百一十八卷,朱子十五,訓門人六,第2843頁,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
[4]嚴復《救亡決論》,載天津《直報》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初七至十四日(1895年5月1—8日).
作者簡介:陳詠儀(1984—),女,漢族,現(xiàn)在廣州農(nóng)講所紀念館工作,歷史系本科畢業(yè),助理館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儒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