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麗
6月14日,首屆全國自然國學學術研討會在青島召開。50余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圍繞如何振興自然國學展開熱烈討論。會上會下,傳遞著一個共同的感受和認識——自然國學的振興是大勢所趨。
文化學者孫惠軍說,“我們這個會,不在這里開就在別處開,不在今天開就在明天開?!闭衽d自然國學,就在當下。
從人類歷史來看,西方科學創(chuàng)造了從未有過的輝煌,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環(huán)境問題和生存危機。大量實例已經證明,世界面臨著日益嚴重的人口、資源、環(huán)境壓力。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自然觀、科學觀、技術觀,在解決人與自然的矛盾,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加強生態(tài)文明建設,以及現代科技創(chuàng)新等方面,都能發(fā)揮重要作用。
“自然國學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審孫關龍說,弘揚自然國學,有助于認識、普及傳統(tǒng)科學技術,彌補當代國學研究的缺失,促進國學的全面發(fā)展。同時,還可為當代科學技術創(chuàng)新、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供新思路,并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提供堅實基礎。
淄博市社科院研究員周光華認為,研究自然國學,才能踏實地探索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物質根源,才能真實地繼承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從而推動中國社會進步發(fā)展。
但是,百余年來,中外學術界更多地關注人文國學,對自然國學的重視不夠。其實,作為國學中的自然和科學技術成分,自然國學與人文國學同樣古老,同樣輝煌。只是近二三百年來,在西方分析型科學技術沖擊下,自然國學才衰敗下來。
北京大學宗教研究院名譽院長樓宇烈認為,當前,文化發(fā)展的一大趨勢就是向傳統(tǒng)回歸。在他看來,隨著現代化進程加速,其所帶來的弊病也越來越多。人們已經開始發(fā)現,在傳統(tǒng)中有很多的合理成分。要倡導尊重自然,向東方智慧汲取營養(yǎng),用內觀的、直覺的方法來認識世界。
廣東國學研究會會長張磊說,長久以來,國人把自然科學技術排斥在國學之外,造成了國學的整體性落后。把自然科學技術和人文社會科學結合在一起,才能使國學有一個大的發(fā)展。不夸張地說,自然國學是國學的一個全新的生長點,自然國學的復興,不但能使其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發(fā)揮作用,還能在科學技術研究中發(fā)揮作用。黨的十八大報告,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人對自然要順從、要尊重、要保護,這與自然國學的理念十分吻合。
北京師范大學易學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易學文化研究會會長張濤同樣認為,振興自然國學,不僅有學術價值,還有現實意義。他表示,當前,在大學國學課程中,幾乎沒有自然國學的內容,今后,他將在國學教學中增加更多自然國學的內容,讓更多年輕人接觸中國傳統(tǒng)文化。
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陳來認為,自然國學應該成為二十一世紀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新的研究方向。積極開拓和深入開展自然國學研究,不僅能從新的角度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獲得新的生命力,而且有助于當前的科技創(chuàng)新,有助于走出富有中國特色的科學技術現代化道路。
對于國學的定義,陳來說,國學有三個定義,第一,上世紀初,西方學術入侵,加上受日本國學的影響,產生的中國本有的、固有的學術體系:第二,在用的過程中產生的國學,其概念和范圍就有了增生和擴大,不限于學術體系,所有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都包含在內,即整個傳統(tǒng)文化:第三,是胡適主張的,國學就是過去的歷史和文化的總稱。我們現在所說的國學,基本上是第二個定義。
談到從古而來的自然國學對今天的影響,陳來說,自然國學不可小視,雖然像“九章算術”這樣的科學或者人文的遺產,我們不會有直接的需要,一般情況下我們不會再用到這些經典,但是,比如古代科技中所包含的宇宙觀、世界觀、科學觀,對于今天來說,都有著糾正、發(fā)展的作用:再比如中醫(yī)對醫(yī)學的貢獻,可以說是自然國學對現今最大的影響。
陳來還說,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應當包含我們中華文化的復興、民族精神的重建、文化重建、人格重建,這些都是我們應當思考和重視的。
會上,如何振興自然國學成為熱議話題之一,一些專家學者從自己從事的專業(yè)和自身的知識背景出發(fā),踴躍建言獻策。
“我認為,這次會議怎么高估都不過分,也許幾年甚至十幾年之后,更能顯示出它的價值和意義!”孫惠軍說,振興自然國學是時代發(fā)展的需要,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需要。目前,條件已經成熟,振興正逢其時。他呼吁,更多有識之士踴躍參與,為振興自然國學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