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云
仲夏的一個炎熱日子,憑著工作責任感和熱情,我們博物館一行六名人員驅車從石碼出發(fā)前往港尾鎮(zhèn)的方向行駛,大約經(jīng)過三十分鐘20公里路程,在省道公路的左邊可以看見“美山村”的牌子,拐了彎再走3公里的村道是一座氣勢恢宏、規(guī)模龐大的古宅厝——南川鄭氏古大院,已經(jīng)赫然在望。
大院占地28畝,共有118間房,由主厝、護厝、廂房組成一個“工”方形,中間是巨大的埕圃,紅瓦為頂、青石為基,燕尾脊雙向高翹。棟梁、牌坊、門窗、戶扇雕著花鳥蟲魚、龍虎獅豹,形狀各異、形象逼真。置身其中,就會被其氣派大方、造工考究、布局嚴整、雕飾精美的高超藝術魅力所震撼,這是一座極富閩南建筑風格的典型古民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2004年被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并正在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大院坐西向東,設有前門、后門、南門、北門。院前雖然沒有官宦人家高聳的旗桿和威嚴的石獅,但是前門門窗上到處都是精美的磚雕、木雕、石雕。后門題寫了一幅對聯(lián)“五鳳來儀攀際都以展翅,三龍聚會拱平嶺而回頭”別有一番韻味?!半H都”、“平嶺”是浮宮鎮(zhèn)的兩個村落名字,此聯(lián)意涵人文地理,又擬物擬人,而且題刻的書法藝術技藝高超,堪稱文筆雙絕。南北兩側、中間各置大門,可以南北相望,號稱“龍虎門”。門的兩側設圓窗,嵌入雕琢的立體花紋窗,門廊鑲滿精雕細刻的題匾、門聯(lián)、書畫卷軸,富麗堂皇。
宅院的左前方有一幢湮沒在鄉(xiāng)間的荒草與雞舍間的二層樓房。坐北向南,建筑風格保持著濃厚的閩南僑鄉(xiāng)特色。門庭垣墻采用精雕細刻的磚石結構,石刻的題匾、門聯(lián)、頂層設有露天“磚棚”,鋪有紅磚,圍以釉陶瓷欄桿,設置造型獨特的“滴水”,樓上大廳掛著“梯青”的匾額,當?shù)乩先朔Q此樓為“小姐樓”或“女兒樓”。據(jù)傳是鄭永昌送給女兒的禮物。如今,此樓已搖搖欲墜,純屬危房建筑了。
與“梯青樓”同排的左護屋墻壁上,鄭家大院主人親自題詩一首,行書字體“霜天留飲故情歡,銀爐金爐夜不寒。若問吳江別來意,青山明月夢中看。”(壬辰孟冬·主人書)此詩為1982年“謙光”家廟完工慶典時創(chuàng)建人所自題,詩律嚴謹,平仄工整,寓意深遠。
據(jù)鄭氏后人鄭明強介紹,南川鄭氏古宅始建于1884年,建筑工程龐大,歷時四十多年,花費錢銀計為二百萬余兩。古宅的創(chuàng)建人鄭永昌,他從小在美山長大,12歲入私塾讀書,14歲時母親不幸去世,17歲那年大鬧饑荒,“饑寒迫身,莫可言狀”,只好寄住姐姐家中,繼續(xù)念書,一心想考取功名。無奈“學賈無資,進退維谷,饑不可餐,寒不可衣”,遂停止學業(yè)。并于1860年12月(即咸豐十年)“即偕友人出走南洋”謀計逃生。
到南洋后,鄭永昌吃苦耐勞、勤奮肯干、才智過人,被當?shù)馗簧汤钍舷嘀?,“不周年即贅于南山李氏之家”,成為其乘龍快婿,幫襯李家整理財務,擴大生意。他也分享利潤,寄錢回家贍養(yǎng)父親。不久,父兄相繼去世。同治七年(1868)二月,他回家料理父親喪事。事情辦完后,另娶郭氏為妾。第二年(1869)十月,鄭永昌第二次出洋,此時他30歲?!白约航?jīng)營,立號‘光盛,持籌握算,朝乾夕惕”(摘自鄭永昌《藍林謙光鄭氏廟記》)經(jīng)過十年磨練,30歲的鄭永昌已深得經(jīng)商之道,他開始自立門戶,開設“光盛”的商號,經(jīng)過七年艱苦奮斗,終于在印尼建立自己的產(chǎn)業(yè)——“店屋棧所,前后有八進之大”。這樣,他在家鄉(xiāng)和印尼兩地的安居和溫飽都有著落了。
“惟是所業(yè)不忘勤,所為不忘奢。尤數(shù)十年殫心竭力,冒千萬般櫛風沐雨,幾乎履險如夷,臨危復安?!笨梢娻嵱啦I(yè)之艱、成業(yè)之勤?!凹亦l(xiāng)功業(yè)未創(chuàng),此心依然不安”。光緒十年(1884)三月,鄭永昌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在家鄉(xiāng)開始建造大宅院,光緒十八年(1892),鄭家大院完工。
鄭永昌致富后,不忘家鄉(xiāng)宗親,凡是到南洋的新客,或資助、或錄用,使之安居樂業(yè)。光緒十七年(1891),鄭永昌游本鄉(xiāng)鸛石巖,寺廟荒廢,遂修巖寺、建石亭、鋪石路;觀村社道路難走,又出資整修10余條石路,同時修兩個渡頭以方便行人;在“應公廟”東側建立一座“乞丐營”,為“地無立錐,饑寒交迫”的流浪漢建立住所……其善舉在家鄉(xiāng)廣為流傳。在近代山東省的一次大饑荒中,鄭永昌慷慨解囊相助,清廷特此恩準為“貢生”。后來,光緒十年甲申(1884)中法戰(zhàn)爭爆發(fā),鄭永昌又捐款大量軍餉,清廷加封鹽運司知事的頭銜。晚清因戰(zhàn)事簽定很多不平等條約,財政越來越困難,捐納制度更為推行,鄭永昌在光緒十八年(1892)捐款資助“北洋水師”,清朝賜給他正四品的中憲大夫。這些善舉充分證明鄭永昌“家與國一體”,心系家國,情愫桑梓的高度社會責任感和愛國情懷,“可謂仁孝愛國之僑光”。
在當年,論財富,沒有幾個人及得上鄭永昌。但他雖財富榮耀集于一身,而且能文能書又能詩,當?shù)赜幸痪漤樋诹铮骸坝杏啦X財無永昌稱彩(隨和),有永昌稱彩無永昌慷慨,有永昌慷慨無永昌好駛,有永昌好駛無永昌文才?!眳s從不夸耀,一身謙虛守則,惟寄希望于后代。在“謙光廟記”自傳里寫道:“我年近半百,血歷勤勞,經(jīng)營由此,仍日求進境,也許上可對先人,下可垂后裔。若繼吾后者,能念創(chuàng)業(yè)之維艱,共勉守成之不易,則可垂裕之無究矣!”
經(jīng)歷歲月滄桑,見證鄭氏古宅輝煌盛極的鄭氏子孫后代們卻一直守候著這座古院。他們希望,有朝一日,這座鮮為人知的古宅院落能重現(xiàn)當年輝煌。
天色將暗,當我們完成了所有的文物普查點工作之后,在場的每位工作人員都被南川鄭氏大院的文化內(nèi)涵和精湛建筑藝術所迷住,流連忘返。南川鄭氏大院的建筑風格是大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東南亞文化融為一體的典范,它承載著閩南民眾世代相傳的忠孝仁義觀念和道德倫理標準,充分展現(xiàn)中華兒女千百年來那種尚賢重義、敬宗溯源、感恩知報、樂善好施、愛拼敢贏的優(yōu)良品格,并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