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枝
《美術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美術課程具有人文性質。在多藝術門類、多學科綜合的美術教育中,通過美術與生活、美術與情感、美術與文化、美術與科學的連接達到學生的審美能力、審美情趣的逐步形成和提高。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尊重、關懷、交流、合作、分享等人文素養(yǎng),促進學生個性的完善與發(fā)展。新教材美術是充滿“人文關懷色彩”的學科,在人文教育嚴重缺失的今天,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涵,傳播人文精神,實現(xiàn)學生人文素質的真正提高。那么在美術教育中如何實施人文教育,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呢?
一、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
我認為新課程改革再怎么改,再怎么“新”,也不能脫離了教師這一最基本的要素。如果教師的教育觀念不轉變,又怎么能去實施新課程呢?
傳統(tǒng)的教學比較習慣于教師中心、書本中心組織教學,在一定程度上脫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忽視了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如我小時候美術課中最常用的一種方法就是讓你一味的去臨摹。但在如今的新課程下能行嗎?這不是誤人子第嗎?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首先強調轉變教育觀念,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組織教學活動,注重學習過程與學習方法,創(chuàng)設新的教學情境,營造適合學生成長的課堂氛圍,調動學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滿足學生發(fā)展的需求,使他們內在的發(fā)展需求和美術教學相吻合,實現(xiàn)學生人文素質的整體提高。
二、建立平等和諧、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
美國人本主義教育家羅杰斯曾說:“教師必須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傳統(tǒng)的只注重‘教的教師?!苯處熓紫葢撟鲆粋€積極、善意的旁觀者,在學生遇到困難的時候,你總站在他的身邊,或輕輕點撥讓學生茅塞頓開,或真誠鼓勵使學生充滿自信。樹立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新觀念,既要做“嚴師”又要做“人師”。
班級授課制從西方傳入中國已有一百多年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直都扮演“知識傳授者”的角色。按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將和學生一道打破課堂的寧靜,經常走下講臺、走出教室,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與學生共同觀察、討論、感受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信息及時交流,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
比如學習《美麗的校園》時,我們不能光在教室里學,可以將學生帶出教室,實地觀察,共同探討,然后讓學生將自己認為最美的校園一角畫下來并進行展示,師生共同參與評述,討論得失,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力、表現(xiàn)力,建立起平等和諧的、互動共生的師生關系,又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關心學校、關注生存環(huán)境的人文素質。
三、美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yǎng)的教學策略
1、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人文情感
《美術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注重文化情境有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在特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美術作品的含義;二是能幫助學生通過美術作品更好地理解一定社會的人文和科學特征,兩者相互依存。為此,我們在美術教學中應特別注重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營造審美化的課堂,以美的形象、美的語言、美的作品、美的課件、美的教學手段等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以此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并將情感內化為熱愛生活、熱愛學習的動力。
如在學習《地域與美術流派》的中國山水畫時,我們可以鏗鏘有力的音樂配合畫家演示北方山水畫法的錄象,讓學生體驗北方山水的雄、奇、險,以悠揚的音樂配合畫家演示江南水鄉(xiāng)畫法的錄象,體驗煙雨迷蒙的水鄉(xiāng)美景,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激發(fā)學生高昂的學習熱情,增強審美情趣,使學生獲得更多人文精神的浸染,提高人文素養(yǎng)。
2、活動激趣,體驗人文情感
新的美術課程強調趣味性的美術學習,它是以豐富多彩的美術活動,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和個性的張揚。如學習《變幻的自然萬象》中的中國古代園林時,我組織學生去實地參觀歷史名跡----東湖,在參觀中直觀地感受中國園林的美妙,體驗到美就在我們的身邊。同時學生們還發(fā)現(xiàn)有些游客在古樹上任意刻劃,在墻壁上亂涂亂抹,在景區(qū)內亂扔紙屑等。他們將這一幕幕破壞環(huán)境的情景,化作一幅幅耐人尋味的繪畫作品。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僅是藝術語言的表述,更是心靈深處強烈的環(huán)保意識、熱愛家鄉(xiāng)、保護文物的思想情感的傾訴。這就使學生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使他們具有積極向上的精神追求,并具有文明感、歷史感和責任感,也就是我們美術教育不斷追求的人文素質的提高。
3、協(xié)作學習,發(fā)展人文素養(yǎng)
傳統(tǒng)的美術教學方式往往以教師為中心,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這在很大程度上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同學之間的合作性?!睹佬g新課程標準》中提出:要積極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法,充分發(fā)揮每一位學生的主體性與創(chuàng)造性,不斷體驗美好的生活、人性的完善和親情、友情的珍貴,從而陶冶自我的審美情操,發(fā)展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如在《橋》的教學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的形式進行合作,并提出這個“團隊”當中具體由誰負責查閱橋梁資料,誰負責制造橋梁模型的材料準備,誰負責制作橋梁模型,誰負責介紹橋梁等這些問題。結果,八個小組中有六個小組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另外兩組的學生就因為相互之間存在埋怨,責怪,沒能完成任務。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難發(fā)現(xiàn)“合作交流”的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在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通過合作,既完成了學習任務又拓寬了知識面,并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增強了相互之間的信任。除了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的方式之外,還可以讓小組之間比一比,哪個小組的橋梁報告寫得更仔細、橋梁模型制作得更好。在比較評價的過程中,一些學生針對自己小組和其他小組橋梁存在的優(yōu)點與不足,提出的諸如“你們小組的橋怎么做的這么牢固、改變橋梁的比例、增強橋梁的穩(wěn)定性等”的建議和問題,通過這種有序的競爭,不僅有效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促進了學生間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相互信任、團結協(xié)作的人文素質。
總之,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一個在美術學習中逐步積淀的過程。這需要老師有全新的教育理念,始終以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為本,了解學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學生的興趣愛好,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唯有如此,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才不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