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俊
(江蘇省南京市臨江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1102)
文學類文本閱讀一直是高考語文中學生很難突破的一個模塊。綜觀歷年高考語文試卷,其所選文章都堪稱經(jīng)典。從題材上來說,大多數(shù)出題者鐘愛的是當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蘊豐富的當代名家的小說文本。從思想情感上說,所選作品一般都能夠緊扣時代的脈搏,都緊緊圍繞社會發(fā)展的主流思想,有著積極向上的精神價值取向。從內(nèi)容上來說,所有選考的文章大多是通俗易懂,字數(shù)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間,中學生是能夠在短時間內(nèi)讀懂??傊呖贾兴x的文學類文本都是文質兼美,符合高中生認知發(fā)展的特點,適合他們閱讀并能點燃他們情感的文章。然而,這樣精選的美文在高考中卻常常被解讀的支離破碎,題目中呈現(xiàn)的很多答案讓人哭笑不得。
仔細揣摩學生的答案會發(fā)現(xiàn):學生分析文章往往不是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來進行,而是用復習時講到的答題思路、答題模式去生硬地套用;要么就是隨意簡單地抓住文中的幾句話作應景的分析,而不是通過文本的具體內(nèi)容,作切實的分析,缺乏獨立思考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能力。仔細觀察學生答題的過程會發(fā)現(xiàn):一篇總分為20分的閱讀理解,學生往往三五分鐘閱讀,五六分鐘答題,其速度之快叫老師“自嘆不如”。與學生交流會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想的是對的,但是落筆成答案卻有了很大的偏差。深入思考產(chǎn)生這些現(xiàn)象的根源。筆者認為,以下幾點原因導致目前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困境:
1.忽視文本,淡化文意。從學生在答題時的表現(xiàn)來看,他們機械的讀一遍文章,帶著問題來文章中找答案,卻忽視對文本本身內(nèi)容的概括與理解,忽視對文本傳達主旨的思考與分析,忽視對作者情感的把握與探究。然而文本才是閱讀理解的根本,學生對文本的忽略勢必失去做閱讀題的根本。再細究下去這正是因為我們在文學類文本復習乃至平時的閱讀教學中,只重視對諸如精讀、略讀、速讀等閱讀方法具體操作的訓練,而忽視了對學生思維方式的訓練和引導,沒有幫助學生樹立起語文的閱讀應在文本中求文意的觀念。在分析題目的時候我們也喜歡脫離文本,架空分析,讓學生去死記硬背所謂的標準答案、參考答案,作應試的準備。如此上行下效,習慣養(yǎng)成,自然就謬種流傳了。
2.重視技巧,流于形式。近年來高考中文學類文本的考題形式是比較穩(wěn)定的,以江蘇卷為例,作用題、表達特色題是每年保留的題型。在一輪輪的強化訓練后,學生的答案也有了相當?shù)摹氨A簟?,逢作用題學生不假思索便落筆:“與上文照應,為下文鋪墊,照應題目,點明主旨”等等,這些術語堆砌,脫離文本的答案讓我們很可悲的感受,學生不是在閱讀文章體會文意,點燃自己的感情,引發(fā)自己的思考,而是拿著課堂上歸納總結的答題思路答題模式機械套用,在他們眼里那不是一篇有血有肉的文章,而只是一道數(shù)學題,所謂的答題思路答題模式只是解題的公式而已!文本閱讀被視作用公式解題,與文本閱讀的初衷實在是相去甚遠。細想之下,這仍是忽視文本,淡化文意的惡果。
3.思考不深,表達不準。在閱讀中思考不深入,表達不規(guī)范不準確也是十分的重要原因。很多學生在答題時只思考其一,不思考其二其三,表述成答案的時候不會使用術語。例如,2013年3月的南京市二模語文試卷上文學類文本《開小差》中第13題:請分析乙段中復雜的人物心理。多數(shù)學生回答“羨慕他逃跑”、“他逃跑成功,他也想像他一樣逃跑”。這兩個答案都只回答一半。題目已經(jīng)明確寫道復雜的人物心理,既然是復雜的人物心理,那么肯定不只一種心理感受。但是很多學生沒有進行深入的思考。第二個答案表達也不準確,題目明確要求回答人物的心理,那么在組織答案的時候,中心詞應該是人物心理?!跋胂袼粯犹优堋?,有了“羨慕”的意思,但是不準確不簡潔。
那么,我們該怎么進行卓有成效的復習訓練,提高學生的文學類文本閱讀的解題能力?
首先,分析文本,把握主旨。閱讀分析文本時第一步。既要不求甚解地“跳讀”,要求學生運用快速掃描法,不追求文本的細枝末節(jié),不被文本的疑點難點纏住,重在快速把握文脈,梳理結構。第二步是細心研讀,鑒賞文章內(nèi)涵和語言藝術,實現(xiàn)對主題、情感、結構特點、表現(xiàn)手法等重大問題的賞析。第三步是推敲題干,找到相應的文本區(qū)間,落實文中依據(jù)。先統(tǒng)覽五道大題,弄清題目的類型,印證在第二步研讀中大腦中所產(chǎn)生的“初步答案”,然后逐題細細推敲題干,確立題干指向和答題的角度,謹防漏答偏答、顧此失彼等現(xiàn)象發(fā)生。一定要遵照設問的指向,到文中尋找并具體落實答題的區(qū)間范圍,并及時圈點勾畫,根據(jù)需要對原文的內(nèi)容進行信息整合。
同時,考生明確題干要求,如“結合全文”,就要統(tǒng)覽整篇文章,不要拘泥于某一處;要“分條概括”,就要擇其要點,分條表述;若是“簡要分析”,就要恰當?shù)嘏e出文中相應的例子,并寫出其作用等。
其次,動情閱讀,引發(fā)共鳴。閱讀訓練又是一個情感活動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把自己“擺進去”,同作者、作品中的人物“同哭同笑”。只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情感體驗,形成感情共鳴,才能在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有所感悟,受到思想啟迪,獲得審美享受。冷眼旁觀,無動于衷,是歷年高考文學類文本閱讀失分較多的根本原因。閱讀訓練還是一個思維活動的過程。要在閱讀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敏捷性、準確性、深刻性、靈活性、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教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比較、聯(lián)想、想象等思維方法,提高聚合思維和輻散思維的能力。閱讀文本更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
再次,梳理知識,建構體系。我們的每門學科,都有自己的一套表意符號、概念系統(tǒng),掌握了這些內(nèi)容,是入門的捷徑。文學類文本的相關知識繁多而雜亂,教師指導學生集中學好“關鍵點”,可以提高學生的解題效率。上海華東師大的鄭桂華副教授認為“強調(diào)語文知識,絕不是一種倒退。這是一種尊重語文學習的常識,遵循語文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p>
我們可以對修辭手法、表現(xiàn)手法和寫作技巧等進行集中歸類,認識各類文體的基本特征。讓學生明確語段在全文結構上的作用:處在段落或文章的開頭,可能起到開篇點題、引起下文、為后文鋪墊、設置懸念、揭示文章中心、渲染氣氛、奠定基調(diào)等作用。處在段落或文章中間,可能起到承上啟下、呼應前文、伏筆鋪墊、轉換話題、線索連接、推動情感或情節(jié)的發(fā)展等作用。處在段落或文章結尾,可能起到總結上文、照應文章開頭或標題、畫龍點睛、升華感情等作用。諸如此類,學生掌握了這樣的語文知識,解題能力會大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