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振理
一、語文之真諦何在
真語文究竟應(yīng)該是怎樣的?這是一個所有語文人都無法繞過的話題,也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我以為,“真語文”的概念是針對現(xiàn)行語文教學中“非語文”和“去語文”的因素太多而提出的,因而真語文的核心所在,就是一個“真”字。怎樣真呢?我想至少應(yīng)該包括真人、真知、真心、真學、真教這“五真”。從教的層面上說,教師要眼有真人,教有真心,授以真知,導以真法;從學的層面上說,學生要學以真知,盡以真心,學以真法,成以真人。要實現(xiàn)“五真”的語文教學,就要把語文當成語文、讓語文回歸語文,即返璞歸真,從根本上辨明語文之真諦。
語文之真諦何在?葉圣陶先生曾說過:“口頭為‘語,書面為‘文,文本于語,不可偏指,故合言之?!盵1]在現(xiàn)代語文的百年發(fā)展過程中,雖也有另說,但大多與葉老之說相去不遠,這些前人論斷,充分表明語文的本質(zhì)屬性乃是語言。無論是從前所稱之“國文”“國語”,還是現(xiàn)在所稱的“語文”,其著眼點都始終沒有脫離過這一屬性。故徐林祥先生說,無論是以“語文”作為課程名稱,還是以“語文”作為教材名稱,其基本思想似乎都可以明確表述為:“語文”即“語言”,包括“口頭語言”(語)和“書面語言”(文)。[2]因而,我們今天討論真語文,絕不可回避語言的問題??v然語文源于生活,表達生活,其內(nèi)涵和外延與生活相等,縱然語文有其獨特的表意體系、豐富的情感意蘊與厚重的文化內(nèi)涵,但語文的基本構(gòu)成元素卻從來都是語言文字。落實了語言文字的問題,真語文便落地生根了。
而語言文字的東西,人們向來都是依靠自覺的認知方式獲取與運用的。
這里的自覺,主要是指自己感覺、自會察覺、自主品覺、自可悟覺、自能醒覺等意思。此義源于《說文》:“覺,從見,學省聲,寐也?!奔础靶涯慷形?、心寐而有覺”之意。
生活中,人們對于語言文字,總是通過自覺而實現(xiàn)認知、理解、賞析、評鑒以及溝通和交流。人們閱讀生活的方式,包括對語文的“閱讀”,原本就伴隨著自覺的認知心理活動,也就是說,語文學習本身實質(zhì)上就是一種自覺的行為。字詞句篇,按照不同規(guī)則組合的語言文字,表達著不同的含義與意蘊,傳遞著不同的思想與情感。即便是同樣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一段文章,不同的人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解讀。譬如“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的動感與遠闊,“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恢宏與絢麗,“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中“脈脈”一詞的神韻與情蘊,“在一片平靜的好似綠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駛向遠處”中蘊藏的家庭溫馨渴望,“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中睹物思人的傷感之情……凡語文者,無有不自覺而得之。
語文的教與學原本就應(yīng)該回歸人的認識論層面,讓學生自感自悟、自品自覺,這是由語文的本質(zhì)屬性所決定的。筆者曾在《語文建設(shè)》2013年1期中讀到一篇文章,文中記錄了一節(jié)公開課結(jié)束后的一個片段:
這次活動中,主持人在最后一節(jié)課結(jié)束時隨機采訪了一個學生。給我的印象很深刻。
主持人:你希望老師怎樣上語文課?
學生:希望老師能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不喜歡老師講給我們聽?!盵3]
顯然,在學生的心目中,真語文就是“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教師的解讀再精彩,再到位,也不能替代學生的自覺所獲。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中心和主體,對教師而言,真語文就是要讓學生擁有一顆真心,親歷一段真學,獲得一份真知,陶冶一片真情,開啟一個真思。教師只有引導學生充分自覺,學生才能在與語文的對話和交流中尋幽覽勝,分享人類豐富的文化成果。所以說,真語文應(yīng)當是讓學生自覺的,也就是學生內(nèi)心渴望的“讓我們自己讀書、自己思考”。
二、課堂教與學的自覺
真語文的源泉在生活,真語文的靶場在課堂,真語文的課堂應(yīng)該是一個能讓學生自覺的場所。在這里,學生充分地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動手寫、動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在自覺的活動中迸發(fā)天性,發(fā)揮靈性,張揚個性……
著名特級教師孫雙金在教學《贈汪倫》一詩時,先由“千里桃花,萬家酒店”的故事娓娓道來,營造出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情感意境,接著面對踏歌前來送行的“汪倫”(一名學生),“李白”(孫老師)倏地抬腳上前,跨到“岸上”,激動地握著“汪倫”的手,脫口而出——學生們此時已完全沉浸在這課堂的情境中,也自覺而齊聲地吟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當學生初步感知《贈汪倫》詩意后,孫老師話鋒一轉(zhuǎn):“為什么汪倫早不送晚不送,偏偏要在李白坐上船‘將欲行的時候來送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展開了熱烈的小組討論,答案可謂異彩紛呈:
生:可能汪倫出去買酒了,李白怕汪倫傷心,便不辭而別;汪倫回來沒有見到李白,估計李白剛走,就趕緊來送行了。
生:也可能已經(jīng)在汪倫家里告別過了,但汪倫想到李白喜歡喝酒,就又提著酒壺踏歌而來再送一程,希望友誼深厚久長。
生:他們兩人原不在一起,汪倫一聽別人說李白走了,就匆匆踏歌趕來送行。
生:汪倫是故意晚來,想給李白一個驚喜……
師:大家說得都非常好……無論是什么原因,都說明李白和汪倫友情深厚,水深千尺。[4]
身處這樣的課堂情境中,每個學生都調(diào)動起自己的知識儲備和經(jīng)驗積累,運用自己獨特的認知方式思考著。汪倫踏歌送行的各種理由、各種情形,在學生眼里、心中都顯得合情合理,學生的情感與個性也得以充分地彰顯。正如孫老師課后所說:“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在讓學生自覺體驗的過程中,去思考,去選擇,去嘗試,去探索……自然而然地會使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fā)、能力得到培養(yǎng)、情感得到陶冶、人格得到提升?!盵5]
三、課外思與練的自覺
語文學習的大舞臺在生活,在課外的語文天地,不論是語文運用訓練、寫作實踐,還是閱讀訓練、創(chuàng)新實踐,行為自身都貫穿著自覺的意識與自覺的策略。譬如聆聽講座、參觀景點、觀看電影、美文朗誦……不同的學生,會因其自覺的不同,收獲到不盡相同的結(jié)果,而通過對話與交流,又會產(chǎn)生新的自覺收獲。
著名特級教師竇桂梅在教學《麻雀》一文的課終,特意布置了兩項作業(yè):
1.帶著對課文的感受選讀屠格涅夫《獵人筆記》等其他作品,更深透地理解《麻雀》一文蘊含的主題及作家的創(chuàng)作傾向,深入體會作品中人道主義和民主思想的表現(xiàn)。
2.結(jié)合自己的閱讀感受,思考今后如何用同情之心、仁愛之心等去感染人、影響人、教育人,從而成為一個富有激情的對生活充滿愛心的人,把真善美作為人生追求的主題。[6]
不難看出,竇桂梅老師的這兩項語文實踐作業(yè),意在關(guān)注學生人文精神的發(fā)展,做到用教材教人,發(fā)揮文本對學生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學生要完成這樣的作業(yè),無疑要踐行一段獨立閱讀、自主感悟、親身實踐的自覺心路歷程。
為了引領(lǐng)學生體驗自覺的語文生活,筆者也曾嘗試讓學生通過微信等方式給長輩、老師、同學表達祝福,或原創(chuàng)春聯(lián)體驗中華民族節(jié)日祝福語言之豐富內(nèi)涵,為課文人物寫頒獎詞模擬頒獎盛典,甚至放手讓學習小組分工合作編寫“新潮語文”課本,即參照現(xiàn)行教材的形式,更新語文課本的內(nèi)容,精心選擇時尚、新穎、高雅、實用的素材,編寫課文。于是,流行歌詞、照片故事、微博、小品廣告、卡通漫畫、魔術(shù)鑒賞、徽標圖案、娛樂時文、QQ聊天記錄以及微電影等等,都被學生們編進了新潮語文課本,令人耳目一新。
綜上所述,語文的本質(zhì)是語言,無論是教師的教,還是學生的學,都是為了提升自覺語文的境界,而且都必然伴隨著自覺的認知心理活動。因此,真語文離不開自覺,甚至可以說,真語文就是一門自覺的藝術(shù),它啟迪我們:讓語文還原自覺,讓學生自覺語文。
參考文獻
[1]葉圣陶.葉圣陶語文教育論集[M].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138.
[2]徐林祥.“語文就是語言”——重溫葉圣陶先生關(guān)于“語文”含義的論述[J].語文教學通訊·小學刊,2008(3C).
[3]毛云.真語文的“四不講”[J].語文建設(shè),2013(1).
[4][5]雷玲主編.好課是這樣煉成的——品讀名師經(jīng)典課堂(語文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27-31.
[6]周成平主編.中國著名特級教師課堂魅力經(jīng)典解讀[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