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耕
打城戲又稱法事戲、和尚戲、師公戲,是在閩南民間宗教超度儀式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起來的民間戲曲?!按虺恰钡淖诮虄x式分為兩種:一是“打天堂城”,主要是由道士表演芭蕉大王巡視枉死城,釋放屈死冤魂的故事;二是“打地下城”,由和尚表演地藏王打開鬼門關(guān),放出無辜冤鬼的故事。這種儀式通常是在和尚、道士打醮拜懺圓滿最后一天的三更時分舉行。地點一般在廣場上,參插著各種雜耍,如弄鈸、高蹺、過刀山、跳桌子、丟包子等小節(jié)目。表演時不穿戲服,而是穿僧道的衣服。后來為討好圍觀儀式的觀眾,使儀式更具人氣和熱鬧,從《目連救母》中摘取《白猿搶經(jīng)》、《打地下城》、《雙挑》等小段進行表演。其音樂曲調(diào)是以道情和佛曲為主。道情調(diào)有“大迓鼓”、“鬼摻沙”、“兩頭翻”、“水底魚”等;佛曲有“南海贊”、“普庵咒”、“大箴言”等。道士使用的樂器比較豐富,有銅鐘、草鑼、鈸、雙鈴、小鑼鼓等。和尚使用的樂器比較簡單,只有木魚、鐘、木板、拍等幾種。
不晚于明末萬歷、崇禎年間,出現(xiàn)宗教法事與戲劇性表演的混雜形式;清乾隆至道光時期,打城戲基本成型。清道光年間,打城表演跳出了宗教儀式的圈子,開始在閩南廣大城鄉(xiāng)搭臺演出?,F(xiàn)今所知最早的戲班是清咸豐十年(1860年)由晉江小興源村道士吳永吟、吳永燎等人組建的“興源班”,長期活躍于晉江、石獅一帶的鄉(xiāng)村法事中。到了清末同治、光緒年間,打城戲就已經(jīng)基本活躍在閩南大地上了。林紓在《畏廬瑣記·泉郡人喪禮》中最早提及“和尚戲”在閩南的流行情況。
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泉州開元寺和尚超塵與圓明組建“開元班”。后來由于圓明與超塵意見不一,各自分開組班。超塵主持原班,稱“大開元”班;圓明則拉大開元班中的幾個主要演員,在開元寺附近招收一些青少年學(xué)藝,擴大演出陣容,于1920年另立“小開元”班。晉江民間神佛誕辰或婚喪喜慶,都爭聘小開元班演出,班子從十幾人擴大到40人左右,逐步由半專業(yè)化轉(zhuǎn)變?yōu)閷I(yè)化。大開元班則因缺乏主要演員,又不善于經(jīng)營,藝術(shù)衰退,業(yè)務(wù)蕭條,不久自行解散,部分演員加入“小開元”班。
1920年,繼承“興源班”衣缽的“小興源”班成立,形成“小開元”與“小興源”爭勝的局面?!靶¢_元”班流行于泉州、惠安、南安及晉江部分鄉(xiāng)鎮(zhèn)。因小開元班主是和尚,故稱“和尚戲”。“小興源”班流行于晉江縣的石獅、東石、英林等地,因班主是道士,故稱“師公戲”。20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打城戲進入鼎盛期,又先后有南安洪瀨鎮(zhèn)的“小協(xié)元”班和晉江永寧縣的“小榮華”班等打城戲班成立。 20世紀五十年代全省戲曲劇種調(diào)查后,始統(tǒng)稱“打城戲”。
打城戲大量吸收傀儡戲、梨園戲、高甲戲和京劇的藝術(shù)營養(yǎng)。音樂曲調(diào)在原先道情、佛曲的基礎(chǔ)上,大量吸收了木偶戲的曲調(diào),科步、身段等表演藝術(shù)也開始模仿提線木偶。樂器有大噯、小噯、橫笛、琵琶、洞簫、南鼓、南鈸、南碗鑼、南拍鼓等。
同時,在原有的宗教劇目基礎(chǔ)上,打城戲也發(fā)展出豐富的劇目內(nèi)容,主要以宗教劇、神話劇和歷史俠義劇為主。最具代表性的是《目連救母》,另有《倒銅旗》、《五臺進香》、《界牌關(guān)》、《大八義》、《小五義》、《濟公傳》、《少林寺》等。打城戲道白、科步深受傀儡戲影響而帶有深厚的提線傀儡戲風(fēng)格。文戲吸收梨園戲、高甲戲表演藝術(shù)特征。武戲則獨樹一幟,融合閩南少林武術(shù)與京劇武打為一體,跌撲雜技和少林拳套層出不窮,為其他劇種所莫及,尤以猴戲著稱。名演員曾火成所扮演的孫悟空,形象逼真,武技獨絕,被譽為“閩南猴王”。
新中國成立后,打城戲得到扶植和恢復(fù)。1952年泉州組建泉音技術(shù)劇團,當時演員有三十多人。1960年,劇團正式批準為國營泉州市打城戲劇團,曾改編、整理、演出了古裝戲《少林寺》、《大鬧天宮》、《火焰山》、《鄭成功》和新編歷史劇《李卓吾》、《李九我》等。
“文革”期間,劇團被解散,藝人相繼衰老去世,所有資料被付之一炬。
八十年代末打城戲一度復(fù)蘇,1990年,由吳天乙獨力組建民營打城戲劇團,命名“泉州市天乙打城戲劇團”,并獲邀請出國和赴臺演出,皆深受好評。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各方面原因,吳天乙劇團于2007年底正式宣告停演。
2008年打城戲入選國家非遺名錄,政府、民間、學(xué)者聯(lián)手開展打城戲的拯救保護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