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剛
“七一”前后,筆者細讀作家王學智發(fā)表在2012年《海外文摘》(文學版)第1期上的長篇小說《華陽風云》,該作品在上海舉辦的第七屆海內(nèi)外華語文學筆會獲得了長篇小說獎。
這篇紀實性文學體裁的作品是一部中國革命斗爭史和戰(zhàn)斗史的縮影。作家用章回小說手法描寫故事生動明了,章章相接,主題突出總覽小節(jié),充分展示了古鎮(zhèn)華陽1933年冬天至1949年12月上旬風起云涌的滄桑巨變。全文四十九章從不同的角度描寫了一大批革命的熱血青年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針鋒相對而歷盡艱難困苦的斗爭場面,華陽游擊隊﹑紅二十五軍及中國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戰(zhàn)斗的精彩片段,展現(xiàn)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可歌可泣動人的英雄事跡,是一部發(fā)生在中國陜南第二次中國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史的光輝寫照,更是一部描寫華陽革命史、斗爭史、山水風光、風土人情的紅色經(jīng)典,它閃爍著燦爛的歷史光芒,讀起來耐人尋味,令人深??!
巍巍秦嶺山脈綿延1600公里,山勢西高東低,在陜西境內(nèi)東起潼關(guān),西至寶雞。將陜西分成陜南﹑關(guān)中﹑陜北,號稱“三秦大地”,乃大秦帝國的發(fā)祥地;洋縣華陽猶如鑲嵌在秦嶺南麓腹地的一顆璀璨明珠,這里山水秀美,土地肥沃,但是這里也是古今兵家必爭的軍事要塞。長篇小說《華陽風云》就是在這塊風水寶地上曾經(jīng)發(fā)生的故事的再現(xiàn),作家開門見山直入主題,觸景生情,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中敘述著一個個經(jīng)典故事……
作家在描述張浪達負傷后參加了紅二十五軍七十四師被送往延安醫(yī)院治療時,恰逢延安的春天來了,更以特殊的手法描寫陜北的春景:“陜北高原那蜿蜒的丘陵荒山漸漸有了春的氣息……延安的醫(yī)院里那幾棵把頭伸向墻外的杏樹開滿了粉紅色的花,遠遠就聞到了花香味。”不難看出作家總是把自然環(huán)境與人的政治環(huán)境聯(lián)系在一起寫作,其感染力更強。
作家筆下有“方志敏式”的人物:席中瑤、梁尚義、李茂林、鄭志清,有劉胡蘭形象的沈紅英,《紅星閃閃》中“潘冬子式”的蒲海水等烈士,在她們身上體現(xiàn)了革命者的人生觀、價值觀,他們的靈魂化作了金星永遠照耀長空,他們的精神化作了秦嶺永遠巍峨挺拔。
而革命的反面人物叛徒張林強、楊士楷、周崇寶等人被孫鴻成他們處死,不但堅定了革命志向,純潔了革命隊伍,弘揚了革命正氣,而且證明一切危害人民利益的叛徒和敗類終將會遺臭萬年,萬人唾棄,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如今的華陽古鎮(zhèn),已是紅色之旅的4A級名勝景點,當年的紅二十五軍司令部舊址和革命烈士紀念碑名垂青史,成為后人們緬懷革命先烈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長篇小說《華陽風云》便是為革命先烈們著書立傳的最好史料見證。
責任編輯:趙波
海外文摘·文學版2013年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