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凌晨3時許,李瑞然先生在廣州逝世,享年90歲。與鉤機賽跑,搶拍廣州20年!這個被譽為“見證廣州拆遷最多并留下最真實最詳盡記錄最多的人”,為廣州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城市記憶。
李瑞然,廣州市98中學退休美術教師,身居廣州57年,對羊城“滲透血脈的情感”使他自1994年始,專門用相機記錄廣州建立“國際大都市”——在推土機中被重新塑造前后的容顏,特別是拍攝廣州即將消失的城市風貌。《羊城晚報》記者張演欽曾幾次采訪李瑞然老人。李瑞然說過:陽光燦爛的時候,不要找我!因為,陽光燦爛的時候或不下雨的時候,他總是在路上。他穿梭各建筑工地、大街小巷間———拍攝歷史原貌、拆遷瓦礫、居民搬遷、新修建筑。20年拍攝2萬多張照片,李瑞然用相機撰寫著廣州拆遷史,被影友稱為“掃街元祖”。
李瑞然老人所拍,無論遠近。大學城建設前,交通極為不便,去一趟要兩三個鐘頭。在碼頭搭船,一小時才一班,過了就得再等一個小時。但李瑞然去了30多次!如今他留下來的小谷圍的照片,幾乎塞滿了一個書柜,彌足珍貴。
人們發(fā)現(xiàn),李瑞然的拍攝角度非常多。如拍北齋,拆之前綠樹成蔭,拆第一片瓦,拆了一半,全部拆掉成為一片平地,游人來合影留念,北齋的院子,北齋的墻體,規(guī)劃圖,建設單位,現(xiàn)場負責人,審批內容,發(fā)證日期……全部都有。北齋,他一共去了六次!“有個拆遷現(xiàn)場,去遲了兩個鐘頭,拆完了,剩下廢墟一堆。”李瑞然遂和眼前的鉤機合了個照,完了,把上面的磚頭拍下來。
一部相機,加上袋子里的一壺水、一瓶八寶粥,李瑞然就這么跑一整天。他所有的退休金幾乎都花在了拍照上。李瑞然曾經對記者說,這主要是為保留廣州的歷史。一拆就沒有了,不照下來,子孫后代都不知道老廣州是什么樣子了……
“他是我們心中的街坊英雄,難得的是他那份熱愛與堅守。”駱女士回憶起去年春節(jié)時陪老人去西湖路逛花市的情景。那時老人坐在輪椅上,還不忘捧著相機在手上。整整兩個多小時,老人一句話都沒有說,一直堅持著用還能活動的一只手托著相機,拍著花市的景象。大家怕他累,幫他拿開相機時,他整個人愣住了,似乎知道這是最后一次用自己心愛的相機拍攝了。
2008年,他在媒體和熱心人的幫助下舉辦了轟動一時的攝影展覽《老城·老人·生命的回憶》,其后把拍攝的照片全部捐獻給廣州檔案館。當時,檔案館用了兩輛卡車才運走所有的照片。
“父親有個遺愿,就是希望能夠再開一次個人攝影展?!辈〈睬暗膬鹤永钜渍f。
熱議銳評:民間對城市化帶來的代價和痛楚是非常清楚的,可是大部分人除了扼腕嘆息和懷舊一番,很難有太多為文化保育挺身而出的群體沖動。集體沉默的結果,必然導致民間社會過度纖弱、鉤機能量過度強大的失衡。李瑞然本不該是個孤立的角色,而是公民社會的共識。可當人們把李瑞然當做一個符號,恰恰證明了民間聲音的虛弱。當大部分人都失去了堅持,只剩下諸如拇指妹、舉牌哥和雷闖這些被圍觀一時的角色。正如此,李瑞然彰顯的社會價值遠遠超過了攝影的層面,“與鉤機賽跑”的李瑞然是公民社會的一面鏡子。(知遇,《羊城晚報》)
話題拓展:熱愛與堅守;記錄與思想;堅持的力量;與時間賽跑;一生最好的作品;生命的記憶;留給歷史;公民意識;心目中的英雄;感激有你;你讓誰汗顏……
(來源:《羊城晚報》、《新快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