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遼清
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課堂教學是教師組織、引導、參與和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雙邊活動,其中,教師的“導”起著關鍵作用。而“導”,很大程度上得靠設疑提問來實現(xiàn),提問是教師最重要的語言活動,是教師所有教學技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師教學水平的一個體現(xiàn)。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運用得好,能幫助學生走進新課程,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能開發(fā)學生潛能,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優(yōu)化教學效果,從本質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一、課堂提問誤區(qū)產(chǎn)生的原因
筆者遺憾地發(fā)現(xiàn),許多課堂提問存在不少誤區(qū),不少學生對很多提問無動于衷?追根溯源,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教師生本觀念弱?!敖處焼枴保皩W生答”的傳統(tǒng)教學觀念根深蒂固,“以人為本”的新理念未能趕走傳統(tǒng)觀念。教師在備課時自己已把問題想得很細,在教案上列得清清楚楚,教學以教案為準,不敢越雷池半步。即使有一個“質疑問難”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只是做做樣子,走走過場,提問的權利牢牢掌握在教師手中,教師只是與文本對話,把教學的主體放置一邊,不去深入了解學生,不知學生之疑難,不知學生之思維,提問抽象空泛,缺乏啟發(fā)性,因而學生對教學活動的參與比較膚淺和被動,學生的自主性、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不能被調動。
2. 教師底蘊技能差。新世紀的知識結構可分為三種類型,即寬而不深的橫式結構,深而不寬的縱式結構和既深且寬的T式結構。對于教師而言,則要求具備T式結構,既要有橫向知識,又要有縱向知識,但現(xiàn)實表明,現(xiàn)階段語文教師的文化知識面很窄,凡是教學中涉及了文學以外的或更深入的內容,教者都免不了“敬而遠之”。毫無生發(fā)開去的膽量,生怕節(jié)外生枝,擔心學生貿(mào)然提問,打亂自己的教學步驟,耽誤時間,無法控制。究其原因,教師工作任務重,空閑時間缺乏,交流學習機會少,因而掌握的教學技藝難以達到很高水平。有些教師提出問題像扔石頭硬梆梆地丟給學生,不知如何鋪設一條啟發(fā)之路,讓學生打開思維之門;對于學生的回答,不知如何巧妙地有區(qū)別地評點,讓學生有更大的收獲。
以上這些做法,嚴重挫傷了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限制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使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優(yōu)勢得不到體現(xiàn),導致的后果令人擔憂。有鑒于上述種種后果,為了達到“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充分體現(xiàn)課堂提問這一教學方法的科學性與有效性,必須深入了解學生,更新傳統(tǒng)觀念,提高業(yè)務修養(yǎng)。
二、課堂提問教學的對策
1. 激發(fā)學生的質疑意識,讓學生敢問、多問。教師既要給出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和“說自己話”的權利,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腦袋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驗,用自己的嘴巴去表達,獲得自我滿足,還要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善于捕捉學生星星點點的智慧火花,并適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使他們時時處處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和創(chuàng)造的樂趣。這就是建立生本觀念,平等原則對待學生,這樣就能提高學生的勇氣和信心,以創(chuàng)造最佳學習情緒
2. 旁敲側擊,善于啟發(fā)。在整體把握全篇的基礎上,注重前后知識點的聯(lián)系,巧設問題,吸引學生。有意識地把設問的過程當作開啟學生思路的過程,激活他們思維的靈性。在學生思路梗塞時巧言啟發(fā),在對立或矛盾中誘其比較,站在新的角度,新的層面鍛煉學生的思考力,使他們思維向縱深拓展,感受到思考的樂趣。
3. 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一個難的大問題,可以科學地分解為幾個容易的小問題,步步誘導,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解決難題。設問要結合學生年齡、研習課題、能力實際,使他們回答問題時可望又可及,既不因為問題過難而使學生望而卻步,甚至挫傷學生思考和回答題的積極性,也不因為問題過簡單而使學生驕傲自滿,思維惰性滋生,這樣對于他們素質的提高毫無價值,有序地結合問題,有助于理解和正確利用知識,培養(yǎng)思維的邏輯性,又避免了語文教學雜亂零散的弊病。
4. 適時設問,隨機應變。設問的目的在于解決疑難,而不是把學生問倒,更不是作為花絮點綴課堂,創(chuàng)設“學生活動”的形式。是否適時發(fā)問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過早發(fā)問,造成氣氛緊張,學生內心茫然,容易造成課堂冷場;過晚發(fā)問,學生勿需思考就能對答如流,使問題成為“瞎子戴眼鏡,多余的圈圈”,毫無所值。
此外,還要善于根據(jù)實際情況,調整問題的難度,切入的角度,提問的方式,以把握知識要點,訓練重點和教學進程。
責任編輯 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