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信賢
都說澳門是彈丸之地,街道亦是“羊腸小道”。近些年來,車輛和行人越來越多,連遊客也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澳門的擁擠。對於本地居民來說,電單車相比私家車便宜不少,車位也容易找,自然成了他們出行的首要選擇。政府交通管理部門似乎也對電單車的增加持默許的態(tài)度,亦有團體站出來呼籲取消電單車咪表,甚至提出要求週末免費停車。
事實上,澳門政府究竟有否意識到現(xiàn)時私家車和電單車的不斷增加,給本已逹到臨界點的城市交通帶來多大的隱患?一個私家車位動輒上百萬,一輛日產(chǎn)私家車才十多萬,這是不是本末倒置?而每天在澳門公路網(wǎng)和街邊停泊的電單車早已超過十多萬輛。難怪,外地來澳的朋友總戲稱:澳門是一座露天的停車場。
澳門街道窄,更應該發(fā)展的是大眾公共交通,除了進一步完善公交巴士服務,加快已上馬的輕軌運輸系統(tǒng)建設,也是澳門城市交通的重點。前段時間媒體曝出的“巴士門”事件,真是令人非常震驚,一是作為澳門城市交通的巴士公司還會有這麼多問題;二來,政府部門如此的管理能力更是讓人費解。對於我們普通市民來說,不管巴士公司與政府之間出現(xiàn)了什麼樣的問題,我們只希望看到的是一個方便市民出行、暢通又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統(tǒng),而不是現(xiàn)時公交不力,私家車、電單車和巴士相互搶車道的亂像。此外,也希望交通管理部門能夠長遠規(guī)劃澳門的私家車和電單車增長的數(shù)目以及更好地推動澳門巴士服務質(zhì)素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