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雁
摘要:學習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活動朝向某一目標的內部動力。合理學習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非合理的學習動機會阻礙學生學習英語。同時,本文指出教師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寓教于樂,鼓勵式評價方式,增強學生信心;布置難度適中的任務,降低學生焦慮;引導學生正確地歸因,堅持努力;重視英語學習的價值,強化動機,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動機,從而實現有效教學。
關鍵詞:有效 英語教師 學習動機
一、引言
學習動機是指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內部動力,是激勵和指引學生進行學習的一種需要。教育實踐表明,英語學習動機推動著英語學習,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堅持不懈地學習英語。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激發(fā)和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學習動機意義深遠。
然而,如今應試教育仍然盛行。大量外語學習者為了應試而被動地學習外語的現象普遍存在。一旦目標達成,這些學習者的學習的熱情就消退。這對于學習者長遠地英語學習和真正地掌握好英語這門外語相當不利。為了更有效的教育,教師們采取措施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內在動機,從而促進學習者英語能力長遠發(fā)展顯得尤為重要。
二、學習動機的分類
(一)工具型動機和融入型動機
目前,國外心理學家將二語習得動機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
Gardner&Lambea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提出了融入型動機(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動機(finstrumental motivation)。融入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對目的語社團文化想有所了解或存有特殊興趣,希望與之交往或期望融人該杜團的社會生活。而工具型動機是指學習者學外語的目的在于獲得經濟實惠或其他好處。比如:通過考試、獲得獎勵等。[4]
(二)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
Deci 和 Ryan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出發(fā),將動機分為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motivation)。內在動機是指由個體內在的需要引起的動機。比如:學生對英美文化感興趣、對英語發(fā)音的喜愛等。而外在動機則是指個體由外部誘因引起的動機。如某些學生為了得到父母獎勵而努力學習,從事學習活動的動機不在學習任務本身,而是在學習活動之外。[5]
三、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重要意義
(一)合理學習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
合理的學習動機能激發(fā)和維持學習者學習英語。動機越強,努力越大,熱情越高。根據信息加工理論,合理的學習動機能提高信息加工的水平。具有合理學習動機的學生注意力更集中,而注意在獲取信息以進入工作記憶與長時記憶中起到關鍵作用。[9]這將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研究還表明,具有學習動機的學生更傾向于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力求理解所學的內容,而不是在機械的水平上進行學習。
而且,合理的學習動機還決定了何種結果可以得到強化。如果學習者在學習上取得成就動機,則成功了他們會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一旦失敗,他們會認為自己是采取了不合適的策略,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他們會更加努力地去完成任務。[3]即,具有合理學習動機的學生會因為取得好成績而繼續(xù)努力學習,爭取更好的成績;同時也會失敗而更換策略更加努力學習。最終,合理的學習動機改善了學習者的學習行為,促進學習者不斷地提高英語學習能力。
(二)非合理的學習動機會阻礙學生學習英語。
眾所周知,學習動機和學習效果之間有著相互制約的關系。在一般情況下,英語學習動機水平增加,學習效果也會提高。但是,動機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動機水平超過一定限度,學習效果反而更差。 根據耶克斯——多德森(Dodson)定律,中等程度的動機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學習效果的提高。同時,最佳的動機激起水平與作業(yè)難度密切相關:任務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較高;任務難度中等,最佳動機激起水平也適中;任務越困難,最佳激起水平越低。[6]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們要注意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準確地評價任務的難易程度,并確定合理的目標和期望。而教師自身也應該對學生建立合理的期望,切勿過高要求學生,以免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削弱學生學習動機,阻礙學生學習英語。
四、激發(fā)學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策略
(一)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寓教于樂。
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知識的興趣,一個人一旦對某一問題產生興趣,那么他的努力會達到驚人的程度。[1]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們應該摒棄過去呆板無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寓教于樂,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喜愛上學習英語。每一篇英語課文里都包含了豐富的英美文化知識、習俗、思維方式。在備課時,教師們應充分挖掘課文的背景知識,拓展背景知識。通過生動有趣的課堂導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在課堂中,教師應多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等新教學法,多創(chuàng)設真實生活的語言情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中、表演中、競賽中學習。豐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能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學生在快樂中收獲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
(二)采取鼓勵式評價方式,增強信心。
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教學中.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句話或一個動作足以改變一個學生對英語的看法和興趣。心理學研究結果也表明,學習的外部信息反饋不僅可以調節(jié)學習的活動方式,而且可以強化學習動機,并對學習需要發(fā)揮激勵作用。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們要采取鼓勵式的評價方式。例如,課堂上有一個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聲音有點小,就評價說,“你回答得很好,如果聲音再大些就更好了?!蓖ㄟ^類似的鼓勵式的評價,滿足學生渴望得到認可和理解的心理需求,讓學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從而激發(fā)和維持學生學習的熱情,增強信心,強化學習動機。
(三)布置難度適中的任務,降低焦慮。
班杜拉認為,只有當人們勝任某些活動、認為自己在這些方面是有能力的,才會產生對這些活動的內在動機。在英語教學中,教師的教學活動應該符合“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布置難度適中的任務,引起學生渴望完成任務的愿望,并且使得學生通過努力能完成任務,體驗到學習的快樂,順利獲得自我效能感,逐漸培養(yǎng)起外語學習的興趣。比如:在英語課堂問答活動中,難度低的問題讓成績落后的學生回答,而難度大的問題讓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回答,讓學生們都能通過思考而完成任務,從而肯定自己的價值。若是教師布置的任務難度過低,會無法激起學生挑戰(zhàn)任務的欲望,從而降低學習動機,若是教師布置的任務難度過高,又會引起學生焦慮,從而影響學習的興趣,降低學習動機。因而,難度適中的任務最佳。
(四)引導學生正確地歸因,堅持努力。
美國心理學家伯納德·韋納(B.Weiner,1974)認為,人們對行為成敗原因的分析可歸納為以下六個原因:能力、努力、任務難度、運氣、身心狀態(tài)和其它因素。并且,按各因素的性質,可以納入以下三個向度之內:控制點、穩(wěn)定性和可控性。即當事人認為其成敗因素的來源是否是自己可以控制的、穩(wěn)定的和能否由個人意愿所決定。人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后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7]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正確地歸因。當外語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成績落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地面對失敗,將失敗的原因歸納為努力程度不夠,并使其認識到這次失敗通過日后的更加努力的學習是改變的,鼓勵其繼續(xù)加油。而面對外語學習的佼佼者,教師們也需要引導其正確地歸因,鼓勵其將外語學習的成績視為努力學習的結果,引導其日后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引導學生將學習的成敗主要歸因于可控制的可改變的努力因素,有利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勝不驕、敗不妥的習慣,保持其英語學習的熱情。
(五)重視英語學習的價值,強化動機。
奧蘇貝爾指出,內部動機對學習的推動作用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和持久性,在課堂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外部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也是不可缺少的。[8]凱恩也發(fā)現,深層意義是內部動機的核心部分,正是它們引導著我們去判定我們愿意做什么事。[2]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們應該讓學習者認識到學習外語同時具有實用價值和內在價值。英語作為一門基礎學科,學習者掌握好它,可以在考試中獲得好成績,可以更好地找工作。同時,如今經濟全球化,各國間聯系日益密切。經濟貿易、先進的科學技術信息、前沿的文化等,大部分是以英語作為載體。英語作為世界的通用語,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們應在教學中教學生欣賞英語,運用英語,讓學生喜愛上英語,把學習好英語當作個人修養(yǎng),持續(xù)不斷地學習它。
五、結束語
綜述所述,英語學習動機有利于促進學習者英語學習能力的提高。激發(fā)與培養(yǎng)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具有重要意義。這需要教師們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探索教學方法,改善評價方式,進行教學反思,不斷地提高教學能力,實現有效教學,成為有效教師。
參考文獻:
[1]陳旭遠.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3.
[2] DonnaWalkerTileston.讓學生都愛學習 激發(fā)學習動機的策略[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12,14.
[3][4][5]高一虹.中國大學生英語學習社會心理 學習動機與自我認同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2):20-21.
[6]林海亮,楊光海.教育心理學為了學和教的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5.
[7]王振宏.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與應用[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8]王有智.學習心理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