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茜
【摘要】在多年教學AP微觀/宏觀經(jīng)濟學的過程中,筆者注意到很多學生不是學不會而是不會學,現(xiàn)在有很多高中老師也缺乏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的意識,只是在課堂內外狠抓學生的成績。結果造成低分的考生越來越邊緣化,既得不到老師的關注,也喪失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筆者想借助這篇文章中談談如何幫助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并討論一些常見的關于學習技能的話題。
【關鍵詞】自主式學習 AP項目 注意力 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08-0025-02
當今, 很多國內教育工作者都意識到這樣一個問題——國內的大部分高中畢業(yè)生在進入大學時不能很好地適應大學課堂。很多學生尤其是正在準備去國外念大學的人,都常來向我抱怨說高中與大學之間似乎存在著一個很高的臺階,以至于到了大學都不知道該怎么學習了。這種問題的出現(xiàn)其根本主要是因為學生在高中階段,特別是在高二及高三時,不僅沒有在學業(yè)上做好進入大學深造的準備,甚至也沒有機會鍛煉出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能。因此,很多大一新生因為他們剛剛脫離了高中“被動式學習”的環(huán)境,一方面感覺在大學學習的課程內容與高中的基礎課程差距較大,另一方面又因為缺乏“自主式學習”的能力,而遲遲無法趕上課程進度。造成的結果就是國內很多大學生渾渾噩噩地出了大學卻抱怨沒學到什么東西,而去國外上大學的學生則更加糟糕,既無法融入另一種文化氛圍,又聽不懂教授講的內容,自暴自棄者甚多。事實上,這些為完成大學學業(yè)所做的準備工作及好的學習方法的培養(yǎng),正是廣大高中教育工作者需要關心的問題。在這篇論文中,筆者將詳細闡述如何從學業(yè)上來做好高中與大學課堂的完美銜接,以及通過糾正常見的一些錯誤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技巧來說明高中教師應如何在課堂內外指導學生養(yǎng)成“自主式學習”的習慣。
一、學業(yè)準備
目前安生在各個合作學校積極推廣AP課程,很多學生及家長對該課程并不十分了解。實際上,筆者2012年在美國幾所中學考察期間,發(fā)現(xiàn)AP課程在美國高中已是非常普及。下面我將對該項目做一個詳細的介紹。
AP(Advanced Placement) level program是美國相當多的高中為他們已經(jīng)完成高中課程并積極想要學習大學課程的學生準備的大學先修課程。該項目起始于1955年,在提供課程學習結束后,美國大學委員會會在每年的5月上旬為修課的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格考試。當考生考到3分及3分以上的成績后(滿分為5分),可以根據(jù)他們所申請的學校的要求預先抵用部分大學學分。同時這些學分不僅適用于美國的大學,也被全球超過40個國家的大學承認?,F(xiàn)如今學生可以進修的AP課程有37門之多,涉及諸如環(huán)境科學,寫作,微觀/宏觀經(jīng)濟學等。學生不僅可以繼續(xù)深造部分高中課程,也可以通過學習AP課程來確定自己未來大學的研究方向。
根據(jù)美國教育部一份1999年正對University of Texas和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研究顯示,在高中時參加AP課程并取得及格(3分及3分以上)的學生比未參加AP課程的學生更能很好地完成大學學業(yè)并用更少的時間畢業(yè)。而2005年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Accountability (NCEA)的一項研究也顯示前者比后者在大學中更具有競爭力。基于以上原因及筆者親身的教學經(jīng)歷,筆者相信AP課堂也將為更多的中國高中學生提供英才教育的體驗。
二、如何成為有效率的學生
在實際教學AP微觀/宏觀經(jīng)濟學多年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盡管剛開始想要學習,有學習的主動積極性,但卻因為糟糕的考試成績逐漸喪失信心而無法堅持下去。換句話說,要想真正地在高中階段做好進入大學課堂的準備,要想真正完成AP課程,不僅要在心理上,而且還要在學習方法上,徹底將自己轉變成有效率的學習人。這一過程的轉變可以由教師來幫助指導完成。下面我將通過對一些常見的學習技能的誤區(qū)進行講解與糾正來解釋如何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
學生好的學習方法的形成常常來源于他們自身對于“如何才能學好”這一問題的探索所積累的經(jīng)驗以及教師的言傳身教。比方說,如果有學生因為提前預習過課本而能夠在課堂上回答出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而獲得表揚和肯定,學生自然就會記住預習對自己是有好處的,并逐漸養(yǎng)成預習的好習慣。但是不是所有的學習方法都能得到正確的引導。正確的方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反之,錯誤的學習方法卻會降低學習效率,最終影響知識的吸收與掌握。
常見的與課堂行為、自主學習有關的錯誤的學習方法如下:
1.“我可以在短時間內看完一本書?!?/p>
很多學生低估了完成作業(yè)和讀懂一本書所需的時間。曾經(jīng)有學生在課前對我說,“老師,昨天晚上我就預先看完了書上第七章有關“產(chǎn)品市場”的內容?!倍聦嵣夏?,通過課堂對該生的提問我發(fā)現(xiàn)該學生并沒能提前掌握任何相關的知識點。當我課下再次詢問該生后,才了解到他所說的“看完一章的內容”僅僅是讀了一遍黑體字的概念和重點,而并沒有仔細研讀概念的意思與詳細的案例分析。
當下,在繁重的學業(yè)壓力下,很多學生都誤認為當自己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作業(yè)或比別人花更少的時間看完一本書,就足以證明自己學習十分有“效率”。實際上,學習不僅沒有捷徑,也是一種“慢功夫”——學習也需要放慢腳步。經(jīng)過多年的教學體驗,筆者甚少在當天布置需要書寫超過半個小時的家庭作業(yè),但筆者會要求學生為作業(yè)預先計劃留出額外的時間來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學生可以在復習中獲得比第一次接觸這些知識點更多的體悟。當學生在復習時運用“康奈爾筆記法”來記錄的課堂筆記對課堂上所學過的知識點進行查漏補缺總結歸納再加工時,這些知識點教師就不用擔心只會停留在學生的書本上或還留在教師那里,而是真正進入到學生自己的腦袋里,變成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點。
2.“我覺得知識是由無數(shù)獨立的事實所組成的?!?/p>
Schommer - Aikins and Easter (2006)在研究中將學生的這一錯誤認知與學生糟糕的學習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這一錯誤認知正是來自于國內外各種教科書的誤導——它們一般在書中將定義或重要的概念在文中用黑體標示出來,或將概念列在文章旁邊的空白部分,或在每章結尾處列一張關鍵詞表。當學生為了能記住這些定義(是單純的記憶而不是理解)時,有些學生將這些定義寫在單詞卡上早起晚睡地背誦。部分教師甚至用抽背或默寫的方法來檢查學生記憶的程度。但研究顯示,這樣去做的學生非但不能記住這些定義,而且還會比別人考試成績更差。
關鍵原因就在于學生只將這些概念記憶成獨立的個體,并錯誤地以為知識就是由這些無數(shù)獨立的概念和定理組成的,而忽視了它們內在的聯(lián)系。筆者在測試學生對所學概念掌握的程度時,不僅僅測試他們是否能寫出每個概念的定義,更要求他們將每個概念的來龍去脈解釋清楚(可以用畫圖的形式表達出來),比方說,當教學經(jīng)濟學基礎概念時,筆者先由稀缺性(Scarcity)入手,表示資源只有在面對人類無窮欲望的前提下才顯得有限。因此這一問題帶出人們必須在日常生活及生產(chǎn)中做出選擇(choice)——選擇A或B。選擇A就意味著放棄了B。因此當選擇A時人們付出的代價就等同于選擇B的價值。所以經(jīng)濟學中將選擇B的價值定義為選擇A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
3.“我語文好,但我數(shù)學總學不好。我天生就不擅長數(shù)學?!?/p>
你是不是經(jīng)常會聽到學生說,“老師,我英語不好,我從小到大英語就一直不行?!焙芏鄬W生被大眾誤導為天生就擅長或不擅長某些學科,并以自己從小學到高中的學習成績?yōu)樽C,反復以此為借口,為自己失敗的成績脫罪。Dweck(2002)強調說那些相信自己天生不具備學好某門學科才能的學生恰恰在該學科上花的時間最少。也就是說面對接受失敗的學習結果與加倍努力學習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并給自己安上“天生沒有外語才能”的帽子。
筆者做過一個實驗。雖然經(jīng)濟學對所有中國高中學生來說都是一門嶄新的學科,但就在學習僅僅一個月后的一次小測試中,我發(fā)現(xiàn)同一個班的學生成績立馬分成了好、中、差三個層次。通過筆者細心觀察后發(fā)現(xiàn),取得高分的學生與取得低分的學生之間的差距主要來自于兩點:一是:是否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二是:是否花功夫花時間去學習的。而在這兩者之中后者制約成功的幾率往往高于前者。在繼續(xù)半個學期的觀察后,筆者又發(fā)現(xiàn)曾經(jīng)取得低分的考生逐漸減少了學習這門學科的時間,而曾經(jīng)取得高分的學生則一如既往。結果在期中考試中,高分考生自然還是考得很好,而低分考生仍然是原來那些學生。所以,每當有學生來跟我辯解說考試不好的原因是諸如“不擅長”等時,筆者都會告訴他們其實是他們不夠努力,所以,與其相信自己沒有學好英語/數(shù)學的能力,不如去思考“我應該怎樣特別努力、勤奮地去學習英語/數(shù)學”。在日本有個著名的0.99/1.01的法則——0.99365 = 0.03; 1.01365 = 37.8 ——是說只要你多努力一點點,最后就會形成巨大的力量;反之,只要你多偷懶一點點,最后就會變得毫無份量了。
4.“我可以在課堂上或自習時同時做好幾件事?!?/p>
當你細心觀察學生在課堂上或課堂下的表現(xiàn)時,不難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自認為同時能完成好幾件事。比如說,課上有的學生無法在整個45分鐘內集中注意力聽講。一段時間后,有人開始發(fā)呆睡覺,有人開始補做別的學科作業(yè)。這個問題在學生課下自習時變得尤為嚴重。由于缺乏監(jiān)管,在當今信息手段高科技化的時代,有的學生在寫作業(yè)的短短10分鐘內一會兒刷微博一會兒回短信,但卻自認為自己是多任務處理者。有研究顯示,分散的注意力對學習效果的影響甚大。
從心理學角度講,“注意”被定義為“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有選擇的集中”,這意味著注意不限于知覺。注意可以分為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無意注意也叫不隨意注意,它既沒有自覺的目的,也無須作意志的努力。學生對網(wǎng)絡的留戀就屬于一種無意注意,由于網(wǎng)絡的新鮮與娛樂性對人的大腦的刺激要大于學習這一單調而枯燥的工作,使得網(wǎng)絡和微博更容易成為學生注意的對象。
實際上,當學生自認為自己能夠游刃有余地處理多個事務時,微博或短信的時間已經(jīng)大大地占用了他們的學習時間,導致學生越來越難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最終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這就是為什么很多學生抱怨無法適應大學里一兩個小時的大課。對此,筆者采取了兩個辦法:其一,課堂上筆者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方法。每節(jié)課開頭10分鐘用來檢測上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并給出適當?shù)莫剟睿?,授課結束前5分鐘用來總結本節(jié)課的精華要點,中間實際教學的30分鐘或用于activity或用game的形式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的主動學習中去。其二,課后筆者指導學生自習時使用了一個學習鬧鐘——將鬧鐘設為25分鐘,在這25分鐘內隔絕一切來自外界和自身的干擾,每25分鐘的學習后設一個10分鐘的休息,并以此為一個循環(huán)。每完成四個循環(huán)獎勵自己20分鐘的休息時間,直到學習任務結束。通過設置這個學習鬧鐘,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有意注意。有意注意也叫隨意注意,它是有自覺的目的,是與意志、努力相聯(lián)系的注意。維持這種注意力的穩(wěn)定性,主要是通過減少其他刺激的干擾,人為創(chuàng)造一個無干擾的環(huán)境。但這種注意力是有限的。如果長時間維持這一狀態(tài),學生會變得愈來愈焦慮,最后嚴重影響學習效果。1980年,心理學家葉克思—道森通過動物實驗發(fā)現(xiàn)葉克思—道森定律:個體智力活動的效率與其相應的焦慮水平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函數(shù)關系,表現(xiàn)為一種倒“U”形曲線,既隨著考試焦慮水平的增加,個體積極性,主動性以及克服困難的意志力也會隨之增強。這時焦慮水平對效率可以起到促進作用,當焦慮水平超過了一定限度時,過強的焦慮對學習和能力的發(fā)揮又會產(chǎn)生阻礙作用。因此,如果讓學生連續(xù)學習一、兩個小時甚至整晚,會使他們的情緒過于緊張,產(chǎn)生精神疲勞和心理疲勞的現(xiàn)象,影響其能力的發(fā)揮。所以,每隔25分鐘讓學生徹底放松一下,并用10分鐘的休息時間做為附加刺激使主體持續(xù)感興趣,這樣有張有弛的學習進度既可以有效地避免長時間伏案學習對學生造成的生理上的疲勞,又可以逐漸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筆者在教授2011屆揚州中學中美班AP微觀經(jīng)濟學的過程中,將上述四種方法充分運用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使得當年中美班在AP結業(yè)考試中“微觀經(jīng)濟學”的平均成績達到4.3分(滿分為5分)?,F(xiàn)在這些學生已奔赴美國各大學留學。有學生興奮地來信對我說,“非常感謝老師教的AP微觀經(jīng)濟學,現(xiàn)在我還能在美國充當同班同學的老師,用老師您教給我的方法去教他們?!彼晕掖_信,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是取得成功的第一步。
最后,筆者想再次強調一下:學生是否能取得滿意的學習成果往往取決于學生是否會學習。有一個單詞叫元認知(metacognition)。元認知是關于個人自己認識過程的知識和調節(jié)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認識和控制。是否有較好的元認知體現(xiàn)在好學生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知識點;但元認知不足或較弱的學生則在考前過高地估計自己的成績。他們會因為自己實際上的得分與預估的分數(shù)差距較大而感到驚訝。Roediger & Karpicke (2006) 指出,這些學生很可能是因為具有不正確的學習策略而導致他們錯誤地認為自己懂了而實際上并沒有真正學進去。這些學生可能會認為只要自己更加努力,花更多的時間就可以在下次的考試中取得進步。但研究顯示僅僅增加學習時間是不夠的。教師應告訴學生這一事實并指導他們改變從小學累積到現(xiàn)在的錯誤的學習認識,培養(yǎng)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去勝任高中及AP課程,并為進入大學課堂做好充分的準備。
參考文獻:
[1]Dweck, C.S. (2002). Messages that motivate: How praise molds students belief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in surprising ways). In J. Aronson (Ed.), Improving academic achievement: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education (pp.37-60). Boston: Academic Press.
[2]Roediger, H.L., Ⅲ & Karpicke, J.D. (2006). Test-enhanced learning: Taking memory tests improves long-term reten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 249-255.
[3]Schommer-Aikins, M., & Easter M. (2006). Ways of knowing and epistemological beliefs: Combined effect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 411-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