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艷兵
【內容摘要】新課程課堂改革大力倡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改革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學目前正在開展“自育自學”教育實驗。本文以《開辟新航路》為例,介紹“自育自學”教育實驗的5個基本環(huán)節(jié):①明確自學重點;②圍繞重點自學;③交流自學情況;④點撥自學得失;⑤鞏固自學成果,以及自己體會思考。
【關鍵詞】自育自學 引導自學 歷史 教學模式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學是一所普通高中,學生多來自當?shù)丶?zhèn)和周邊農(nóng)村,學生基礎知識較為薄弱,學生學習習慣較為被動,家庭教育情況不理想,學習效果不明顯,與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要求、家長對學校的期望還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變學生“要我學”成“我要學”。在這種情況下,我校于2011年底正式開展“引導自學”課型教學實驗。
“教育教育,就是教會學生自育;教學教學,就是教會學生自學”①。運用“引導自學”課型,讓“課堂”變成學生自學的“學堂”,是安徽省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省教育學會副會長何炳章先生“自育自學”教育實驗中的一項。引導自學型課堂的基本結構,通常,引導自學型課堂有以下5個基本環(huán)節(jié):①明確自學重點;②圍繞重點自學;③交流自學情況;④點撥自學得失;⑤鞏固自學成果。
可見,所謂引導自學型課堂,是指在老師的精心組織和引導下,學生有較為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自行探究的課堂。在這種教學模式下,自學絕對不是“自發(fā)學習”更不是“放任自流學習”。下面以《開辟新航路》為例,談談運用“引導自學”課型的實踐和思考。
一、明確自學重點
教學重點的確定是建立在充分研究《歷史課程標準》《歷史教學指導意見》以及了解學情和對比教材同單元內容基礎上,從而把握本課教學重點,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堕_辟新航路》是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II)第二單元的第1課內容,是工業(yè)文明的崛起的開篇。開辟新航路,將世界連成一個相互影響的整體,各洲都成了西歐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資金來源、原料產(chǎn)地和商品市場。生產(chǎn)的需求促使科技的發(fā)展,又為工業(yè)革命提供了前提。而工業(yè)革命的完成,又使工業(yè)文明飛速發(fā)展。這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發(fā)展的起源都離不開地理大發(fā)現(xiàn),離不開新航路的開辟,因此,本課在教材中具有開篇點題、承上啟下的作用。
本課分三個部分對新航路開辟的原因、過程和影響進行了闡述。第一目“東方的誘惑”主要介紹了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歷史條件。第二目“開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亞士和哥倫布航行的具體經(jīng)過,同時,也簡要介紹了達·伽馬沿迪亞士航線到達印度和麥哲倫及其船隊環(huán)球航行的情況。第三目“走向會合的世界”介紹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本課授課對象是高一下學期的學生,他們思想活躍,興趣廣泛,樂于表現(xiàn),通過初中和高中半年的歷史學習,某些歷史理論的理解能力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他們對歷史理論問題的理解能力、歷史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和抽象思維還有待提高。同時他們對知識的掌握還沒有達到一定的廣度,沒有形成體系;分析問題還缺乏深度。所以老師仍需根據(jù)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識,采取深入淺出、創(chuàng)設情景等形象生動的方法進行因勢利導,不斷啟發(fā),點撥和矯正。這既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也利于培養(yǎng)和提高其歷史思維能力。
課程標準對這節(jié)課的要求是:“概述迪亞士、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史實,認識地理大發(fā)現(xiàn)對世界市場形成的意義?!币虼宋野驯菊n的教學重點確定為以下三個內容:①新航路開辟的原因與影響;②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路的比較;③學會辨證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
明確重點的過程,在教的方面,是駕馭教材的過程,是吃透教材的過程;在學的方面,是目標激勵的過程,是有的放矢的過程,是提高課堂學習效率的過程。
二、圍繞重點自學
自學重點確定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圍繞重點潛心自學。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巡視課堂,要以體態(tài)語言提示注意力不集中的學生,要對個別學困生進行輔導,進行個別釋疑、解惑。
三、交流自學情況
交流自學一般分兩個階段進行,先是小組交流,一般以4人為一學習小組,第二階段進行全班交流。如在第一階段,首先要學生厘清課文三目之間的關系。第一目“東方的誘惑”主要介紹了開辟新航路的原因和歷史條件。第二目“開辟新航路”主要展示了迪亞士和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行的具體經(jīng)過。第三目“走向會合的世界”介紹了新航路開辟的影響。指導學生仔細看《西歐商人清點錢幣圖》引導學生思考“圖中男主人公正在干什么?他身邊的女人在干什么?女主人沒有專心讀書,而是緊緊盯著丈夫手中的錢幣,這說明什么?”學生們通過小組討論,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認識:男主人公在數(shù)錢幣,女主人公在看著他數(shù)錢幣,說明他們都喜歡金錢,渴求金錢。這幅畫實際上反映了當時歐洲人普遍的一種心態(tài):對金錢的崇拜,說明當時歐洲商品經(jīng)濟的發(fā)展。
在全班交流時,全班學生就“鄭和為什么成不了中國的哥倫布?”進行熱烈的討論。學生思想活躍,對比分析有根有據(jù),就在同學為中國不具備開辟新航路條件而遺憾時,但卻不知怎樣正確去評價鄭和與哥倫布。
四、點撥自學得失
在這一階段,主要由教師對學生在交流階段未解的問題進行集中解釋,幫助學生理解,形成正確的認識。對鄭和與哥倫布海上航行不能局限于航海規(guī)模等表面上的東西,還必須深入本質,剖析雙方的目的、性質和影響。
西歐開辟新航路主要是為了到東方尋金以及獲得東方商品,是經(jīng)濟行為,屬商業(yè)資本主義海外殖民的性質;而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受皇帝(明成祖)之命揚威海外,擴大明王朝的政治影響,以滿足其建立天朝大國的欲望,是政治行為為主,也帶有一定的經(jīng)濟動因,但與海外諸國的貿易奉行“厚往薄來”的政策,是典型的朝貢貿易,而貿易所得的商品多為奇珍異寶以及各種奢侈品,與國計民生沒有多大關系,這種貿易是不可能長久的。鄭和下西洋是政府行為,是明王朝傾其國庫所有進行的政治活動,而開辟新航路主要是私人集資和政府資助下進行的,夸張點說,我們比較兩者的規(guī)模,無異于拿國家隊和業(yè)余隊比較。更何況鄭和下西洋政治影響雖大,但經(jīng)濟效益則是入不敷出,最終不得不停止了航?;顒樱瑥拇酥袊鴱暮I蠌妵兂珊I先鯂?;哥倫布等人的航海雖然投資不多,卻使王室和航海家們獲得了巨額利潤,以致掀起歐洲各國舉國上下的航海熱,開始了歐洲向海外已知和未知的世界進行資本主義殖民擴張的時代,這與明朝在鄭和七下西洋以后再無大規(guī)模的航?;顒忧∏⌒纬甚r明對照??梢姀慕?jīng)濟角度來比較,從長遠發(fā)展來看,鄭和下西洋和開辟新航路是無法相比的,新航路的開辟給西歐的發(fā)展帶來的作用是無可限量的,而鄭和下西洋對中國自身的發(fā)展似乎并無益處,反而造成國家的沉重負擔。
哥倫布到達美洲后掀起了對美洲的殖民掠奪,對美洲人民來說是一場災難。而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剿海匪,緩和各國矛盾,促進了東南亞地區(qū)的開發(fā)與經(jīng)濟繁榮,維護了東南亞地區(qū)的穩(wěn)定和海上安全,因此在南洋許多地區(qū),鄭和一直被當?shù)厝水斪魃褚粯映绨?,而鄭和下西洋在南洋所留下的國際聲望使16~17世紀中國商人在東南亞地區(qū)的國際貿易占據(jù)著優(yōu)勢地位。甚至到今天鄭和下西洋所留下的友好形象對中國在國際上的生存發(fā)展都是有利的??梢哉f鄭和率領的是和平親善的友誼之舟,而哥倫布等人駕駛的是殖民擴張的掠奪之舟。
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和西歐開辟新航路的行動是各有利弊的。雖然鄭和下西洋耗費國力無法持久,也未能抓住與世界進步潮流共同前進發(fā)展的良機,但不能因此而全盤否定它,因為造成近代中國落后的根源是封建專制制度,而不是鄭和下西洋。我們在評價任何事情時也不能都以經(jīng)濟利益為唯一衡量標準,在今天市場經(jīng)濟下的中國,拜金主義、唯利是圖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就是明證,而當年新航路開辟后掀起的殖民狂潮給亞、非、美洲帶來的災難也是明證。所以今天的中國既不能像老牌殖民國家那樣以掠奪別國來謀求自身發(fā)展,或一切唯利是圖不顧社會道德、正義、公平;也不能像過去的中國那樣不顧經(jīng)濟效益只追求政治效果或高唱禮義立國導致不能持續(xù)發(fā)展。一句話在國家發(fā)展問題上必須義利兼顧。
五、鞏固自學成果
這是一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也是老師直接了解學生自學效果的最佳時機。在本課我設計這樣一道討論題:關于哥倫布及其航行美洲的評價,我國史學界有不同看法:有人認為哥倫布是將美洲納入近代文明社會大家庭的先驅,是對人類社會交往作出特殊貢獻的人物;有人認為哥倫布是殖民主義強盜,對印第安人來說是邪惡的化身;有更多的人傾向于“進步與正義”兩條標準進行評價,認為哥倫布航行美洲具有建立在非正義行為上的客觀進步性。你認為哪一種觀點合理?請結合史實說明你的看法。設計這道題的意圖是培養(yǎng)學生多角度、辨證看待問題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分析、總結能力。
六、一點思考
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學進行“引導自學”課型的教學實驗還剛剛開始,它在本質上與目前新課程課堂改革大力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理念是殊途同歸、異曲同工。一段時間實踐下來,感受有兩點:第一,“引導自學”重點是學生“自學”,但關鍵在“引導”。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研究學情,提出高質、高效的問題來引導學生自學、激活學生思維。第二,要相信學生,不事事包辦,相信學生有能力解決問題。“引導自學”課堂不僅僅是“授人以魚”,更是“授人以漁”。教會學生思考、總結、歸納、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只有讓課堂變成學生愉快、自主學習的“學堂”,歷史課堂教學才能不斷煥發(fā)活力,才能成為優(yōu)質、高效的課堂?!凹热晃覀冞x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這將是我們永恒的追求。
【注釋】
① 何炳章.《從教育原點出發(fā)》.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