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躍明 王蘭芳
【內容摘要】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個性”成為一個基礎教育學界中關注的熱點問題。本文試圖從學生、教師和教材文本等角度闡釋語文課堂的個性化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 個性化
隨著語文課改的深入,個性教學越來越被教師學者所關注。所謂個性教學,是指實現教師個性化的教,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fā)展的教學活動。那么,怎樣才是有個性的語文課呢?筆者以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
當今世界是一個尊重個性、張揚個性的時代。由于不同學生的生長環(huán)境、教育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方面存在不同,同一學段學生的生理發(fā)展、心理特征等客觀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和差異性,特別是心理活動方面的興趣愛好、思維品質和學習習慣等方面的差異表現得更明顯。作為教師,對此要有清醒的認識,客觀面對學生個體間存在的差異,盡可能避免出現因自身好惡去肯定或否定某一個學生的“一刀切”現象。美國著名教育家、心理學家布盧姆通過調查和實驗發(fā)現,學生具有獨立人格和個性差異,但又具有巨大潛能,他們學習能力的差異并不是很大,只要向他們提供適當的學習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學好。
既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那么,張揚個性就能演繹出別樣的精彩人生。作為語文教師要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獨具個性的表現,讓學生在個性與個性的碰撞和交流中產生共鳴的火花。我們要充分尊重并維護學生的發(fā)言權,鼓勵學生的個性化思考和質疑。只有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fā)展,教師的個性化教學才會顯示出真正的魅力與價值。著名教育改革家魏書生先生說:“尊重與發(fā)展學生的人性和個性,會使師生生活在一種相互理解、尊重、關懷、幫助、諒解、信任的和諧氣氛之中,從而真正體驗到做人的幸福感與自豪感,減少內耗,提高工作和學習效率。”
古代學者王充曾批判過那些只會信師是古、不會質疑問難的人。他認為,只有批判地閱讀,才能在閱讀活動中發(fā)現問題,領會文本的意蘊?,F代閱讀學也認為,讀者不僅是作者創(chuàng)作動機的最初激發(fā)者,而且是創(chuàng)作的最終完成者。閱讀中,學生切忌單純注重情感體驗,而應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加強理性思辨,要敢于超越文本,要“不為文字所梏”,提高閱讀感悟的有效性。
二、教師的個性充分顯現
有人說,有個性的教師才是好教師。此言不虛。當代語文大師葉圣陶曾說過:“語文教學特別強調情感活動,語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學風格,你只有淵博的知識,還當不好語文教師,你必須會傳達,能繪聲繪色,以獨特的魅力感染學生,產生情感的共鳴……對一個語文教師來說,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比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更重要?!倍韲逃覟跎晁够f:“在教育中的一切都應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fā)展與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養(yǎng)性格?!苯處熑狈€性和靈性,如何培養(yǎng)出富有個性和靈性的學生?換言之,學無個性,是因為教無個性。語文教師具有自己的教學個性能更好的幫助完成教學任務。而現實是,不少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盲目依賴教參,甚至是直接抄襲教參,不肯或者說是懶得發(fā)揮自己的創(chuàng)造性,張揚自己的個性,他們的教學自然很難體現自己個性化的教學特點。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出現了一大批別具個性的語文教師。于漪老師的“情感教學”,魏書生先生的“民主教育”,我們南通李吉林老師的“情境教育”、王學東先生的“激趣·啟智·尋法”等,均是教師個性化教學的典范。一些教師看到名師大家們介紹的個性化教學方式,便刻意模仿,卻不知有些東西不是有其形就行的,結果落得個東施效顰的失敗下場。在我們如皋“活動單導學模式”實施過程中,亦有一些教師只是觀摩了一兩節(jié)示范課,不作任何思考和研究,便依樣畫葫蘆,生搬硬套,結果是畫虎不成反類犬,學生“活動”亂成一團。
語文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表現出鮮明而又獨特的個性,既是其教學走向成熟的標志,也是其教學魅力所在。作為一名母語教師,結合自己的個性特征和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審美性等,以自己的某種特長為突破口,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個性,在“傳道、授業(yè)、解惑”中以鮮明的愛憎、堅定的立場、強烈的感情去熏陶和感染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真性情、有個性的學生。
三、文本的個性完美體現語文教育家洪鎮(zhèn)濤先生認為,語文教學根本的第一位的任務是組織和指導學生學習語言,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思維訓練和審美陶冶。葉圣陶先生也曾說:“文字是一道橋梁,這邊的橋堍站著讀者,那邊的橋堍站著作者。通過了這一道橋梁,讀者才和作者會面。不但會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闭Z言是思維的載體,語文教學要通過對課文文本的學習,讓學生在對語言文字的閱讀、欣賞、感悟中,“對文本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斷,努力從不同的角度和層面進行闡發(fā)、評價和質疑”(《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與作家、作品產生共鳴,培養(yǎng)審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提升人生境界。
文本,尤其是作為文學作品的文本,其本身結構的多樣性和內涵的豐富性,為文本的個性化解讀創(chuàng)造了廣闊空間。同時,當下文化背景的多元化,加上學生原有知識積淀、思維形式、興趣愛好等方面的不同,又為個性化解讀提供了現實依據?!耙磺€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一文本,學生通過充分閱讀和深入思考,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想象和補白,在多元化解讀中形成自己個性化的閱讀體驗和感悟,從而實現文本的價值意義。當然,這種個性化的體驗和感悟必須最大限度地去接近作者,貼近文本,盡力表現作家、作品的個性。如魯迅雜文的冷峻犀利、舒婷詩歌的雋永清麗、《背影》中的親情美、《我的空中樓閣》中的意境美等等,都應在教學中得到充分體現,讓作家和作品的個性在課堂上飛揚,讓它們去撞擊學生心靈,豐富學生情感,陶冶學生情操。
語文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主導,應把握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充分了解學生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教學,把教師、教材、學生、教學方法等進行優(yōu)化組合,打造出一個個個性鮮明、美妙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王先霈.《文學批評原理》,華中師大出版社,1999年.
[2] 劉益鑫. 語文教學個性,《法制與經濟》,2007(10).
[3] 吳衛(wèi)東. 讓語文教學充滿個性,中華讀書網,2003(10).
[4] 王銀珠.《語文“活動單導學”模式研究》,蘇州大學碩士論文,2011.06.01.
(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薛窯中學;湖北省咸寧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