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嶺邦
摘要:本文在闡述建筑工程施工新技術發(fā)展狀況的基礎上,通過從樁基礎、工程測量、混凝土構件應用等幾個常見的工程技術方面入手,分析了傳統(tǒng)施工技術,進而提出幾點建筑工程新技術的應用,為建筑工程項目的效率、質量的提高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建筑工程 新技術 應用
在建筑工程領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進施工企業(yè)技術進步,促進建筑技術整體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徑就是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將科學的管理和大量技術上先進、質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廣泛地應用到工程中去,應用到建筑業(yè)的各個領域。
一、施工新技術的發(fā)展狀況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建筑施工技術的水平也相應得到了相當成熟的提高,特別是近年來,施工工程中不斷出現的新技術和新工藝給傳統(tǒng)的施工技術帶來了較大的沖擊,這一系列新技術的出現,不但解決了過去傳統(tǒng)施工技術無法實現的技術瓶頸,推廣和引導了新的施工設備和施工工藝的出現,而且新的施工技術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減少了工程的作業(yè)時間,另一方面更是增強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為整個施工項目的發(fā)展提供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
二、新技術在具體工程中的應用
1.樁基礎技術
1.1剛性樁柔性樁復合樁基技術。
這是一種用剛性樁(如素砼樁)、柔性樁(如攪拌樁)與樁間土共同承擔基礎荷載的復合樁基技術。利用剛性樁本身強度較高,樁長較長,把上部結構荷載向深層傳遞,調動較深范圍內土層的承載力。而利用柔性樁提高較淺層土的承載力,柔性樁的樁長較短。這樣就把深層和淺層土的承載能力都發(fā)揮出來。
1.2鉆孔壓漿樁技術。
鉆孔壓漿樁是用長臂螺旋鉆機鉆孔,待到達預定的深度后,通過設在鉆頭的噴咀向孔內高壓噴注水泥漿,同時向上提鉆,至漿液達到沒有塌孔危險時停止,起鉆后在孔內放置鋼筋籠,投放粒料至孔口,然后利用補漿管(樁長超過13m時放一長一短二根補漿管),再向孔內二次補漿,直至漿液達到孔口為止。其特點是無噪音、無震動、無泥漿護壁排污。
1.3預制小方樁復合樁基技術
小方樁復合樁基技術是由小方樁與承臺下的地基土共同承擔外荷載的樁基技術。一般小方樁樁身截面邊長小于或等于250mm,長細比可到80左右。樁間距一般不小于5~6倍樁截面邊長,以充分發(fā)揮樁側面的摩擦阻力。用于穿越較弱的土層,進入壓縮性相對較低,但尚不十分堅硬的持力層,適用于多層和小高層建筑。其沉樁方法可用靜壓法也可用錘擊法,施工設備靈活、因地制宜,但用錘擊法時不能用重錘。這種樁尤其適宜在中小城市中應用。
1.4多節(jié)擠擴灌注樁技術。
多節(jié)擠擴灌注樁是在灌注樁成孔的基礎上,利用擠擴設備,在成孔的多個部位自下而上逐個擠擴成盤、岔(肢),在按設計要求完成多次擠擴后,取出擠擴設備,立即進行灌注樁的各項工藝成樁。由于樁體上增加了多個盤或肢,其承載能力得到提高。
2.建筑工程測量新技術
2.1GPS施工測控技術。
施工控制網是施工放樣的依據,其精度要求高,測設困難,GPS精密定位技術能較好地解決該問題,且省時、省力,工作效率高,成果的可靠性有保障。隨著超高層建筑和高聳結構物的不斷出現,高層建筑施工常規(guī)測控方法已經很難滿足規(guī)范的要求,如何在溫差、日照、風載等外界環(huán)境因素影響下迅速、準確地完成平面軸線控制、高程傳遞、建筑構件的安裝定位,已成為影響超高層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
2.2全站儀坐標法放樣技術。
全站儀具有測量精度高,儀器的集成化、自動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優(yōu)點,已大量應用于各類工程的施工測量中。坐標法放樣是充分利用全站儀的這些優(yōu)點,直接利用施工控制點和放樣點的坐標進行放樣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樣數據的準備工作,提高了施工測量的工效,同時也減少了施工放樣中可能出現的差錯。該技術對一些形體復雜的建筑物放樣工作有明顯的優(yōu)勢。
2.3測距儀高程傳遞技術。
高程傳遞一般采用水準測量和懸掛鋼尺的方法解決,這些方法勞動強度大,所需時間長,且測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時得不到保證?,F代測距儀具有測量精度高,觀測快捷、方便等優(yōu)點,只需將目前常用的測距儀或全站儀稍作改進,就可完成高程傳遞的測量工作。該技術對超高層建筑物的高程傳遞特別有效。
2.4高層建筑垂直度控制技術。
高層建筑的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施工質量的一項重要控制指標,通常采用經緯儀交會或懸掛錘球的方法解決,這些方法不但測量精度低,而且受外界條件的影響也十分明顯,利用激光準直技術可較好地解決該問題。該技術受外界條件的影響小,測量作業(yè)快速方便,測量成果的精度高,且可進行檢核,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另外,該技術采用多次定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誤差的累積,保證最終成果達到規(guī)范要求。
3.新預制混凝土構件應用技術
3.1發(fā)展新型裝配式樓蓋結構。
采用革新的預應力空心板,按預制裝配式樓蓋設計,以保持施工安裝快速的優(yōu)點,同時在樓板找平層中加配鋼筋網片,使之具有相當于疊合樓板的整體性,捉高結構的抗震性能;用高強預應力鋼絲作預應力主筋,提高構件的延性;提高構件的質量標準(高于現行的國標),以促使構件生產工藝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構件生產集中于有一定規(guī)模和技術水平的預制構件廠,以保證構件的高質量;通過改進后的板側面設計與灌縫材料,增強板縫間的抗剪能力;通過上述幾項措施并可解決當前困擾民用建筑開發(fā)商的頻頻引發(fā)爭議的現澆混凝土樓板裂縫問題。
3.2發(fā)展預制輕混凝土內、外墻板和復合外墻板。
與框架結構的結合,可逐步取代現有的磚混結構,從而實現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磚的節(jié)地要求。預制外墻板、新型裝配式樓蓋與框架結構及已有的各種輕質內墻相結合,可形成框架現澆或預制梁、柱裝配整體,其余均為預制裝配的新型建筑體系。
3.3發(fā)展疊合樓蓋結構。
以中、高強預應力鋼絲作預應力主筋的預應力平板、帶肋平板、空心板作預制板,與現澆混凝土疊合層組成疊合樓蓋。減少了現場的支模施工工序和鋼筋工程的工作量,具有很好的整體性,尤其適用于大開間民用建筑。
樁基礎是應用非常廣泛的基礎型式,應用新的樁基技術,使散裝水泥應用、高強混凝土技術等得到相應的發(fā)展;進一步推廣GPS、全站儀等先進測繪儀器和測量技術,提高施工測量的技術水平,保證測量數據的準確可靠,從而保證整體工程的質量;對于新的預制構件技術的采用,在多層民用建筑中逐步提高新型裝配式樓蓋結構和疊合樓蓋結構的比重,加快多層建筑的工業(yè)化進程。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發(fā)展,將會出現更多的新技術、新設備和新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