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冬林
知母,是草,也是藥,中藥。
所有的中藥都具有母性,所有草都是謙卑的。
五月里,我到中國著名的藥都、華佗的故里亳州去。在亳州的中藥大廳里見到知母,是知母的根,蒼老的根,黃棕色。我拈出一根來嚼,微微的草木氣和泥土氣之后,是微微的甜,和微微的苦。這是年老的知母。
年輕的知母呢?抬頭,年輕的知母在高掛的照片里,一叢無邪生長的蔥碧知母,葉片纖瘦呈披針形,歡喜披拂于風(fēng)日里。像一群十七八歲的鄉(xiāng)下姑娘,還沒有出嫁,還沒有經(jīng)歷漿洗縫補(bǔ)的艱辛日子,她們相約著去壟上看花。我想,年輕的媽媽當(dāng)年一定也是這樣,紫衣翠襖,像綠葉叢中亭亭探出的一枝知母的花。
想象秋風(fēng)浩蕩時,百草凋零,在亳州那片古老的土地上,知母們從泥土里起身。藥農(nóng)挖出知母的根,將一節(jié)節(jié)棕黃附有毛須的新根,在秋陽里翻曬,空氣里飄散著隱約的草香,像植物們在抒情。曬三五日太陽之后,知母們拍拍身上的殘泥,簇?fù)碇哌M(jìn)了中藥房棕黑色的抽屜,去完成自己的使命?!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上說知母“味甘,性寒。主治消渴,消除熱邪;治療肢體浮腫,通利水道;補(bǔ)益不足,增添氣力”。這就是知母,不論自己是甘是寒,都不忘自己的使命是救病體于水深火熱中。這便是一味草藥的母性。
閑來亂翻書,才知知母這名字是有來歷的。從前有一位采藥老太太,無兒女,給窮人治病不收錢。眼看年老,后繼無人,于是她想出認(rèn)子授藝的法子,但一連認(rèn)了兩個兒子,都是勢利之徒,識藥的本事就沒傳。后來老太太在乞討?zhàn)I暈時被一樵夫所救,并認(rèn)作母親,當(dāng)作親母一般奉養(yǎng)。老太太臨死前央樵夫背她上山,一一指他認(rèn)藥。老太太問樵夫,為什么我會選你傳藝?樵夫說,母親一定是想找一個厚道之人來傳,不想居心不良之人識藥行醫(yī)來發(fā)財、來坑害百姓。老太太笑著說,你真懂得我的心!于是指著腳邊那一叢還沒有名字的草藥說,就叫它“知母”吧!
想來,懂得心意才最可貴。想起自己的少年,想起在母親身邊的那些舊事,不禁羞慚。那時,家境窘迫,母親雖愛打扮,卻常常衣衫粗陋。有一年冬天,臨近過年,我看見母親站在鏡子前,一個人悄悄試穿一件秋香色上衣。我沒有看見我的新衣,于是憤怒至極,當(dāng)著母親面,抽出剪刀剪碎了那件秋香色上衣……如今,我也做了母親,也到了母親當(dāng)年試新衣的年齡,我也愛美愛置新衣,想起當(dāng)年的那一剪刀,一定傷得母親流了許多淚。
其實,女人不是做了母親就不該愛美愛新衣了。天下所有的母親,所有的女人,不論多老,在一面明亮的玻璃鏡子前,她永遠(yuǎn)只是一個小小的、小小的女人。小小的女人,想要美麗,想要自己歡喜自己的樣子,別人見了也歡喜。
夏天去商場,給婆婆挑衣服。婆婆胖,衣服難找,但我依然挑到一件短袖,白底子上是繁復(fù)的藍(lán)色小花,最美的是領(lǐng)口,鑲有一圈同色打褶的荷葉邊。回家遞給婆婆,她喜歡得要命。春天給媽媽淘得一雙布質(zhì)的繡花鞋,看鞋的時候,心情奇怪,覺得仿佛是給自己的女兒買鞋。想象著媽媽穿上它美美的樣子,心里一陣甜蜜。
在歲月的路上繞了一圈之后,終于開始懂得母親的心意。以一個年輕母親的心抵達(dá)當(dāng)年另一個母親的心。是啊,知母,知母。照片上,一叢知母青葉婆娑;而我,在一味中藥面前,想起往事,想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