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柒斤
歷史上的開國功臣一般都沒“好下場”,不是在幫主子成就大業(yè)后肉體被消滅,就是身后連累子孫遭殃。即使被后人譽為智慧化生的諸葛亮,今天也落了個“越俎代庖”的罵名。然而,大漢王朝的開國功臣、集謀略家與政治家于一身的張良卻是例外,他憑借高超的政治智慧,不僅成功地跳出“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魔咒,還贏得了青史留名、萬世流芳的美譽。
宋代著名政治家、史學家司馬光評價張良:生死是人的必然,從古到今卻沒有像子房一樣超世獨立的人。這并不是稱道張良的足智多謀,而是贊其“講政治”,及時功成身退。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2年2月2日,高祖在定陶即帝位,定都洛陽。5月,劉邦在論及自己成功因素時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也就是說,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認為,在建立漢朝的功臣中張良位列第一,功勞最大。故而,劉邦在公元前201年大封功臣時,封第一任總理蕭何領8000戶、第二任宰相曹參10600戶,而卻讓張良自擇齊3萬戶。即讓張良在齊國隨意劃一塊擁有3萬戶的地方作為封地??蓮埩紖s堅決辭讓,辭封的理由就是:他韓滅家敗后淪為布衣,布衣得封萬戶、位列侯,應該滿足。也就是說,自己“為韓報仇強秦”的政治目的和“封萬戶、位列侯”的個人奮斗目標都實現(xiàn)了,平生的宿愿也基本滿足了。最后他跟劉邦討了另一塊封地:“當初在留縣與陛下相遇,這是上天安排臣為陛下服務的。如果陛下覺得用臣的計謀解決了一些問題的話,那么給臣封個留侯足矣?!眲钊缙渌?,就封了張良為留侯。
那么,張良為什么要選擇呆在劉邦創(chuàng)業(yè)之初的窮地方呢?這也展現(xiàn)張良的政治智慧:其一,漢代的留縣即今天江蘇省徐州市沛縣東南的一塊小地方,雖處蘇、皖、魯、豫四省交界,但在漢初卻是地薄人稀、資源貧乏,住戶滿打滿算不足1萬,不具備積蓄武裝力量的條件。也就是說,怎么折騰也不能對劉邦構成威脅;其二,劉邦深知留縣不是兵家必爭之地,選擇此地作為自己的封地可以消除皇帝的疑心;其三,選擇在留縣養(yǎng)老,還能提醒劉邦及他的繼任者“吃水勿忘挖井人”。北宋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還對張良此舉還作詞贊道:“漢業(yè)存亡俯仰中,留侯于此每從容。”
其實,“留侯于此每從容”中的“每從容”也體現(xiàn)了張良的政治智慧?!妒酚洝ち艉钍兰摇防镎f,張良領了封地后,就不問政事,遠離朝廷,專心學道。其所學之道常作辟谷食氣、引導之法。所謂辟谷食氣,實質就是“挨餓”、“不吃飯”,依靠體內存積的營養(yǎng)物質維持生命。但是,張良“不吃飯”并不是為了減肥和保持美妙苗條的身材,而是讓自己始終保持病態(tài),減少皇帝的疑心,以保全身家性命。公元前196年,劉邦親自率兵征討判臣黥布前,曾問計并欲請張良隨軍獻策,張良以病容示之,結果托病沒去。劉邦死后,呂后感激張良借商山四皓之力捍衛(wèi)了自己兒子太子位置之功,強令他重食人間煙火。迫不得已,張良每天才勉強吃點東西。漢惠帝6年(公元前189年),張良病逝,謚為文成侯。
張良“功高”沒“震主”,得到了善終,2000多年來還一直受到人們追捧。其政治智慧之高超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見,“講政治”并非虛無縹緲,它往往支配著及其重大而嚴肅的事情,包括個人名聲和影響。如今官場上許多倍受詬病的“能升不能降”、“戀棧”、“退而不休”堅持者,缺乏的恰恰就是張良的這種“政治智慧”。因此,我粗淺地認為,在人才輩出的當今和平時代,張良在功成身退方面表現(xiàn)出來的“政治智慧”是值得有些人探究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