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思
何為冷?沒有防備之意。冷不防,有冷必有驚。
王薌齋先生在《習拳一得》中說:一面鼓,一面蕩,周身無點不彈簧。是指含有彈簧之崩力。薌老的一觸即發(fā)是驚抖力?!度O氏武伎書》有夢里著驚,無意燃火,不見有人,那知有我。意思就是觸著即發(fā)?!兑馊墶分杏腥螖城Р钊f別,一驚而敗之??梢婓@力是經常拌著彈力的。
何謂脆快?君都看過《水滸傳》,對里面楊志賣刀的故事也耳熟能詳。楊志因窮困潦倒,只好去賣祖?zhèn)鲗毜?,在天橋遭牛二糾纏,只見牛二取來二十枚銅錢,疊成一摞,要楊志剁,只見楊志手起刀落,將全部銅錢剁成兩半,這就是脆快。
通背拳講究:冷、彈、脆、快。冷如手中脫魚,彈如金雞乍抖,脆如斧斷干柴,快如流星閃電。著力似冷彈,變換要交錯。作為通背拳看家絕活的三絕掌,頗能體現通背拳的技術特點。何為三絕掌,摔掌(又叫迷魂掌),拍掌(又叫追魂掌),撩掌(又叫喪魂掌)是也,有人這樣形容三絕掌的,摔掌如炸彈,拍掌如迅電,撩掌如星竄。這里說一個撩拍合用的技法:對方提腿向我踢來,來勢兇猛,我微轉身,用雙手小臂封住其來腿里側,我前手迅速前滑,用撩掌向其襠部撩擊,對方若能躲過撩擊,我則上步用拍掌向其面部拍擊。冷彈脆快,指下打上。
在通背拳的基礎上又吸收其他門派精華而發(fā)展起來的如意門和禪道,它們的技擊風格都能體現出冷彈脆快的特點。這里面好東西不少,可我卻對其中二式情有獨鐘,一是抹眉,另一個是吊袋手。抹眉是攻擊對方面部,特別是眼睛的一種狠毒進攻手法,放長擊遠,適合遠距離突襲,特別是接近目標時,指頭猛然一甩,加速發(fā)力,其利如刃,其重如斧,疾速冷發(fā),防不勝防。
吊袋手則是中距離的打法,它打出去的手型是橫躺著出去的,力在手背骨棱,出手軟似棉,上身硬似鐵,收手軟似棉,出手弓送矢。上攻頭部,中攻胸肋部,輕可打出抖彈脆勁,重可打出極具穿透力的沉悶勁,有“手中吊袋王,胯下袖抖手”之美稱。
在我們所習練的心意門四把捶中,也頗能體現出冷彈脆怏的特點?,F舉兩式來說一下,一式是蛇吐信,另一式是馬抖鈴。這兩個詞都是象形取義的形容詞,蛇吐信是指蛇要攻擊對方時,它的上身會立起來,迅速張大嘴巴,把舌頭吐出來以攻擊對手。蛇吐信是掄攻手法,兩手掌,直立向前,在身法步法的配合下,右手掌指在前,極速向對方面部探去,其勁力冷快,若對方起手相隔,我即回手勾掛或者拍擊其來手,左手同時出擊,兩手連出,輪番攻擊,頗有點像八卦掌里面三穿的味道,天下精術怕三穿,蛇吐信來防住難。
馬抖鈴是取馬甩頭抖鈴之意,掛在馬脖子上的鈴子,只有當馬頭快速擺動時,才會發(fā)出清脆的鈴響聲。它是兩人在近身搏擊時用的一種技法,兩人在撕纏時,我左手捋其腕,利用身體猛然下坐,右拳同時以冷脆之力猛砸其小臂,其必受驚前傾,我趁勢上半步,兩拳同時借腰搖旋擺動之力,將其擊出。其力短脆冷炸。
郭云深先生之半步崩拳中形容打人如拔草,這就是崩彈力。崩拳的崩勁是一種寸勁,一種冷脆勁。它是先松后緊,先蓄后發(fā),當接觸對方身體時,猝然發(fā)出的一種非常凌厲的勁力。
關于劈拳,李仲軒先生談到:劈拳的練法是劈拳如推山,身上由后向前,一分一分緩緩而推,推得越吃力越好。如此能長功夫。而劈拳的打法是劈拳如掄斧,山民掄斧頭劈柴,跟掄鞭子一樣,要個脆勁,否則斧頭就只能砍進木頭里,無法一下子劈成兩半。
關于炮拳,李仲軒先生說:炮拳的前手橫架在眉前,后手由面門直接打出去,攻擊敵人面門,取開炮的意象,稱前手為炮架,后手為炮彈,后手的出拳路線是直的,而且要有股爆炸力。
關于形意拳的彈力和速度有:起如鋼銼,落如鉤桿,起者去也,者回也,未起如摘星,未落如墜月。起如箭,落如風,追風趕月不放松,起如風,落如箭,打倒敵手還嫌慢。
關于形意拳的爆炸力有:起似伏龍升天,落如霹雷擊地。起無形,落無蹤,去意好似卷地風。起不起,何用再起,落不落,何用再落。低中望為高,高中望為低,起落如水中翻浪。
關于形意拳的用法,這里說一個:如兩人對峙,我左手用鉆拳攻擊其頭部,對方必出手相隔,我若鉆拳沒擊中,可順勢翻掌拉按其肘窩靠大臂位置,敵必驚起,我趁勢上半步用崩拳將其擊出。
以上說了這么多,有的朋友可能會問:你講的都是攻擊性的拳種,它們含有冷彈脆快不足為奇,像太極拳這種緩慢不用力的拳種,它們有沒有冷彈脆快呢?回答是肯定的,有!以楊式太極拳為例。楊露蟬老先生當初到北京傳播太極拳,身上若沒有兩把刷子,在高手云集的京城想站住腳是不可能的。關于楊老先生當年的風彩,這里暫且不說,我想說一說的是楊式太極拳的傳人李雅軒先生,他在太極拳隨筆中寫下的一些東西,我看過之后有很大的啟發(fā),很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借鑒的,現寫出來和大家分享。
李雅軒,河北省交河人(1894—1976),20歲拜楊澄甫為師,跟楊澄甫學拳十多年,關系最密,親如父子,得楊氏真?zhèn)鳌?928年在南京國術館的比賽中,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績。1934年任南京太極拳社社長,解放后任成都市政協委員,成都市太極拳教練,畢生都致力于太極拳的研究。
關于比賽,李雅軒先生說,如遇對方善柔化又善走化,我如用長勁打之無效,用硬勁打之更無效,當如之何?一要用冷彈冷打的勁,二用如鞭子樣的抽勁,或用摔抽勁打之,必能打他個皮開肉裂,蓋使對方自知只講柔,決不能防冷打也。
如對方是狠毒惡意地攻打,我則應出冷快的發(fā)勁擊之,總要打掉他的狠毒氣才行,不然必敗也。
觀猴子能斗牛,憑靈快也。貓能斗蛇,憑靈快也。蟋蟀能斗公雞,憑靈快也。太極拳能斗蠻漢大力士,也是憑靈快也。輕靈以行動,順勢以借力,巧妙以變化,冷快以發(fā)勁。
關于發(fā)勁,李雅軒先生說:發(fā)勁既要沉著松靜,又要打冷彈之力,勁快而短也,能人里透內,要打得冷,打得脆,有出手神鬼莫測之勢。
兩臂要極軟打去,如炮彈又脆又沉重,又冷彈又快,有令人無法預測之妙。奇特無比,奧妙以極,這樣才可以打人于不知不覺之中。
冷快絕倫,勢如觸電,發(fā)勁如此,進亦如此,退亦如此。
打長勁可以打遠,是表演用的東西,若在比手時,只用短勁,蓋短勁打出去可以人里透內,令人不知也。
李先生說的好,做的也漂亮。1929年在南京,有少林拳師周聲洪,手掌能開石,素有鐵胳膊之稱。在與李先生比試時,只見李先生右手虛揚,周舉臂急架,亮出肋部,李先生立即乘勢翻掌向肋部發(fā)了冷勁,周聲洪受傷,兩臂抱胸蹲地,不能出聲。
在成都,遇一練通背家孟某,言談中孟某輕視太極拳,說太極拳沒用,在與李先生的比試中,舞動雙拳向李進攻,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法,陡然進身,分開其兩手,順勢以拳向其胸部點之,雖沒用多大的勁,也使其受傷。
意拳更能體現冷彈脆快的技術特點。我根據此特點,曾寫過一篇《短發(fā)力在推手中的應用》的文章,限于篇幅問題,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正如通背拳說的那樣,著力似冷彈,變換要交錯,搏擊要取勝。練法有講究。如何使自己的技術水平在實戰(zhàn)中發(fā)揮出來,光靠硬打猛沖是不行的。練剛勁的朋友應從柔處著手,就像“和面”一樣,面和得越滋潤越好。不然的話,勁抱在你身上,想打人也不容易打著,露形了,速度也慢了。練輕柔的朋友,應該有冷快的東西,朝這個方向發(fā)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擊水平。下面我們用《內功四經》中“神運經”的一段話,來作為本篇文章的結束語,與朋友們共勉。
剛柔動靜之間,成敗得失之機,在是焉。欲善用勁,須動步不動心,動身不動氣,心靜而步堅,氣靜而身穩(wěn),由靜而精,自得騰飛變化矣。蓋知靜之為靜,靜亦動也,知動之為動,動亦靜也,是以善于神運者,神緩而眼疾,心緩而手疾,氣緩而步疾,善因外疾而內緩,外柔而內剛,知體用之妙也。所貴者,以柔用剛,方是真剛,以柔用疾,方是真疾。學者務要深詳參究,久而久之,神運之法自能悟其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