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我廊下小學正在進行的三部曲實踐課校本研究提倡教師的課前、課中、課后反思,反思性教學逐漸在我校教學中盛行開來,老師們正逐漸向自覺的反思教學轉變,教學效率和質量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教師理論素養(yǎng)也有很大提升,作為青年教師,反思型教學對我的幫助非常大,在此我想就新課改背景下的反思型教學談一些自己的體會和看法。
一、 反思型教學的內涵
反思最初是一個哲學概念。在教育界, 美國實用主義教育家杜威在1933 年將反思界定為“ 對于任何信念或假設性的知識, 按其所依據(jù)的基礎和進一步結論而進行的主動的、持久的、周密的思考”。那么反思就教育而言, 就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 并據(jù)此采取相應對策從而進入更優(yōu)化的教學狀態(tài)的過程。所以,教師行業(yè)應有自己的行業(yè)標準, 學科知識只是教師專業(yè)能力的一部分, 教師應該是問題的研究者和解決者, 應該具有反思能力。
二、反思型教學對小學英語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意義
反思對提高小學英語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具有重大的意義。近幾年, 我校小學英語教學有了很大的發(fā)展,但綜合看來, 以下幾個方面還需付出較大的努力:
( 一) 努力提高專業(yè)化程度
我校小學英語教師的職業(yè)特性在實踐中并沒有明顯地顯現(xiàn)出來, 主要原因之一是教師對條件性知識掌握不夠。目前我國師范院校開設的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等課程, 僅占全部課程的6%, 而在英美國家, 教育理論課程的開設占全部課程的25%以上。此外, 就我校范圍內來說,很多教師認為教學是一種個人的、經(jīng)驗性的活動, 將教師專業(yè)能力的提高寄托在自身經(jīng)驗的積累上和對有豐富教學經(jīng)驗的教師的模仿上而往往忽略了教師專業(yè)化的再提高,就我自身而言就存在這種誤區(qū)。
( 二) 加強理論聯(lián)系實踐的能力
小學英語教師在很大程度上忽視理論對實踐教學的指導意義, 將教學能力的發(fā)展完全歸于教學經(jīng)驗的積累, 傾向于用直覺的觀點來看待教學理論和實踐的關系。另一方面, 教師對語言學理論有著過強的依賴性。事實上, 教學是一項人格化的活動, 教育情境總是復雜多變的、不確定的。教師應憑借自己對教育理論和知識的理解, 對不確定的情境作出靈活的分析。否則, 就會造成理論和實踐的脫節(jié)。小的課堂方面,預設與生成也是如此道理。
( 三) 增強提升專業(yè)能力的自主性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 教師應清醒認識到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專業(yè)能力已不能滿足教學改革的需要, 教師應通過系統(tǒng)的自我研究和在實踐教學中對有關理論的檢驗, 實現(xiàn)專業(yè)能力的自我提高。這種教師自我提升專業(yè)能力的過程是教師發(fā)展( teacher development) 的過程, 只能由教師自己進行而且是為了自身的需求而進行的研究行為。
總之, 反思不是某種具體的教學法, 它是教師立足于自我之外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方式。在反思型教學中, 作為語言教師的小學英語教師不再局限于語言問題, 他們同樣關注教育原理、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等深層次問題。反思為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提供了新的方法, 它代表了當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一種新觀念。
三、反思型教學在小學英語教學實踐中的運用
首先, 進行教學反思, 教師需要有一定的條件性知識。教學反思按照“ 思” 的深度可分為直覺反思和理性反思。直覺反思是指某種教學行為的合理或是不合理, 教師只需憑直覺或常理就能判斷, 無需進行較為深入的思考。理性反思是指有些教學行為本身的對與錯很難斷定, 需要憑借一定的理論進行分析。一般來說, 和直覺反思相比, 進行理性反思需要更多的條件性知識。這些條件性知識就是語言教育所涉及到的教育學、心理學和應用語言學方面的知識。
其次, 教師要進行教學反思, 需要具備相應的能力: 較強的課堂觀察能力、思維能力、文字陳述能力和交往能力。反思是從觀察開始的, 沒有觀察, 反思就無從談起, 而且教學現(xiàn)象又是復雜的, 教師在同一時間內觀察的對象往往不止一個, 所要觀察的內容也常常不止一個方面。由此看出, 反思者應該具有敏銳的觀察力, 應該善于細致和敏銳地觀察教學現(xiàn)象, 特別是要善于從別人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問題。
再次, 反思不只是內隱的思維活動, 反思需要外部言語活動參與。反思需要敘述, 敘述自己的所想和所做、所得和所失。而且“ 敘” 和“ 思” 是緊密相連的, 敘的過程同時也是思的過程, 是反思的過程。這種敘述不只是自我的對話, 還包括把自己所經(jīng)歷的事件過程及心理活動過程向他人傾訴, 以獲得他人對自己教學行為的評價。所以, 思維能力, 特別是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是進行教學反思所不可缺少的。
另外, 反思不只是自己對自己行為的思考, 還包括借助別人的思考和判斷來反思自己的行為。反思不只是個人的行為, 它也是集體的行為。這就意味著,進行教學反思需要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 這樣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
需要強調的是, 雖然說反思型教學依賴于一定的條件, 但不等于說, 只有具備一定條件的教師才能進行教學反思。反思的行為和反思的條件是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的。一方面, 教師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理論素養(yǎng)有助于教師進行教學反思, 提高教師反思的效率。另一方面, 教師經(jīng)常對教學行為進行觀察和思考, 有利于提高教師的課堂觀察能力和對教育現(xiàn)象的思維能力。而且, 在觀察和思考中, 教師有意識地把實踐和理論結合起來, 有助于增強教師對教育理論的理解和應用意識, 從而提高教師的理論素養(yǎng)。